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目前电力远动终端系统的串行通信模式及数据采集能力差且无法满足大量实时数据传输的要求的问题,介绍了基于CAN和DSP的变电站远动终端的设计与实现.系统采用DSP采集电参数提高了电力远动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采用的CAN总线集中了现场总线的结构灵活简单、可靠性好、易于维修等优点.本系统具有电力检测、谐波分析、事件记录等功能,很好的满足现代电力远动系统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毅 《科技信息》2011,(28):384-384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中远动装置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对远动功能的需求,论述了电力系统对四遥的要求及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的条件,远动终端与主站配合可以实现四遥功能,并探讨了电力系统对微机远动功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志文 《科技信息》2013,(12):144-145
本文主要介绍了iPACS-5000综合自动化系统在东风农机35kV变电所的应用,该系统集保护、测控、远动、电压无功控制(VQC)、微机五防功能及继电保护信息系统(FIS)于一体,以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变电站内外各子系统及装置的信息交换,有效地保证了工厂对电力负荷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严棣 《科技资讯》2009,(36):85-85
介绍了220kV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并结合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原则,提出几点改进设计常见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满足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功能要求和对远动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得相关工作人员更加及时,全面地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5.
根据变电站的工作特点、要求 ,介绍了集控制、保护、测量、远动监控等多项功能的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的集成设计方案及主要硬、软件结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微机保护控制是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微机保护的特点基础上。对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的数据采集、开关量的输入输出回路等硬件组成、软件实现方法和装置抗干扰防护做了详细的阐述。该保护控制装置不仅能够满足变电站保护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还能与其他功能单元协同工作,实现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远动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调度中心(如县调自动化系统)对远方变电所四遥(遥测、遥信、遥控与遥调)和信息交换,对电网调度自动化、尤其是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远动规约是进行远动通讯时,收发双方数据传达的格式。传统的规约实现方法是采用硬件实现(即布线逻辑),成本较高,适应性差,不利于扩展。中介绍了一种上位机软件实现远动规约的方法,取代了常规的RTU装置及相关昂贵的电量变送器,将本地监控与远动相结合,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8.
配电线路快速保护原理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配电网络通讯系统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城市配电光通讯网的建立,利用通讯通道实现快速保护成为可能,基于通讯的配电线路保护能够有选择性地实现快速故障隔离和系统重构,是配电自动化发展方向.分析了方向闭锁式过电流保护和方向允许式过电流保护的动作原理以及配电系统的特殊性,表明闭锁式方向过电流保护满足配电线路快速保护的要求.提出的配电线路快速保护方案,能准确选出故障线路,瞬时动作隔离故障.当馈线远方终端(FTU)拒动或通讯中断时,变电站馈出线的保护可作为远后备.  相似文献   

9.
许冠竑 《广东科技》2007,(10):82-8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从早期的RTU模式到今天的主流综合自动化模式,其变化在于站控层数据采集发送及相关控制,由原来点对点的二次电缆硬接点模式转化为更先进的网络广播模式,根本的远动上送控制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通过远动采集单元采集相关数据处理上送,并接收调度指令进行相关操作.笔者从多年的维护中总结心得,觉得现行的远动处理模式技术上很成熟,但从维护实用的角度讲,由于受通讯、规约、调度端主站系统、厂家产品不同等因素制约,维护使用起来并不方便,由此作为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枢纽的远动,其陋病就凸现出来.本文从日常维护的经验出发,设想取消远动系统,把变电站端的监控系统直接搬到调度主站端,实现监控、远动及主站系统三者有效统一,并分析利弊,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陈瑞  林正胜  李巧荣 《科技资讯》2014,12(19):103-10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远动四遥、继电保护、测量仪表等二次系统功能综合为一体,实现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监视、控制、操作、故障隔离、故障记录等,是保证变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影响当地后台、调度和集控中心的正常监控,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为了快速恢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排查设备故障的步骤和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通讯故障排查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智能化电度采集板的设计及与微机远动分站的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用于电力变电站的智能抄表装置 .该装置对变电站内所有电度表的输出脉冲进行计数 ,然后通过RS2 32接口传送给站内远动分站 ,并由远动分站上传主站 .该装置采集得到的电度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牵引供电的可靠性,目前大部分牵引变电所装有接触网故障点探测装置。该装置在接触网发生短路故障时,能够准确而迅速地测量出故障点的位置,有利于牵引变电所调度员尽快寻找故障点,及时更换设备,排除故障。以电气化铁路京郑线运行的CLXP型故障控测仪为例,分析了其测量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在实际线路中牵引网阻抗分段计算的方法,探讨了造成其指示不准确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变电站无人值班化后运行人员岗位设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太原电网变电站及运行人员的现状,分析了太原电网变电站的发展及人员需求预测,探讨了变电站无人值班化后运行岗位的设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电网改造新增的大量中小型变电站 ,提出一种集电气参数采集和视频监控于一个平台上的智能型综合系统 ,该系统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利于推广。该文还针对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在远方主站端对分布在不同变电站的低压开关柜进行远程控制。利用电力通信通道,扩展用于电力系统远程通信的CDT规约,使远程控制问题变成计算机串行通信问题.用串行通信技术方法,将远方主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发送给变电站当地子站,子站计算机分析出主站命令,并转换成松下PLC通讯指令格式,用串行通信的指令系列代替PLC梯形图的编程,由子站直接控制PLC,实现对低压开关柜组的远程智能控制.通过现场调试和运行结果表明,利用电力系统数据传输通道,既不会影响高压系统的数据传输。又可以实现利用上位机的串行通信对PLC进行远程控制。解决了开关柜控制回路的远程智能控制问题,并给出了用串行通讯代替梯形图的编程方法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电气操作票专家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采用 C+ + Builder4.0作为开发工具 ,以数据库对象为基础开发的变电站电气操作票系统 ,系统实现了操作票管理、编辑及模拟仿真操作功能 ,该系统图形界面友好、易维护、易操作。同时 ,文章还比较了所采用的设计思想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 ,并指出其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的研究,指出常用的RS422/RS485接口总线和现场总线存在实时性、可靠性、兼容性差等问题.同时,指出在应用中二次系统频繁出现误报警、误动作等现象,需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方法实施各种抗干扰措施.针对不同的电压等级要求建立新的防误操作系统,加强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尽快建立适应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新规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较好地解决坑口电网中各类发电厂和变电站的信息融合和全方位监控,提高通信的可靠性问题,结合韩城矿务局煤矿电网的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WorldFIP Bus / Internet新技术的坑口电网监控系统,分析了WorldFIP总线的技术优势,设计出了监控系统的硬件结构图,阐述了系统功能、数据通信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层次清晰,通信灵活,组态方便,具有可操作性,特别适合于环境较差的煤矿小电网实现自动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bus协议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集成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odbus协议的数据集成方案。井下分站采用Modbus标准通用协议实现数据实时通信,将异构设备接口通信归一化,使得各站点可以方便地互联。所设计的分站解决了现场异构设备不同通信协议带来的数据集成和传输问题。在某大型企业的运行效果显示,数据传输可靠,响应速度快,满足数据集成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新型光纤光栅温度监测仪用于变压器热点的温度监测,仪器采用先进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具有不受电磁干扰、远程监测、精度高等优点,尤其适合变压器这种高压、强磁场的环境。在多个变电站投入使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测量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变压器测温设备测温不准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