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居秋暝》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它侧重对自然美的描绘,而自然美主要是由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因此,人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往往只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美的属性,而忽略了对“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壁毯之王     
李蔚 《青年科学》2010,(2):68-68
在沈阳医学院现代化教学楼大厅里,人们会欣赏到两幅巨型壁毯,它的规模之大全国罕见。一幅是《世界医学发展史》,另一幅则是《世界护理学发展史》,分别高15米,宽4米和高20米,宽4米。这两幅巨型壁毯上面错落有致地绣画着世界权威医学大师的头像和名字,浅黄色的调色,深棕色和深红色交替的轮廓线分明地凸显出人物的个性,坚毅、淡定、刚强。  相似文献   

3.
《诗》不是单纯的抒情文学作品,它与乐相和,辅礼而行,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周礼仪制度解体,诗、乐、舞分离,赋诗、引诗成为用诗的主要形式,《诗》开始逐渐背离周公的礼用设定。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看到《诗》游离于情、礼之间的特性,利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扩展礼的作用,把人的道德情感同礼做无缝链接,从而赋予《诗》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用《诗》来调节礼的外在仪典规范和内在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为宗周礼乐文化重新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4.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是一首倍受人们喜爱的诗歌,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画。这首诗语言平易,貌似简单,意境却耐人寻味且极具乐感。  相似文献   

5.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相似文献   

7.
谈《鸬鹚》的审美教学李金铭借助于小学语文课本中优美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九册第一课《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以轻灵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美的风景画,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注...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要有情感的,情感性是义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古今许多作x、理论家都谈到过.《毛诗序徽:“诗者,志之所之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作为文学之一的诗歌,都是人的志5情的表达.陆机在《文赋脚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里更把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又.”白氏是把诗比喻成一棵活生生的植株,情感是它的根,报者,植株的命根也,缺之,则无以生存.钱谷融先生对文学情感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密切关注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年的心理和生命状态以及情感世界,记录了一幅幅现代都市情感图景,其短篇小说《百分之百的女孩》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描述了一个自足圆满的爱情世界,在现实与幻想的交错中,以“村上式”独特的隐喻技巧,用他的“百分之百”为青春的感性特质作了一个抽象的整体注解。但在这个精确量化的百分数背后,却是对青春的不可解释、不可言说,当理性蛮横地穿越青春感性认识时,我们听到的只会是青春支离破碎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有一本书,它令我激动,引我冥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无论欢乐或者哀伤,是那样的真挚和深沉。它的繁复的象征意义所启示给我们的美感,象一朵紫罗兰,在静夜的温存里轻展。它的色彩是那样的凄美,它的意境是那样的幽远,它的风格是那样的使人感到欣悦……在无数心灵对于人生进行参悟与思索之时,它所唤起的恬静的微笑,使我不得不感谢这本《晚祷》的作者——已逝的梁宗岱先生了。在现代文学史上,作为诗人的梁宗岱,作品并不很多。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他的作品,除散见于当时一些报刊杂志外,结集出版的只有《晚祷》、《诗钞1958-1962》、《商籁》、  相似文献   

11.
汉代《诗》学对《诗》的理论统括,其路径在于用补理性的武器将《诗》的极富个性生命情感(或感性)化的东西和超理性的敬畏膜拜“天”的仪式及心理驱赶到道统域。探究其路径的话语含蕴于我们今天仍有进一步阐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以往对《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论《诗》、解《诗》材料为基本素材。而有关《诗》的编纂、传习、应用情况的记述,由于其主旨都不在于思想的阐发,因而多被作为辅助性材料来使用。在这种认识下,先秦时期可供思想研究的《诗》学材料十分有限。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赋《诗》、引《诗》的记载中分析、把握用《诗》者对《诗》的理解。此外,《诗》学思想的表达也并不局限于对《诗》的理解。引《诗》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纽带,将引《诗》所佐证的思想观念联结在一起,并由此组织起一个自由的《诗》学义理空间。引《诗》条目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独立的篇章中自由地表达其对社会秩序与价值的见解。这构成了《诗》学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和徐志摩同为康桥的流云,他们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和《咏水仙》都是“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不完全遗忘自然”,开出的“一张清淡的药方”,犹为神奇的是两首诗可以同文阅读——成为同一首歌!二者的精神联系价值一一它导向了文学创新,文化融合、不仅是后人走进他们心灵世界的钥匙,也是研究其文学创作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黄海蓉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12-15,19
《长恨歌》的主题为人类对美好情感失去的遗憾:爱情的情感和封建士大夫报国情感的失落。针对作品本身,从作品的结构、人物的刻画、诗题与诗的首尾句进行分析。针对作者本人,从其自身的爱情经历、对史实的处理、政治主张和抱负入手,得出主题见解。  相似文献   

16.
比喻与文学共生。远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在此后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些名家巨匠,总是把比喻作为语言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孜孜以求对比喻的运用和创新。亚理斯多德《诗学》称“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莎士比亚因善用比喻绘形抒情,被西方称为“比喻之王”。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美妙的譬喻简直象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中国古典名著《水浒》是比喻艺术的一个典范,据有人统计全书共用比喻八百多条,确是出口成喻,妙喻连珠。如此广泛而精致地运用比喻,在中国以至世界文林中也是不多见的。《水  相似文献   

17.
殷夫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是一首包含着多种情感,而尤以阶级情感为明显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心灵的话语,创造了一位真实动人的17岁革命青年艺术形象。诗人的理想、信念在诗中得到形象表现。《在死神未到之前》使诗人的红色鼓动诗长于政治抒情的特点初见端倪,为后期的革命诗歌创作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18.
张秀华 《广东科技》2013,(13):75-78
也许对于80后一代人来说,认识达.芬奇,源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达.芬奇画鸡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第一次踏入达.芬奇的艺术殿堂,恐怕是从那幅解释了什么叫世间最神秘和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开始的。在达.芬奇的绘画世界里,不论是《最后的晚餐》展示的对人性黑暗面的救赎,或是《岩间圣母》让人们领略到的圣母玛利亚诗一样的温情、典雅与安详,亦或是《圣母子与圣安娜》展现的美妙素描世界,都曾带给过我们无以伦比的美的体验。几百年来,达.芬奇始终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活在世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诗》的至高性体现为它的"法典性",即所谓"宗教性",也就是《诗》在其接受过程中呈现的若隐若现的"神性"——原始宗教思维(动作、仪式思维)。通过引《诗》、赋《诗》和用《诗》,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思维围绕《诗》所发生的内化、外延和转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诗》的原始状态便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咒语"或"祈祷辞"。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的主题为人类对美好情感失去的遗憾:爱情的情感和封建士大夫报国情感的失落。针对作品本身,从作品的结构、人物的刻画、诗题与诗的首尾句进行分析。针对作者本人,从其自身的爱情经历、对史实的处理、政治主张和抱负入手,得出主题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