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试验将磁化的和末磁化的高速钢材料的耐磨性进行对比,并研究了磁化及退磁对高速钢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磁化处理能够提高高速钢材料的耐磨损性能,并显著提高高速钢材料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脉冲磁场对高速钢材料进行处理,对处理前后的样件进行耐磨性和冲击韧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磁化处理能够提高高速钢刀具材料的耐磨性和抗冲击韧性,从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脉冲磁化处理对高速钢刀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进行了脉冲磁化处理高速钢的摩擦系数和抗冲击性能的研究。研制了双向脉冲磁化处理器。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磁化处理能够提高高速钢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并使高速学钢材料的摩擦系数大大降低,显著地提高了高速钢刀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正交优化试验,对经过脉冲磁化处理的硬质合金及高速钢刀具的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冲磁化处理能够提高硬质合金及高速钢刀具的耐磨性能,可以显著地提高硬质合金及高速钢刀具的使用寿命。在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中,磁场强度最大,频率次之。  相似文献   

5.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硬度仪,研究了-196℃深冷处理与常规热处理工艺组合对M42高速钢微观组织及硬度的影响,所采用的组合工艺包括:淬火+深冷处理,淬火+深冷处理+回火,淬火+回火+深冷处理.结果表明:淬火后深冷处理24h的工艺能明显细化晶粒,提高M42高速钢的硬度,促进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及碳化物析出并弥散分布,并改变了马氏体的形态.在回火前对M42钢进行深冷处理可降低二次硬化回火温度,峰值温度由525℃降至450℃,硬度值为998.2HV,较未深冷处理提高了5.0%.回火后深冷处理工艺对M42高速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6W-5Mo-4Cr-2V高速钢深冷处理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SEM、TEM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深冷处理对6W-5Mo-4Cr-2V高速钢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深冷处理不仅可使残余奥氏体减少,而且可细化马氏体孪晶,促使析出纳米级碳化物,并附着在马氏体孪晶带上,深冷处理既能提高材料的硬度,也使材料的韧性略有增加。对磨损表面进行SEM观察发现,深冷试样的磨损形貌迥异于未深冷试样,说明它们的磨损机制不同。深冷处理使6W-5Mo-4Cr-2V高速钢耐磨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马氏体孪晶的细化和碳化物的析出。  相似文献   

7.
脉冲磁化处理对高速钢刀具耐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销盘的磨损对比试验,进行了磁化处理的与未作磁化处理的高速钢刀具的耐磨损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磁化处理能够提高高速钢刀具的耐磨损性能,并显著提高其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马氏体钢与高强低合金钢电阻点焊接头微观组织结构演变,对厚度为1.2 mm的MS1400、HSLA420进行电阻点焊试验,通过改变焊接时间、电流、压力得到拉剪试样,利用力学性能试验机进行拉剪试验,通过产生拔出失效模式来确定较优的点焊工艺参数.分析较优参数下的焊件熔核区及两侧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发现熔核区完全马氏体化;热影响区则主要为铁素体、马氏体、粒状贝氏的混合组织;对接头进行硬度测试,发现各区域组织变化与显微硬度分布曲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发对材料裂纹产生前的早期损伤程度进行定量无损检测的新方法,探讨自然磁化机理,以核能设备中常用的常磁性材料——奥氏体不锈钢SUS304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对不同形状和厚度的材料试样进行多次拉伸,测量相应的自然磁化漏磁场磁感应强度和残余应变分布,从而建立了基于自然磁化现象的机械损伤与其磁化漏磁场的定量关系,进而证明了可以通过检测自然磁化漏磁场强度实现对奥氏体不锈钢材料损伤程度的定量检测和评估.基于实验所建立的机械损伤与自然磁化漏磁场的定量关系,结合磁记忆检测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较为简单但更为全面的对局部缺陷损伤程度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奥氏体不锈钢的自然磁化机理可以初步认为是机械损伤引起的位错堆积导致了奥氏体不锈钢中马氏体含量和位错能的增加,由于材料的各向异性致使在铁磁属性的马氏体组织内产生了自然磁化,从而使材料整体呈现自然磁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激光参数及辅助工艺参数对毛化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毛化点区域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激光脉冲参数进行系统匹配试验.在Cr12试样上获得了火山口状、球冠状和W状毛化形貌;采用单因素轮换法,研究了辅助气体的类型、压力、角度及脉冲频率对球冠状形貌区域尺寸的影响;同时对火山口形貌区域材料的金相组织和显微硬度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对激光参数和辅助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可以比较精确地控制毛化形貌的形状及其尺寸;氧气不利于球冠状形貌的形成,氮气不利于火山口状形貌的形成;毛化点材料组织为致密的针状马氏体,与基材相比,硬度提高了近3倍.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非晶态合金材料的电磁感应效应并推出反映被测磁场变化的输出电压关系式.论述了非晶态合金磁芯材料的磁化特性曲线,分析了磁化曲线的非线性特征形式、非线性区间宽度、磁芯磁化工作点与传感器灵敏度、线性输出特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脉冲感应型磁场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并给出了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瑞利磁化区中建立了剩余磁化强度随外磁场变化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了在用等比例衰减振幅的工作磁场对物体作用时,物体剩余磁化强度与工作磁场衰减比例常数间的数学关系;讨论了物质非线性磁化特性和磁滞特性对综合消磁过程中工作磁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消磁标准对比例常数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回火态W6Mo5Cr4V2高速钢刀具在超低温温度场中发生相变。占高速钢体积百分数最大的回火马内体脱溶出细小、弥散的碳化物颗粒,残留奥氏体也相继发生马氏体转变,最后残留2%左右。试验表明,超低温处理后的高速钢刀具的机械性能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耐磨性能显著提高,延长了高速钢刀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铜对Ni-Mn系奥氏体无磁铸铁组织和电磁性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加铜量时铸铁的磁化强度,当Ni、Mn量不足时,组织中出现马氏体,磁化强度较高,加入一定量的铜,马氏体消失,磁化强度降低,为用冲天炉生产无磁铸铁大型铸件提供了炉前质量控制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从场与介质相互作用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介质中电(磁)场能量密度的物理意义,将介质中的电磁能量密度分解为电(磁)场能量密度和介质的极(磁)化能量密度.极(磁)化能量密度决定于极(磁)化强度和外场强度.在交变电(磁)场中产生电磁能量损耗的物理机制是,由于非线性介质中的各种阻尼作用,电(磁)偶极矩跟不上外场的变化而出现弛豫损耗,电磁能量被损耗转换为热能.利用极(磁)化能量密度公式导出在简谐交变外场中电磁能量损耗的平均功率密度表达式,该损耗功率密度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磁导率)的虚部、外场频率和场强的平方成正比.电磁能量密度时变值分解为场能时变值、极(磁)化能时变值和电磁损耗时变值.  相似文献   

16.
以液态合金的多相结构模型为基础,对电脉冲作用下高硅铝合金熔体结构变化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研究了电脉冲作用下Al-22%Si合金凝固组织的显微硬度以及凝固相变点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电脉冲促进了呈"胶体"状态存在的Si粒子在Al-22%Si合金熔体中的分解,提高了熔体的均匀程度,部分消除了来自Si原料的遗传性;电脉冲孕育处理提高了Al-22%Si合金熔体的过冷能力,增加了Si粒子在基体组织中的过饱和度,提高了基体的显微硬度;Al-22%Si合金基体显微硬度值的变化显示熔体对于电脉冲频率的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7.
The ultimate speed of magnetic switching in granular recording med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udosa I  Stamm C  Kashuba AB  King F  Siegmann HC  Stöhr J  Ju G  Lu B  Weller D 《Nature》2004,428(6985):831-833
In magnetic memory devices, logical bits are recorded by selectively setting the magnetization vector of individual magnetic domains either 'up' or 'down'. In such devices, the fastest and most efficient recording method involves precessional switching: when a magnetic field B(p) is applied as a write pulse over a period tau, the magnetization vector precesses about the field until B(p)tau reaches the threshold value at which switching occurs. Increasing the amplitude of the write pulse B(p) might therefore substantially shorten the required switching time tau and allow for faster magnetic recording. Here we use very short pulses of a very high magnetic field to show that under these extreme conditions, precessional switching in magnetic media supporting high bit densities no longer takes place at well-defined field strengths; instead, switching occurs randomly within a wide range of magnetic fields. We attribute this behaviour to a momentary collapse of the ferromagnetic order of the spins under the load of the short and high-field pulse, thus establishing an ultimate limit to the speed of deterministic switching and magnetic recor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