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彭明强 《科技信息》2008,(1):231-232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差异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等各语篇衔接手段上都有所体现。在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各自特点,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
首先把英汉新闻中CF标记性主位的使用情况同学术英语进行对比,分析了新闻中此类主位的使用特点。然后就英汉新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F标记性主位在汉语新闻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汉语和英语内部结构的差异。汉语新闻倾向于使用表示时间、空间和方式的标记性主位,而英语中则使用了更多的具有语篇衔接功能的标记性主位。以英语为例分析了具有语篇功能的标记性主位在新闻次范畴中使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语篇衔接系统一般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英汉语篇的衔接系统有异有同,其中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在内的语法衔接差异较大。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表明:英语看重语法,汉语善用词汇;英语重视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是主语语言,汉语是主题语言。语篇意识对提高翻译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等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6):106-108
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词丰义微,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冗余;汉语词汇则具有主观概括,词约义富,以少替多的特点,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易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易短。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充分认识这两种显著的差异可以促进英汉互译和英语学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昀 《皖西学院学报》2008,24(1):131-133
省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是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英汉省略虽具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汉互译时,要通过保留、增删等手段在译文中实现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关键在于语篇,翻译的最终效果要通过译文的整个语篇反映出来。英汉语在语篇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探讨英汉语篇在衔接、连贯和语篇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及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在英汉互译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对语篇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7.
从隐喻性思维角度对比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和语篇功能。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它与英语的差别在于它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缺少形态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名词化隐喻不仅在英汉语篇中大量出现,而且都具有使语篇衔接、客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个广告语篇语料库,以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探究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衔接中运用的异同。结果表明:在英汉广告中,“it/its”和“它/它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它用作照应语的代词,“其”也是在汉语广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称代词;英文广告主要使用代词等替代手段来衔接上下文,而汉语广告则往往是通过重复使用原词来实现衔接。  相似文献   

9.
李冰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3):109-112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衔接在语篇特征和语篇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语法衔接手段之一的指示照应衔接手段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以韩礼德的衔接理论为模型,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对比英汉语中部分指示照应衔接手段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篇结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习惯,是文化因素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本文从认知的视角,以商务语篇为切入点,通过英汉商务语篇结构具体例证的对比分析,总结英语的聚集和汉语的流散、英语句的长难和汉语句的简短、英语的主客体分明和汉语的主客体浑融等语篇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可及性是认识主体达到某一指称对象的难易程度。英汉指称形式存在共性,也有以下显著差异:英语中的代词和汉语中的零代词具有相同的可及性,而且汉语中处于主题位置上的代词和指示词语也具有高可及性;英语中的指示代词主要出现在中距离篇章语境中,是中可及性标示语,汉语中的中可及性标示语通常由宾语位置上的代词和指示词语充当;英汉语中,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尽管同属于低可及性标示语,但仍存在差异。上述各方面差异,给英汉互译造成障碍,可通过分析其异质性表现来探索互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佘娜 《科技信息》2009,(4):104-105
Vulgarism language, also named four-letter words.in English, is words or phrases of roughness and pushiness used in people's daily life. Though crude and ungrateful,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ny language. It is a common way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with such words. Any language in the world has vulgarism language and Chinese has no exception. Chinese vulgarism language not only exists in daily life, but in literary works as well.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ir expressions of vulgarism language diff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come up with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vulgarism language into English.  相似文献   

13.
歇后语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等特点。在文学作品中,歇后语运用得当,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但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汉语中大量的歇后语,在翻译成英文时,有些可以直译,有些则很难直译。因此,在汉语歇后语的英译问题上,译者应特别注意选取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摹色是汉语修辞里固有的辞格,是摹写对事物颜色的感觉的辞格。像象声词一样,色彩词也是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主要感官词。主要用来描写自然风光、人文风景,刻画人物形象,渲染场景气氛。万绿丛中一点红,色彩词妙用,能使语言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借用汉语摹色格,旨在分析英语色彩词的修辞艺术,说明在实际运用中英语存在"摹色"辞格,表明色彩词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感知、认知的最直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指示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主要指人称代词和称呼,有T/V两种形式。中英文社会指示词在语用规则与意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反映出中英两种社会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语言中社会指示的异同,灵活地采取直译、意译、音译、加注解释等多种策略,以达到最大值等效翻译,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对等、文化和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数词的翻译。在英语和汉语中数词都可以作为比喻、夸张等的修辞手段来使用,使语言表达生动有力。由于这种语用对等,很多数词在英汉互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但数词的翻译若涉及文化差异,则采用意译较好。在直译和意译皆可的时候,应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7.
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蓓  朱德芬 《科技信息》2009,(3):202-202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它包含了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但每一习语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由于每一种语言产生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它们都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从一些英汉习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来谈他们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鼠,自然界的一普通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求生本能和谋生方式。仅由于鼠和人的某些利益相冲突,老鼠被人类所不齿,甚至遭灭门。人类对老鼠的态度可从一些词语、诗行以及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探索中英诗文中老鼠的形象,从而得知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人对老鼠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以及老鼠在不同文人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9.
自然拼读法在字母的发音和单词的发音及拼写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把单词的“音”与“形”相结合,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与“国际音标”相比,该方法只有两个标注符号,简单易懂,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快速提高学习者的单词拼读与拼写能力,是中国人英语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