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田小涔 《科技信息》2010,(34):I0152-I0152
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但是他们对人性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在人性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对我们深入把握人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古代人性学所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人性论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和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如他把礼的实现落实到了个体的欲望的满足上面,他在人性问题上的悲观主义态度等,与现代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理论逻辑有共通之处。现实主义的冷峻与人本主义的关怀,使荀子在代表文明的礼法与代表邪恶的人性之间,选择了一种折中立场。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是儒家核心命题之一,荀子不同于孟子以性善起论而言性恶,由此引发千百年来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荀子所言之性,包含着情性、欲性,且情、性、欲三者是不分的,而就情感与欲望本身而言也不是恶的。荀子言性恶,其实是从礼义与人伦共处的角度讲的。但是,既然言性恶,善又何以可能?所以荀子通过知性,也就是心之知,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的知道、可道,也就是知礼义可礼义之心,解释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不论情性、欲性、知性等,此皆“天之就也”之性,皆乃天予之、生来具备的。而荀子论性还需注意的是其积伪(为)而成的生成性,此是人在不断积伪(为)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日生日成之性,而其生成之性的终极之处便是仁知且不蔽的圣人之境。而荀子积伪以成性的人性生成论,也为当今人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现代人性论转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协办的"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6月8~11日在荀子故地邯郸市举行。1荀子人性论的研究曾振宇的《"性质美":荀子人性论辩诬》从"礼"切入荀子思想之内在逻辑结构,指出:"礼"之道德精神是"仁";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在批判吸收既往的人性思想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套以气为基础、以良知为核、以至善为目标的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性思想。王阳明的人性思想试图消除宋儒二元人性论的紧张对垒、提出了富有辩证思想的道即性即器的人性论。该理论为明代人性论的转向、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及沟通生死等层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性善之说和荀子的性恶之论颇有建树,而从道家的"自然而然"的思想中折射的天然人性论的光辉也非常具有特色。此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先秦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或是对于先秦哲人思想的继承发挥,或是对他们思想的调和,把握先秦时期的人性论问题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中国哲学的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令芳 《科技资讯》2011,(12):220-221
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据,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理清人性论问题。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不但对当时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包括两汉在内的后世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人性论影响着两汉时期董仲舒与《白虎通义》中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荀子从"性恶善伪"的管理人性观出发,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管理组织原则和"隆礼重法"的管理方法,以求达到其"上下俱富"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他独特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荀子从"性恶善伪"的管理人性观出发,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管理组织原则和"隆礼重法"的管理方法,以求达到其"上下俱富"的管理目标,形成了他独特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人性实际是探讨道德事实之如何的问题,是研究道德究竟有没有可能性的问题,本文从对先秦人性论的分析入手,挖掘其人性论问题上的理论价值:先秦人性论虽然本善本恶,可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他律、自律)加以塑造,都是可以教化的。进而揭示人性本质,———人性是在人类求生存的实践活动中由需要而引起,并随实践活动的深化而发展的人类的特性。从而推导出人性与道德基础的关系:人性是道德的出发点和主体性前提,人性的实现与完善是道德的目的和归宿,道德是人性的显现和完善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的人性思想是一种理性人性论.冯友兰的理性人性论与中国传统道德的人性论并不矛盾,相反,他的理性人性论是对传统人性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薇 《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87-188
本文主要对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比较,并且分析了他们各自的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道德修养方法,最后总结了他们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荀子自古被认为是"性恶"论的代表。通过分析荀子思想中"人性论"的相关概念,指出其思想实质并非持单一"性恶论"而是带有"两维"性质。同时,结合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荀子强调人性的二重性,即人性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他认为人性之恶的真正来源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恶而发扬社会道德之性的善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其驱恶扬善的众多教育良方中,化性起伪是不可更改的药剂,隆礼、师是配合此药剂的独特药引。  相似文献   

20.
李翱的人性理论的实质是儒家人性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当时影响很大的佛、道心性论相比,李翱的人性论思想立足儒学本位,充分挖掘出传统儒家经典的思想,体现了它的儒学本质,确保了儒学人性论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