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18世纪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帕梅拉》从一开始诞生就体现了其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包括作品格式的一反常态,采用的不是常见的叙事体而是书信体,主人公是女性角色,男主人公成为体现女主人公的思想的重要媒介,通过男主人公的行动来从侧面塑造女主人公的整体形象.同时,相比于其它形体的作品来说,书信体毫无疑问能够更强的通过相关人物的语言来塑造整体的作品形象,传播作者所追求的平等思想.文章从语言出发来解析《帕梅拉》作品中的平等意识与反抗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大背景之下的欧美文学中所体现的思想理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欧美童话以其经典的文学形象与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代代读者品读与回味。借助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欧美童话中所反映出的父权制文化语境的构建与颠覆以及作家对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的肯定与褒扬,兼论童话对儿童性别角色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爱玛》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与传统道德小说中塑造的具有高度道德责任感的女主角不同,爱玛在道德上的缺陷相当明显,所以整部小说就是爱玛不断进行道德观的自我建构的动态过程。将女性主义批评和伦理学批评结合,分析了爱玛的道德建构的女性主义特征,可以看出爱玛的很多缺陷都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不但反抗了男性话语体系为女性设定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女性在婚姻制度、经济独立、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欧美童话以其经典的文学形象与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代代读者品读与回味.借助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欧美童话中所反映出的父权制文化语境的构建与颠覆以及作家对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的肯定与褒扬,兼论童话对儿童性别角色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作家大多是以书写个人经验和自我感受而引起关注的.虹影在正面塑造女性形象,表现女性意识的同时,通过潜在的自我与现实的对话,显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朱丽  陈文祥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2):80-81,83
以《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代表的女性励志青春剧从女性视角出发,全面反映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塑造了自我意识觉醒、独立自主、敢于追求和承担、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女性形象。媒介在反映女性时淡化职场性别意识,彰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以往的女性刻板印象形成了一定冲击,也有利于两性融合终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易卜生在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中塑造了娜拉这一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从一个完全依附于丈夫的传统女性转变为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踏上寻求自我旅程的新女性。在细读文本后,发现娜拉的这种转变不是无迹可寻的,她在彻底觉醒,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个体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很多新女性才具有的特性。因此娜拉最后摔门离家并不是在认识到自己婚姻的虚伪本质后的无奈之举,而是自我觉醒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从爱情意识、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李清照文学创作中自我主体意识的张扬,反映了她那女性视野对社会现实观照的独特而深刻的认知,以及由于现实的缺憾和自身的悲楚而渴求在文学创作中得以补偿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两位黑人女主人公的描述,反映了黑人女性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揭示出黑人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应放弃黑人民族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3.
橄榄  远远 《世界博览》2022,(12):26-33
<正>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都带有这样一个信息:保持女性独立性、满足女性欲望与父权制可以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现代言情小说,或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言情小说,起源于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理查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帕梅拉》。理查森善于塑造女仆和中产阶级女性形象,小说家安·拉德克利夫的哥特式小说则融恐怖、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描绘了婚恋女子的生存困境,认同了伊丽莎白有原则的婚恋观,塑造了女性意识下的完美男子形象。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困境,女性的婚姻观和女性意识下的男性形象的分析,阐述了简·奥斯汀对建立在真挚的爱情的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对贫困女子以婚嫁为唯一出路的忧虑以及在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性形象的消解中重建了女性意识下理想的男性形象达西。  相似文献   

15.
女性身体成为新闻热点,背后隐藏着男性文化霸权对女性的宰制。这种宰制借助新媒体、商业资本、道德、法律规范等组成一个庞大的男性文化霸权同盟,既不断地炮制女性身体事件,又不断地对女性身体以规训。同时,女性身体事件中女性也存在着以身体作为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冲击男性文化霸权的规训,塑造女性自我新形象。但男性文化同盟以其巨大的向心力,不断地诱导这些女性追求着“假的需要”,走向自我迷失。我们要反省男性文化霸权,也要反省女性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迷失。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也有所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女性保留着传统的性别观念,本文将从当代女性存在的传统性别意识现状出发,分析原因,从矫正女性自我认知中的偏差、进一步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确立具有操作意义的女性新价值标准,提高女性个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层次等四个方面提升当代女性自我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普拉斯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孕育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一方面,她的女性意识包括了独立的女性自我。在她的诗歌中,依据女性的独特体验、以女性的独特视角、直白地表达女性的独特心理感受;另一方面,把女性自我与男性对立起来。把男性作为反抗、斗争和鞭挞的目标,意在颠覆男权世界、张扬女性自我。因此,普拉斯的女性意识被女权主义者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8.
梁四琼 《科技信息》2010,(12):148-148,150
《简·爱》是由一位女作家著述反映女性抗争命运的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追求自由和平等敢于向社会和世俗挑战的平民女性形象。文学翻译是艺术性的再创造。本文力图通过两个译本,分析男女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传达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主体意识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又是对“在世”的精神把握。主体意识的确立是自我需求追求满足与主动承担道德责任的统一。这样 ,自我在自觉的基础上把普遍规范“己化” ,并在道德自由的空间里产生自律 ,因此主体意识的确立是道德自律的前提。“以德治国”标示了道德上的自律 ,与主体意识确立一同倡导了人的解放 ,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父系文化意识的支配下,作家按照他们的想法塑造女性形象,无论是表现王侯将相、叱咤风云的男儿天地的《三国演义》,还是描写下层社会、英姿飒爽的须眉英雄的《水浒传》,其女性群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独特性格。然其整体命运都是悲惨的:她们或成为男子的附属品,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处于男权统治的重重樊篱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也忘记了找回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