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赛格尔论证了劳丹工具合理性的失败,赛格尔认为,合理性的本质在于证据和科学方法,在变化的科学方法中可以刻画出科学方法的惟一本质特征。即就是对证据的赞同,赛格尔的方法论不变性论题揭示了工具合理性的重大缺陷。但是,他把科学合理性仅仅归于方法论,也仍然是狭隘的,没有脱离传统逻辑合理性的窠臼。劳丹合理性理论中对目标的关注并不是什么缺点,可惜劳丹对这些具体目标的研究尚不成熟,科学合理性的最好出路是协调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合理性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格尔论证了劳丹工具合理性的失败。赛格尔认为,合理性的本质在于证据和科学方法。在变化的科学方法中可以刻画出科学方法的惟一本质特征,那就是对证据的赞同。赛格尔的方法论不变性论题揭示了工具合理性的重大缺陷。但是,他把科学合理性仅仅归于方法论,也仍然是狭隘的,没有脱离传统逻辑合理性的窠臼。劳丹合理性理论中对目标的关注并不是什么缺点,可惜劳丹对这些具体目标的研究尚不成熟。科学合理性的最好出路是协调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论劳丹的特设性理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雷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2-15,28
拉雷·劳丹(Larry Laudan,1941-)是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在成名作<进步及其问题>中,劳丹提出了一个以解题为核心的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模式,并运用这一模式探讨了理论的特设性问题.劳丹对特设性的分析富有创意和启发性,但是,劳丹合理性模式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特设性概念的分析是不够精确、不够全面的.本文尝试在劳丹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分析机制,以便在经验的层面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特设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劳丹之后,科学哲学似乎沉闷了一段时间,但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型的科学哲学。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来解读,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科学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是间接逼近真理的手段。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逻辑的哲学精神,也是协调合理性模式的精髓或本质。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经常被视为人类合理性的典范,但随着库恩的历史主义的兴起,这一观点受到了颇多挑战。论文分析了逻辑实证论、波普、牛顿一史密斯以及劳丹等人的合理性概念,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作者试图寻找波普“批判理性主义”中更为根本的精神,最终将合理性分析为批判性。科学是理性的,因为科学共同体对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理论都持批判的态度。对“批判”概念的进一步哲学探讨,将最终揭示合理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初探》[美]L.劳丹著,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L.劳丹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目前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本书是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自1977年问世以来,曾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德、法、日、西、俄等国文字。全书共七章。一、经验问题的作用、二、概念问题;三、从理论到研究传统;四、进步革命;五、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六、思想史;七、合理性与知识社会学。在书中,劳丹提出了一个足以概括所有学科的合理性模式。这个模式乍看比较简单,实则  相似文献   

7.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顾速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性问题是随着近代科学一同产生的。当伽利略把“实验方法和归纳法与数学演绎法结合起来”创立近代科学时,科学就面临了合理性问题:如此建立的理论何以是可接受的?面对来自宗教和哲学的攻击,作为科学家的伽利略自然而然地对科学合理性作了如下辩护:1.科学是可经验的;2.科学是合逻辑的。稍后形成的近代西方哲学和19世纪后半期形成的实证论哲学,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伽利略所设定的“经验和逻辑”框架来对科学合理性进行哲学层面的论证。但是,无论是从笛卡尔、洛克经莱布尼茨、休漠到康德的知识论哲学,还是孔德、马赫的实…  相似文献   

9.
劳丹与沃勒尔是当代科学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在"科学方法论是否会发生改变"问题上,他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概而言之,其争论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问题展开:1)科学方法论与相对主义的关系;2)科学方法是否存在无形方法与有形方法的区别;3)程序方法与实在方法的划分是否合理.劳丹与沃勒尔的方法论本性之争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科学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反响,并为我们探讨科学方法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P.K.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他与波普、拉卡托斯、库恩一起被欧美哲学界称为“科学哲学四大巨头”。他的哲学受到罗蒂等著名哲学家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拉卡托斯、劳丹等人的激烈的批评。你可以批评他,但不能绕过他,他的哲学在我国哲学界的影响也很大,今年是他诞辰80周年、逝世10周年,下面发表的一组文章既是对他的纪念,也是国内哲学界研究费耶阿本德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发展定律》之第一定律是在拙著《同一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惠威尔、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夏皮尔、劳丹及国内科学哲学界时贤的科学发展理论提炼出来的。它的定义是: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绝对难度越来越大,相对难度越来越小,成果水平越来越高,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科学价值论转向过程中“科学→价值”的科学进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科学进步”概念的混乱;其次是这一模式从科学认识论到社会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再有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被动性及其价值的隐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和专家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这种转向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不仅迫切要求科学哲学走出传统狭隘的认识论研究视野,还应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迪昂-奎因论题的提出暴露了传统科学的重大缺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是传统科学哲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劳丹理论虽然顺应了科学的发展,但仍有保守性的一面,他用“不合理性假定”试图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条戒令,并显示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科学预设是科学理论建构的主导因素,也是科学合理性的普遍性原则和标准建构的前提或指南。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均持某种预设主义立场,前者是“下向”预设主义,后者则是“上向”预设主义。夏皮尔在批判这两种预设主义中走过了头,结果陷入他原本力图反对的相对主义立场,从而以自然主义为自己的归宿。夏皮尔的自然主义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标准的合理性,以及倡导一种“中性”的理由合理性理论,其结果是以实践的合理性消融预设的  相似文献   

15.
理论比较评价中的概念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丹开创性地考察了科学中的概念问题。但是,这种考察不充分,他仅仅关注概念冲突方面,忽视了概念协调方面。这就限制了概念问题的分析空间。对概念问题的界定应当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本文尝试扩大劳丹概念问题的范围,从理论比较的不对称性关系中考察概念冲突与概念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解读《物理学》、《工具论》、《形而上学》等著作,梳理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划界观。这既是对劳丹观点的深化和修正,也是我们试图揭示有关科学划界问题在其认识发展史上既存的某种“神圣的思想链条”之一环。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科学哲学家们大多是从科学史出发,讨论集中在科学史对科学哲学的意义上.本文立足于科学哲学,从科学哲学各个时期研究主题及问题的转换来分析科学哲学对科学史的意义.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结构学分析,为科学历史的动态研究奠定了基础.历史主义学派以科学进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提出了科学活动和科学成就的发展单元,关注理论之间的关系,倡导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联合.科学合理性的研究,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规范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科学变革理论的再考察─—评劳丹等人对历史学派科学变革理论的总结与检验殷正坤自从库恩1962年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以来,科学哲学中的历史学派发展迅速。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坎贝尔、图尔明、霍尔顿、劳丹、赫斯、夏佩尔等等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劳丹(194l-)是国际科学哲学界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20.
背景理论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通过内在联系的逻辑统一性原则和实体观念实现对新理论的评价,辩护。这体现了科学认识中经验与理性的深层综合,因此既说明经验归纳方法的扩大,科学经验传统的维持,又说明主体的主动性;还可说明价值论的内在统一,由此表明方法相对价值论的主导以及相应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