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梅尧臣研究主要集中在梅尧臣生平事迹、诗歌创作以及"欧梅诗派"等方面,同时还涉及梅尧臣的诗论、辞赋和《孙子注》等。这些研究既具有重要价值,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即对疑难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梅诗影响和接受的研究相对薄弱;提出"欧梅诗派"概念的合理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兴趣向来以旁征博引、学术渊博而著称。同时从语言批评的维度去审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又可以看到钱钟书对语言所特有的兴趣,以及细读式的批评兴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采用了正言若反、从其内部攻之的批评策略展开它的批评兴趣。  相似文献   

4.
梅尧臣尽管在襄城时间不长,然而在知襄城任上他表现出浓厚的豫西伏牛山情结。梅尧臣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在襄城任上精心创作的一批诗歌:《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等。深入考察一下梅氏在豫西襄城任上的创作状况,更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位开创宋诗典型风格大诗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论述叶适是时文名家,对《宋诗选注》有关叶适的庇评提出异议,认为是无的放矢和言过其实。最后谈到叶适与“四灵”关系,是先加鼓励,后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解释为“意思是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刘映华同志的《再谈〈望天门山〉》(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认为此注是对‘日边来’三字的误解”,以为“‘日边来’说的是孤舟里的人是从帝都长安来的”,而“坐在孤舟的正是诗人自己,他从舟中远远望见天门山。”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冷落百年的文廷式诗做拓荒工作。分三部分 :概括简介政治家、学者、诗人 ,文廷式血肉相融的“三合一”的身份及其诗作全貌 (着重评介古体中典型的感时抚事之作 ) ;二、三部分分别阐释与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和庚子事变有关的近体诗中忧时伤乱篇什。第一次对这类诗做出系统梳理 ,并尝试阐析其中一些年代 ,事件待考的典型代表作 ,以期引起注意 ,也为系统研究文氏思想及编纂《文廷式诗选注》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梅尧臣作《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古代文学批评界通常认为诗中称赞欧阳修诗歌能继承《春秋》褒贬精神,表达了梅尧臣的诗歌创作思想。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梅尧臣是在诗中称赞欧阳修能以“《春秋》笔法”撰写《新五代史》。误解的原因应是未考虑此诗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9.
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是多种李贺诗注本中较为详明的一种,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将它和姚文燮的《昌谷集注》、方扶南的《李长吉诗集》批本汇编成《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后来出版的几种李贺诗注,无不参酌、采撷王注,如叶葱奇《李贺诗集》、林同济《李长吉歌诗研究》(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六辑),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沈惠乐《李贺诗选注》(《李贺及其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笔者多年来研习李贺诗,陆续发见王琦《汇解》中疏漏、错讹的问题,写成《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补笺辨正》一文,收入拙著《唐音…  相似文献   

10.
孟宾于(约897—983),字国仪,因仕水部员外郎,时称孟水部,广东连州(今连县)人。五代晋天福九年(944)进士及第,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诗人,孟宾于与李昉、马致恭、徐铉等名诗人相友善(他们均有诗赞孟,见《全唐诗》)。作有五部诗集:《金鳌集》、《湘东集》、《金陵集》、《玉笥集》、《剑池集》。诗集在元代后失轶,民国末修《连县志》称《万有文库》载有《金鳌集》,不实。解放后,研究孟的资料甚少,仅见周汝昌、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黄志辉、龙思谋《粤北历代名人诗选》。身为粤人的我们,今天知道孟乡贤的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陈衍揭开了宋诗研究的序幕。“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宋诗研究的规模和深度都大大超过前几个阶段,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著发表出版,大批诗人别集、宋诗选注本、诗人年谱及有关资料重印再版。宋诗总体特征和发展过程研究。宋诗作家作品研究及宋诗派别研究与比较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问龙泉缘底事,潭心不改碧潺潺?”这是潘国琪同志选注的《近代咏台诗选》中台湾诗人赵益山的诗句。诗人畅游剑潭寺,触景生情,惜郑成功抗击侵略者、投剑入潭的典故,以“潭心不改碧潺潺”来比喻和颂咏执著不移、碧波丹心的可贵精神,不期这也正是潘国琪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选诗之难,李东阳《麓堂诗话》已言之:“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注诗之难,历代注家于可注书之例言中更是深致感慨,不待赘举。然而今人却似极视选诗注诗为易事,评选笺注之本纷纷俱出。信手翻览贤,每有竽滥之甚者,疏误不胜指摘。近阅陕西人民出版社《大历十才子诗选》,堪当其中翘楚。  相似文献   

14.
梅尧臣是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出他有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他描写动物的诗很多,也很生动。最近我注意到他写的一首《咏蜘蛛》: 日结一尺网,知吐几尺丝? 百虫为尔食,九腹常苦饥。诗中“九腹”一词费解,经查《诗  相似文献   

15.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16.
“下心意” “下心意”一语此诗中有一例,焦仲卿送刘兰芝回家时于途中对她讲:“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下心意”,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下引余说同,简称“余释”)释为“低心下气”,这是以今语义释古语,非其语本义,且这样解释与焦仲卿话本意亦不合。焦仲卿不愿与刘兰芝离异,并肯定地表示“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还必相迎取”,很显然这在态度上不能算是“低心下气”,而是心地真诚,用意良苦。闻一多《诗选与校笺》(以下简称“闻笺”)谓“犹言安心”,新近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南北朝诗选注》(以下简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哈斯1941年生于美国旧金山,著有诗集《时间与材质》(2007)、《人类的愿望》(1989)、《赞美》(1979)以及《野地向导》(1973)。他是波兰诗人米沃什作品的主要英译者,1995年到1997年间任美国桂冠诗人。对于翻译,哈斯自己有言:"翻译的挑战在于抓住天才创作的思维,尤其当忠实于原文和创造性翻译形成一种张力之时"。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诗人远洋翻译的罗伯特·哈斯诗选《亚当的苹果园》,且于8月上海书展中请到哈斯和夫人(著名女诗人)布兰达·希尔曼演讲及诵诗。记得一年前友远洋在勤力翻译时,恰逢笔者去深圳,在远洋接待的聚会酒桌上,大家为哈斯一首《嫉妒他人的诗》(Envy of Other People’s Poems)之中译,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正如哈斯对待翻译的慎重态度,中国诗人译者亦不乏同样的追求,本文作一侧记并以此文阐述对该小诗翻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北宋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宛陵集》是从三十岁所写的诗编起的,到今天仍存近二千首,可见数量之多。关于他的诗歌,古今评论颇多分歧,本文拟谈谈自己看法,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日本刀歌》分别见于欧阳修与司马光文集中,从版本角度,及与日本刀主人钱君倚、歌咏者梅尧臣的交游角度考证,认为此诗为司马光之作可能性更高。梅尧臣、司马光所作两首《日本刀歌》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歌咏题材,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成为后世以日本刀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李贺的《秦王饮酒》和《长歌续短歌》(以下分别简称《秦》、《长》),颂扬了“秦王”的威武,表达了对“秦王”的仰慕,素来脍炙人口,被收入各种选本中。但注家对“秦王”的理解颇有出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秦王”是秦始皇。诸家诠释中以此说最为普遍。如《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对《秦》的注解是:“古乐府有《秦王巷衣》歌名,这篇是仿古乐府所制的新题。诗中先写秦王(秦始皇)的威武,后写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