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但对国家“大一统”的不懈追求却成为中华各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并形成了对历代中央政权、正统、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认同均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容,不仅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融合与携手前行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量。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在与周边地区和民族进行广泛而持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明一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不仅为维护明朝的“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由分散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在客观规律的支配下所引起的长期历史运动的必然结果;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时是和平相处,有时是民族间的暴力相兼。总之,是一个极为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回族民间传统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各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回族民间传统的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整理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  相似文献   

6.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培育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发挥民族风俗习惯在民事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事法制的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从华夏族、汉族与各民族的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过长期而复杂的斗争。其间,有分裂,有统一。统一的地域时有大小,而统一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政权时,由汉族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执政的时候居多,而少数民族的贵族也曾数度入主中原。不过,因为历史上的统治集团总是站在其剥削阶级的立场,不论汉族或少  相似文献   

8.
北京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城市。纵观北京的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出5个特征。1)北京是历史悠久而辉煌,古老而又年轻的现代城市;2)北京城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政治功能为城市的主要职能;3)北京城市的发展史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4)北京城市的发展是由其在中国政治地理格局中所处的优越区位条件的;5)北京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独一无二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华夏民族是先秦众多民族斗争与融合的产物,随着华夏民族的形成,其民族意识日益鲜明,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和策略,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民族思想,已包含了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反映,对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个时期华夏民族的民族意识,有助于我们探索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特点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汉字在中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记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二、汉字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大的团结作用 :它是维系汉民族文化统一的纽带 ,它沟通古今不同时期 ,团结南北不同地方 ,起了政治统一的桥梁作用。三、汉字能不断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代中国的文学也是多元互补的多民族文学。文章结合历史脉络及当代背景阐述研究多民族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时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中华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价值需求.同时,它也充分满足了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需求,即培养和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为进一步构建法治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 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努力维护和不断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 ,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各个历史时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识和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全面、系统、科…  相似文献   

15.
自秦汉中国已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浑然天成的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时战时和,在历史长河中互相影响、互相依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合发展,独具其特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史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纲,以翔实的汉藏历史资料为依据,提纲挈领简述了自远古以来,历经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藏族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经济化的交流史。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关系的历史演进以及西藏地区和藏族在中华大一统历史演进中的地位,论证了汉藏民族“两个离不开”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7.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他在执政期间,对国内民族问题作了妥善处理,迅速安定了动荡的局面,统一全国,促进民族融合,使统一多民族的祖国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事求是地研究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及其处理的得失,对加强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巩固伟大祖国的统一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康熙年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巩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出现,正是因为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较之其它王朝有正确高明之处。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演变都紧密联系着。从西周时期的"五服说"、"九服说,"到孔孟的"尊王攘夷"、"用夏变夷,"以及近代的"体用"争辩等都说明"夷夏"之论是一个历代王朝都比较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在礼制上,特别是四夷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文化上还是认同的,并且这种认同应包含于中国大一统之下,并为维护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飞飞 《科技信息》2013,(22):152-15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兴盛繁荣的时代。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国力强盛、疆土统一,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们不仅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而且还比较重视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把雕塑艺术作为统一功业,显示王权的宣扬手段,由此出现了大量的陵园雕塑和纪念功臣将帅的纪念碑性质的雕塑作品。在陶塑、石雕、木雕、青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成就,创造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其意义极为深远,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以所持有的大一统国家观念,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藏族人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国家主权和疆土不容侵犯的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萌生。正是藏民族国家观念的这种演变,使藏民族能够在与英帝国主义与少数亲英分子的斗争中,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