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原型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巨大的语义生成力;语义场是实施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介词多义性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从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来看,介词on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性映射实现句式的引申,向不同的概念域辐射,形成了其意义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城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城的过程。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under的原型义及在数字、条件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靖西壮语中不具有处所意义的普通名词和人称代词都具有了处所意义,都能充当"趋向动词、源点介词、静态处义介词"的论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民族对空间认知的概念化程度不同。空间的概念化手段使得靖西壮语特殊的方位意义整合形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越南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并不由动词决定,而是与动作出发点及说话者的视线基点有关;通过越南民族对空间的认知可以揭示越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逻辑意义及隐喻现象,揭示这两类词在越语中的用法及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艳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102-104
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和意象图式可用以解释英语空间介词on的语义延伸。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空间介词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则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  相似文献   

7.
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其用法的复杂性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扰。传统的介词教学往往是给出介词的意义,然后用例句加以解释,可结果学生对介词的区分往往仍含糊不清。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最活跃的部分,不仅是人们思维表达的一种系统方式,也是介词语义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隐喻可以为掌握介词语义及用法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视角。本文即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尝试运用空间隐喻理论分析介词over并提出其对英语介词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宋昕  苏畅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21,23(6):547-550,573
以英语的空间介词in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目的是在长时记忆中通过隐喻建立映射,重点探讨结合认知负荷理论优化控制的英语介词认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显示通过对介词内部结构的划分,图表方式的呈现,以及寻找与现存认知结构实体相结合的知识点,可以优化控制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英语介词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介词数量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多义词,但这些意义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介词意义的扩展是从最初表示的方位意义到表示抽象概念的一个过程,介词所表示的方位意义是介词意义扩展一隐喻化的重要过程的基础。文章主要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通过简单的英汉对比来浅析方位介词意义的扩展及其对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够在日常的介词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介词的隐喻意义,促进介词的习得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操凤玲 《科技信息》2010,(20):I0168-I0169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概念合成的过程,它指出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组合、完善及扩展是概念合成的主要方式.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在概念合成的过程中,转喻参与心理空间的映射及合成,共同构建概念,形成语义.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所有的概念范畴中,空间范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间各种空间关系的认知、分类和组织.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英语介词in、on与汉语的(在)……上、(在)……里在空间范畴化上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英、汉语在划分这两个空间范畴的核心成员时趋于一致,而在划分它们的非核心成员.尤其是边缘成员时则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空间认知系统和习惯,并在观察空间关系时采取了不同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彭卓 《长春大学学报》2012,(2):241-243,247
基于对介词意象图式与语义隐喻延伸的理解,设计问卷调查检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14个常用英语介词的意象图式、语义及语义联系的掌握情况,使广大研究者认清介词在学生中的使用状况,从而使英语介词教学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英、汉空间识解异同对中国学生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三类对应的习得有影响,但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们的目标语空间识解能力发展没有同步对应关系。(2)在英语介词习得过程中,与汉语空间语义对应的空间语义最易习得,不对应最难,难度从对应、准对应到不对应逐渐上升。(3)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同一空间场景的空间识解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范畴化、原型理论、空间结构等理论,分析和阐释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意义和启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词典释义机制是人类认知心理机制的一部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产物。认知科学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使语义的分解和表述更能够反映人们言语活动的心理表征和自然语感。  相似文献   

15.
从三个方面考察了柳州方言的状语后置形式 :1 与动词有关的后置形式 (包括带宾语的两种类型 ) ;2 与形容词有关的后置形式 (从功能上划分为作谓语和作补语两种类型) ;3 与介词结构有关的后置形式。分别分析了三种状语后置形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 ;从类型学角度看 ,柳州方言属SVO语言 ,柳州方言的状语后置是典型的SVO语言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探究了介词"在"多义性产生的动因和机制,并指出其是以空间处所义为原型而形成的一种呈放射状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7.
空间方位关系在不同认知场境下的模糊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定性空间关系都具有含糊性, 很多含糊性研究都基于特定的认知实验进行。针对主方位关系, 设计了3个不同的认知实验任务, 即认同判断、关系描述和画图任务, 以考察在知识获取和传输中的含糊性。如果一个空间关系不具有含糊性, 这3个实验任务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然而, 当一个空间关系及其相邻概念都具有含糊性时, 被试将对上述3个任务做出不同的回答。研究主要关注“北”及其相邻概念, 即“东”和 “西”。根据实验结果,识别了3种含糊性, 即标准含糊性、选择含糊性和语用含糊性, 并且建立相应的概念化隶属度函数。这3种含糊性模型, 有助于探讨空间知识传输中的语义扭曲。  相似文献   

18.
李桂芳 《科技信息》2008,(13):144-145
英语介词属于虚词,而且数量庞大,用法灵活,往往不易被理解和翻译。大多数介词一词多义且多用,没有固定的译法,所以需要根据其基本意义联系上下文灵活处理。转译、增译、省译、反译和分译可以作为英语介词汉译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