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998年底,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47个部委(直属单位)信息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促进了政府信息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深入探索政府网站建设路子,进一步搞好政府网站建设,成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课题。 2002年12月,我与几位同行到法国考察,对法国“政府服务上网”印象深刻,联系国内“政府上网”,感触颇多。“政府上网”,即在因特网上建立政府网站,向社会提供信息和便民服务,  相似文献   

2.
政府网站建设新机遇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电信牵头,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应用,政府网站建设发展较快,据国家信息中心编撰写的2007年电子政务蓝皮书披露,至2006年底,部委、省级、地方、县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超过85.6%。政府网站的开通运行,为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3.
钟联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32-32,116
政务信息报送、网站内部管理以及信息安全防护等都是政务信息上网中的关键因素。政府网站上各类信息报送的数量、质量都直接影响着网站栏目的建设以及日常信息的更新,网站的内部管理以及信息安全防护对于网站的正常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以上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关系到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全市政务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政府及182个乡镇均已建立起了网站,市委、市政府94%的工作机构建立了网站,市县乡三级政务网站体系已经形成,搭建起了信息发布和便  相似文献   

5.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在京联合召开“政府上网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周德强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提出今年实现60%以上国家机关、部委办及各级部门在网上建立站点,到2000年底实现80%的政府部门上网的目标,同时现场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工程的全面启动,从而揭开了1999年“政府上网年”的第一幕。42个部委(办、局)作为发起单位首批加入政府上网工程。  相似文献   

6.
增强在线服务能力已成为城市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命题。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政府网站之一,纽约311在线自开通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同时为城市的发展搜集了广泛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12日“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提出:“到2010年,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这是有史以来中央第一次在电子政务领域提出具体的数量指标。一时间,“网上审批”开始成为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各地政府网站建设的必备栏目。  相似文献   

8.
<正> 1999年是我国政府上网年,约有60%的政府部门上网,2000年约达到80%。我国政府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信息占了全部信息资源的80%。政府上网发展的高潮,无疑对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对外交流、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部门又是国家秘密最为集中的地方,信息上网必然涉及保密问题。目前我国党、政、军等众多部门和单位的内部网络建设,同样面临信息交流与保密的矛盾。当前我国计  相似文献   

9.
政府上网工程综述 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主旨是推动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政府在中国公众多媒体网(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站点,籍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电子政府”方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开展网上服务,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政府上网工程的目标是在 1999年和 2000年建立站点的部委和各级政府要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同时应用项目的实施进入良性循环。为此,1999年还被确定为“政府上网年”。 在我国,政府上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一、在网上建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自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到现在,已有10年的建设历程。2006年中央门户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网站体系形成,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审视10年的建设过程,在肯定政府网站建设成效的同时,也会发现政府网站面临着公众认知和满意程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政府要高效和科学地扮演好"服务者"、"管理者"和"消费者"三重角色,必须要有一个具体运作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政府网站。它不仅是政府形象宣传的舞台,便民服务的窗口,而且是政府发布信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因此,建立政府网站对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电子政府建设的基础环节。 1、政府网站建设原则 (1)阶段开发性原则:网站全面规划、功能实现分阶段进行; (2)易用性原则:表现为方便上网读者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减轻后台管理人员的管理负担,做到部分业务的完全或部分自动化处理; (3)规范化原则:在系…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7月淳安县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淳安县网络平台(党政网)已初具规模,接入用户达到400多家;各乡镇、部门、社区内部办公事务都实现了通过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协同处理:行政服务中心70%左右的办事项目都实现网上受理:“政府上网工程”逐步走向以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一网式”门户网站建设:信息系统逐步从“孤岛”走向整合。现结合淳安县实际情况,分析县级城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安邦 《科技信息》2011,(27):60-60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有所加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0年6月,我国政府网站数量已达23081个,县级以上政府机构的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的政府网站体系。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电子化化管理和服务的窗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月22日,“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政府上网工程”的宗旨和实施方案,其主站点WWW.gov.cninfo.net及WWW.gov.cn也正式启用。“1999—政府上网年”拉开了大幕。工程目标是至1999年底有60%以上的部委、省、市等政府机构在电信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先进城市,“网络平台趋于整合,公共服务渐成主流”是大连市政务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方向。早在2003年,市政府针对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便着手探索电子政务统一建设的方式。2008年,大连市在总结政府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电子政务外网集中统一平台建设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建设和应用,电子政务外网依托政府网站资源,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资源共享和降低投入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集中统一”的模式让大连在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中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16.
自1999年我国开展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和其职能部门的网站建设如火如荼,从而大大地拓展了政务公开的渠道,增强了政府  相似文献   

17.
陈靖 《科技资讯》2014,(33):221-221
"政府上网工程"的执行对政府办公自动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快的服务了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许多领域,使得政府网站能够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政府网站也因此成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媒介。该文概括了我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近状,对其中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转变政府观念、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赋予社会公众对信息的申请权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政府上网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推广使用的一个新热点。在中国,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政府的信息约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由于政府各部门担负着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因此政府上网,首先要解决的是安全问题。 我国网络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基本上依赖国外进口,我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使得政府上网面临着比一般商业应用更严峻的安全威胁。 目前,我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管理委员会暨国家信息安  相似文献   

19.
苏州市的各级政府都重视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的建设,这使得苏州的对外开放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手段。作为苏州城市在互联网上的对外名片,“中国苏州”网建立于1999年。截至去年底,苏州所辖的12个区(市)已经全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苏州市区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已实现了130多家相关单位与政务网的连通;中国苏州政府门户网站与各级、各部门的门户网站构成了门户网站群,以崭新的形象为企业、市民提供丰富、即时的网上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上网是指政府职能上网,即在网上成立一个虚拟的政府,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的职能工作.目前,国际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全球In-ternet正日益发挥着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推出后,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迅速而有效,已经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其经济连续几年持续高速增长.在国内,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已经起步,中国电信的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并且推出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再者,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它所拥有的信息量占信息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