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多热源环状管网水力计算复杂繁琐的问题,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多热源多环复杂热网进行建模和仿真。提出了应用Geodatabase数据模型,快速生成热网关联矩阵和独立回路矩阵,然后使用基本回路法计算热网水力工况。当供热管网发生爆管事故时,将此法应用到爆管事故后关阀方案的模拟研究,可以定量分析事故的供热影响,并比较不同位置处爆管的受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路勇 《科技信息》2011,(33):I0260-I0260,I0286
环状管网系统是一个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可把热网分级:大型供热系统的热源~高级;环网干线一中级;分配管网和热用户一低级。要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的可靠性,则需要由高到低逐提高各自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过程中,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由水泵能耗和供、回水管网的热损组成,降低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对实现低碳供热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网络图论、流体输配原理和管道的一维传热,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的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并针对天津市实际供热管网的运行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利用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的精确性.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输配能耗的计算模型,并对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进行经济性分析.基于所建立的能耗分析模型,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了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以供热管网的总输配损耗的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热源的供水温度、热源泵的转速比、热力站入口处的阀门开度为决策变量,以满足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为约束条件,通过进行算法参数匹配,给出基于PSO算法的多热源环状供热管网优化调度的计算步骤,并结合天津市实际管网对优化调度方法的调控过程进行了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管网存在输配延迟属性,热力站的总负荷变化与室外温度变化不存在静态的正相关性,此外,也发现水泵运行费用为整个管网运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运行费用的58%以上.本研究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调节的优...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和供热经济性,提出一种集中供热系统热源运行负荷预测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热媒在管网输送过程中温度的衰减,将管段衰减度引入到基于图论理论所建立的供热管网模型中,建立热源运行负荷预测的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可计算不同供热温度下的用户室内温度和供热管网中各节点的温度,对热源运行负荷进行预测,为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准确性,依据图论理论对某园区供热管网泄漏工况进行水力特性建模,并通过管网能量平衡方程求解不同工况下的用户室内温度.分析了不同泄漏工况对供热管网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热管网中任意点发生泄漏故障均会对系统水力特性产生影响,并且泄漏点距离循环水泵越近对供热系统管段流量影响越大;供热管网水力特性的变化将会对热力特性产生耦合影响.本研究可为供热管网泄漏事故预判及故障诊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万良 《科技资讯》2009,(23):100-100
工业集中供热是由一个大型的热源通过热力管网向一个或几个较大区域或工业企业集中供热的方式。集中供热由热源,熟网和热用户三者组成,叫做集中供热系统。热源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工业锅炉组成,热用户分为工业用热和生活用热,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存在着很大的节能潜力,如锅炉的选型,燃料的选用,管网的设计与维护,本文就供热介质的连用对节能降耗所起的作用略微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双热源系统的组成、双热源联合运行时的规律以及管网的水力工况和运行调节方法,采用双热源供热技术既可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又可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8.
建筑能耗节能的重点是供热能耗,传统集中供热管网采用阀门节流,虽然消除了冷热不均现象,但这是以能源浪费为代价的,可见集中供热管网的节能措施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建立动力分布式定速加压泵供热管网的计算模型,对以不同环路选取主循环泵的供热管网进行了能耗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动力分布式定速加压泵供热管网中,选择主循环泵的环路逐渐靠近热源,供热管网的能耗逐渐降低;选择主循环泵的环路逐渐靠近热源,供热管网的节能率开始保持稳定增长,当选择主循环泵所在的环路离热源足够近时,供热管网的节能率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集中供热系统二级网侧设置燃气锅炉作为调峰热源可改变供热管网系统的事故状态.针对二级网调峰供热系统的特点,得出了热网系统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调峰热源对热网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计算了在不同基础负荷系数下二级网调峰集中供热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基础负荷系数,在热网元件出现故障时,调峰热源能实现限额供热状态,起到备用热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集中供热管网中的热用户热量需求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其它热用户的流量,要让热用户的流量在使用中不受用户热量需求变化的影响就要对供热管网进行调节,如果采用人工凭借经验调节,调节效率低下并且精度不高。若采用理论计算方式对集中供热管网进行设计,设计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而管网流体分析软件PIPENET能够对集中供热管网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能够对供热管网调节和设计提供指导作用。本文研究了该软件模拟计算的正确性及控制阀流量系数的算法,发现该软件能够正确指导供热管网的调节及设计,能够提高调节效率和设计效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热源厂或换热站系统、二次网系统设计、施工质量、室内管网及其他原因等方面着重分析了热水集中供热采暖系统的供热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调控水-水喷射加热机组" 在供热管网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其供热系统运行实测数据,证明了当热源热媒为高温水,而热用户热媒为低温水时,采用"调控水-水喷射加热机组"作为换热站的供热系统水力稳定系数都接近1,表明水力稳定性非常好,当网路中任一用户流量发生改变时,其它用户流量基本不变,供热质量也不会因网路中任一用户流量发生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3.
图形化供热管网水力计算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现有供热管网水力仿真计算模型的分析,开发了一个图形化的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通用的水力仿真计算软件,把图论这一现代数学工具引入供热管网水力计算中,利用基本回路法,基尔霍夫定律和伯努里方程,建立起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通用的数学模型,利用图论的定义、表达式和若干重要结论,完成了图形化供热管网水力计算图形的识别工作,导出管网流量分配的矩阵方程式,并对环状管网构造了计算流量的迭代格式,最终确定了求解数学模型的算法,大大减少了计算的工作量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4.
该文针对201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发布的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技术规范,从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网、热力站和街区供热管网等5个方面在城镇供热系统设计方面分析下设计要点和新规范增加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供热分户计量改造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科技信息》2010,(4):361-361
针对城市集中供热已成为季节性能源消耗大户,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等问题,以某住宅小区供热分户计量改造为例,对现有供热系统实施两方面的改造:一是室内供热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二是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并从技术和经济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改造方案合理,采取措施得当,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任淇 《科技资讯》2012,(10):64-64
住宅小区的供热系统的规划,是一项关乎到老百姓实际生活的民生工程,如果规划的系统设计合理,并且能很好的运作,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提高社会效益,还可以节约能源。这是发展新型的低碳性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本文将着重介绍当前住宅小区供热规划中的要点,从供热热源、室外供给网、用户住宅内供热系统等方面进行介绍,之后再说明其中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在热源供热量与热用户的需热量基本匹配的基础上,对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管网的调节性和稳定性、管网的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改变计量供热系统的被动调节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超前  刘学来 《科技资讯》2012,(10):143-143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变频泵供热系统及其与传统供热系统的差异,并且通过计算供热管网模型在两种用户数量时,传统供热系统热源循环水泵的轴功率Pn与分布式变频泵供热系统的循环泵轴功率Pm,经过比较显示出分布式变频泵供热系统在节能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邱月文  郭永丽 《科技信息》2009,(18):295-295
文章介绍了供热系统节电的多项措施,包括热力站设计与运行管理与节电的关系,管网系统设计与节电的关系以及采用多热源联合供热等。  相似文献   

20.
蒸汽供热管网的动态仿真建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建立供热管网的在线优化运行、故障实时诊断以及仿真分析和培训系统 ,必须建立一种高精度的蒸汽供热管网动态仿真模型。该模型将蒸汽处理成为单相可压缩流体 ,将管网处理成为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在仿真计算中 ,采用隐式 Euler算法、线性迭代方法和稀疏矩阵算法求解由物理模型所得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证明了所用的算法具有大范围收敛特性。此方法将被应用于青岛市蒸汽供热管网的工程项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