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张丽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99-101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它是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并受制于文化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标准是“忠实”,其主要侧重点是原著与译文之间的文本对比。本文分析操控论的渊源、发展及它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并试图借鉴西方操控学派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翻译本质之影响。  相似文献   

3.
洪建华 《科技信息》2010,(31):I0191-I0191
人们通常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然而,那种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本文通过举例就翻译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顾晓燕 《科技信息》2007,(31):150-151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在翻译界讨论已久,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大家已达成共识。然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轻理论、重实践"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根本指导作用,使翻译理论有机地融和到翻译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梁琦 《科技信息》2010,(28):I0182-I0183
近年来,翻译理论更多的转向文化方面的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背景出发探讨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然而,语言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最早途径,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翻译的语言学角度出发,总结分析了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许钧教授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方面。从而更深刻的从语言学方面了解翻译的本质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叶晓兰 《科技信息》2013,(5):233-233,284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对原作的认识活动,即认识原作,从而获取信息,然后用译文重现这些信息。也可以说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对原作认识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历史中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自从进行了翻译实践以来,议界对于"对等"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其中,最著的对等理论就是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学说。几十年来从未受到质疑的"等效原则",在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交际法的关系和利弊,从而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采取何种翻译原则,希望能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切文化当中的交际互动行为无不建立在价值观、道德和伦理的基石之上.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语际、人际以及跨文化的间性特质内在地赋予其伦理的维度并呼唤伦理层面的思考,于是关于翻译伦理的探讨应运而生.认识到翻译中蕴涵的伦理关系和翻译行为本身的道德性并开展翻译伦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翻译的本质的认识,且为研究翻译这一古老的人文科学活动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韦冰霞 《科技信息》2013,(16):193-193,194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其目标是要在目标语中达到最佳关联,使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尽管已有不少学者证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在解释隐喻翻译、文化意象翻译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等方面,该理论的解释力还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研究语言学的新研究领域。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词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大多数研究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的。然而从认知角度更能从本质上解释中西色彩词的差异。关联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本文以认知和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红色色彩词的翻译提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张文英  王宇航 《科技资讯》2008,(32):232-233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英语科技新词的涌现。翻译工作者对科技新词给予更多关注,研究成果显著,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多数观点只是基于个人经验,缺少理论依据。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科技新词翻译策略上,现有的策略主要局限于音译、直译和意译。太过笼统,参考价值不大。本文作者认为,翻译策略的提出,应建立在洞悉翻译本质的基础之上。本文重点研究了科技新词翻译的本质,创造性地提出“所指的同一性、意像的扭曲、语境筛”等概念,揭示英语科技新词翻译的本质,为翻译方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于"翻译能力"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在包括原文理解、双语转换、译文输出的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验证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改进翻译课程的设置,提高信息时代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符合现代语言服务市场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4.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摆脱固有理论框架的束缚,是认识主体直接深入到客体中认识客体,有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没有的作用。在翻译活动中,直觉思维能够帮助译者高效率地实现对翻译问题本质的洞察,起着先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推动翻译的飞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等"是西方翻译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来看,在中国翻译历史中"对等"似乎不是一个显性的概念。从支谦到钱钟书等学者都提出过对等翻译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从古至今中国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对等翻译在实践中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译学潜移默化的构建作用。对中国对等翻译思想的追溯,不但可以揭示中国翻译的本质,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国内广告翻译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结合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的语境概念,分析探讨广告翻译活动是如何顺应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外部语境,并指出广告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7.
高钰 《科技信息》2011,(8):160-160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历年以来,我国就对翻译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翻译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文学翻译、科技翻泽和诗歌翻译的实例证明了这一客观性。片面的艺术观与科学观都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朱运枚 《科技信息》2009,(10):125-126
翻译从一开始就不只是语言层面简单的双语转换,而是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从译者选材及对译本的改写两方面研究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作用,有助于我们从文化层面更深层次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的交际传播活动中,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翻译,阐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质,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行为的基本特点,分析跨文化式翻译传播属性及因素。以期为跨文化传播下的翻译活动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伟 《科技资讯》2012,(21):229-229
翻译思维是发生在翻译过程中浸透着人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的思维活动。人们各种思维能力也是每个具体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翻译思维指的是翻译活动中译者自始至终经历的思维过程,具有自身的特性。文章主要就翻译思维对与翻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