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辟“共建学术规范 ,整饬学术道德”专栏的目的 ,不是为了“一吐为快”或“解气” ,而是为了唤醒所谓“学者”的学术道德良知 ,并在此基础上共建良好学术规范 ,以促进学术的真正繁荣。其实 ,学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运作方式 ,它既能达到对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人的张扬 ,又能达到对无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人的鞭笞。我们所说的“学术失范” ,并不简单是一个学术政治化、世俗化、功利化、道德良知失缺等等问题。严格地说 ,近六、七十年来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规范 ,许多所谓的学术活动都是在没有规范可遵循的状态下运…  相似文献   

2.
讨论共建学术规范与整饬学术道德,很有必要。因为这些年来,学术质量的整体下降可谓触目惊心,有识之士已经忍无可忍。一些人及其成果全然不顾起码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却堂而皇之地发表并取得诸多奖项和荣誉。这里仅举几点:一曰弄虚作假,抄袭成风。一些人著作成果等身,却毫无新意,问作者本人究竟有哪一个观点、材料或论据是新的,基本答不出来。许多教材和“著作”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也已经说不清层层抄袭的最初版本是哪一个。仅以哲学界为例,早在50年代即抄袭的前苏联的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伦理学等套体系至今基本未变,而…  相似文献   

3.
当前开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讨论,十分重要,十分及时。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强调“突出政治”、“政治挂帅”、“为政治服务”。现在虽然有的口号不那么提了,事实上,这种思想已经极为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有点学历的阶层里有一部分人已经达到“高级不自觉”的状态。所谓“高级不自觉”,就如同学习骑自行车,初学时总是着实小心地掌握平衡与方向;当十分娴熟以后,对掌握平衡与方向,就变成了“高级的不自觉”状态。我们之中有些人,不论处理什么事情,要想强调事情的重要性,就可以不必动脑思考地提到“政治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何谓“德”?我们无意在这里作词源学或语义学上的细究。从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特定的场境或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义:其一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它指的是社会对于生活其间的每个成员所应遵循的特殊规范、行为准则和要求;人们按照这种规范、准则和要求去做便是“德”。这种“德”具体到各行各业就产生了相应的、各具特点的职业道德,如教师要讲师德,医生要讲医德,从事学术研究的要讲学术道德等等。其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通常与人的品质。品性、人格、人品等相近概念相联系,主要指一个人做人的资格(权利)和为人的品格(义务)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绵延千里、福泽两岸的汾河畔,有这样一个人,他视事业如生命,把患者当亲人,在救死扶伤一线铸造医学研究“恒志”精神!  相似文献   

6.
两种责任感     
对于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增加责任感。责任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排除中国生物学发展的障碍方面,需要有责任感,这可以说是“破”的方面的责任感;另外,在“立”的方面,在生物学的组织工作、研究工作、培养人的工作这些方面,也需要有责任感。先讲“破”的方面。如学术民主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向领导提意见,但学术民主不能靠恩赐,要我们去争取,甚至去斗争。现在我们还听到有人说“心有余悸”,很值得分析分析,“悸”字就是怕的意思嘛!做事做人,太多从怕字出发,总是不太对头。过去有些东西  相似文献   

7.
学者的类型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学者队伍真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的分化,群体内部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学者概念,笼统地谈论学者的道德,已不能客观地反映目前学界的真实情况。因此,重新界定学者概念,当是讨论学术规范和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 目前我国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传统意义上矢志为学、心诚不二的学者。这种人坐拥书城、孜孜求道,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心系国家,信仰真理,淡泊名利、珍视名节、学术精当、言中无私、行端立正、德高望重,在学术圈内圈外都颇受人敬重,…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学术研究向来被看作是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因为学术的尊严体现着生命的尊严。纯正的学风和优秀的学术成果对于培植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和是非观念、繁荣民族的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的道德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社会的范导作用,康德学术对于德意志民族的激励作用,便是人类思想史上优秀学术的典范。学者则是公众心目中的一些大学问家、是真理的代言人。他们有着特殊的使命、品格和德行。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题为“论学者的使命”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学者是“人类的教师”,他应当为社会而存在,为公…  相似文献   

9.
但愿中国暂不设社会科学的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官员热衷于倡议设社会科学的院士制。对此,我深感忧虑。 众所周知,由于行政干预和政治干扰,我国的社会科学目前仍缺少成熟独立的评价体系,更缺少国际公认的评价准则。在目前由政治腐败引发的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规范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设社会科学的院士制只会造成很大的弊端而没有多少好处。 我们已看到,相当多的政界人物已纷纷混入了教授的行列,甚至“书记”们还封给自己博士导师的头衔。中国的“教授”、“博导”已被搞得声名狼藉。作为学术上最高荣誉称号的院士制一设,不知又有多少政要们又要混迹其中? 翻翻历史,前…  相似文献   

10.
浅谈学术规范:软性约束和硬性约束并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领地一直被外界看作是块“圣洁的土地”。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块领地的严肃性和圣洁性已经被严重污染。帕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发起的“共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的讨论非常必要和及时,也表达了绝大多数科学研究者的。心声,笔者希望以此为起点,能引起科学界的关于学术道德的大讨论,还科学研究以“圣洁的本来面目”。在本文笔者将不讨论“学术规范失常,学术道德滑坡”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也不去探究这些形态背后的根源,仅探讨如何重新整饬学术道德和规范的一点建议。科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道德,向来是以社会舆论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着诸种“不规范”的现象。不过,在谈论学术失范的时候,人们不应当有这样的印象:在过去某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是具有严整的规范的。学术失范的真正含义是:在近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并没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而积极地制订一整套真正合乎学术要求的规范,学术失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共同体中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扩展的主张是不成立的,因为该主张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生态伦理学把人看成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因此认为人应当把只属于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然而,事实是当把人作为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时,此时的人便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物种概念,遵从的也仅仅是自然规定性,因而不存在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因此,生态伦理学要坚持道德扩展的主张,就必须放弃人是自然共同体中普通一员这个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着诸种“不规范”的现象。不过,在谈论学术失范的时候,人们不应当有这样的印象:在过去某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是具有严整的规范的。学术失范的真正含义是:在近2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并没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而积极地制订一整套真正合乎学术要求的规范,学术失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学术站点的设立、学术职务的评聘等方面,非学术的(主要是行政的、政治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权威”的评委,在对某个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进行评审时,并没有严格地根据学术…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5.
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批评总的来说是一个易令学者产生矛盾心理(ambivalence)的话题。这主要还不是由于规范或道德对于创造并遵循它们的人来说经常表现出功能上的两面性,而是因为此类话语中包含着明显的反身性(reflexiVit)意味。如果你要谈学术失范问题,你大略得先拓心自问,你本人总能过得去地遵守学术规范吗?同样,在对比如学术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现象提出批评时,这种批评的潜在对象至少原则上也包括你自己。尽管如此,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总归还要有人(也会有人)去评去说,因为它们不是什么个人问题,而是学术界的公共问题或社…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功利之魅"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之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不需再赘述,有人因此对我国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方式颇有微辞,甚至是谴责。我们承认其中是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不是当前教育领域严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深入透析,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的畸形功利化却是诱发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多数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通过同化、类化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成员观念的改变和占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人的身上,便由此使教育领域出现诸多问题。可以说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人不再物”,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毕竟要人去执行,教育领域内的“物”只是以一种载体或客观表现物的角色存在的。因为人们主观意识或观念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教育领域最多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不应只是教育领域的“物”,而应是整个社会领域中的“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不应只倾力追求体制的完善,而应力促实现社会人的价值等主观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失范现象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表明各类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正演变为显在性的社会问题。学术界的越轨行为,不但会侵蚀科学研究事业,而且极大地危害到作为整个学术事业基础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故而加强对其控制刻木容缓。学术规范是维护学术界的普遍价值、促进知识创新发展的保证。这些规范主要有两类:一是认识(或技术)规范;二是社会(或道德)规范。前者是与知识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要求,如遵从真理、具备共同的专业基质或范式等。而后者是对科学研究人员行为的要求。如卜默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社会规范:普遍…  相似文献   

18.
对科学哲学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争论往往同这样两个问题有关:其一是“什么是科学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主义学派的,如图尔敏和库恩所说,科学哲学应该研究具体生动的科学成就;另一个是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如奈格耳所说,科学哲学只应当研究根据演绎逻辑重新表述的解释和确证问题。其二是“什么是产生科学哲学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背景知识考察并结合逻辑上的推理,它应当是产生在科学和哲学都已经相对独  相似文献   

19.
现行学术评价定量化取向的九大弊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肯定现行定量化学术评价办法具有简化标准体系、提高效率、可计量可比较、便于预期、易于控制等长处的同时,强调其存在的诸多严重弊端。指出其实质是政事不分,数量质量混淆,将复杂的学术评价简单化。导致无效劳动、重复劳动,催生无意识、低质量的学术次品、废品。这一办法是引发学术泡沫的制度性根源。期望从政事分开的改革原则出发,探讨学术评价制度创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现象在我国某些领域还会存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异化政治人”是政治人中的变异体,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异化政治人”有自己独特的行为、特征和活动规律。对“异化政治人”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法治、道德、民主、社会等方面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