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苏青是四十年代红极上海的“市民文学“作家,池莉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与苏青不同,但她们都执着于平民情怀,执着于“市民文学“的创作,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共同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市民文学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她俩的价值立场和创作风格的比较,说明苏青和池莉都是继老舍辈市民文学作家以后的两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一个善于“创造人物”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说众多的人物群中,却大多是被讽刺的对像,抨击的目标,虽然老舍也在少数人物身上加一点“理想”,然而这往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些被讽刺、抨击的丑陋形象,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也就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赴伦敦讲学期间写的《老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唐结玲 《科技信息》2007,(24):112-114
本文认为老舍的《月牙儿》在其小说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老舍前期小说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转折点。笔者以此为基点对《月牙儿》、《骆驼祥子》进行了比较,从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意蕴、人物的设置等方面重新做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探讨,论证了《月牙儿》是老舍在创作发生转折时,具有先兆性、带头性的作品,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新文学的艺术巨匠之中,老舍是少数兼顾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他创作的个性非常鲜明,最擅长表现北平城里"老大的不长进的民族".那么,表现新加坡儿童的<小坡的生日>的创作动机又源自何方呢?本文就此问题从童年经验的角度来论述其儿童文学创作动机,并分析老舍儿童文学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中国2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涉及老舍建国后创作及思想转变的文章却相对较少。从话语范型转变的角度出发,结合老舍的创作和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他在建国之后与革命话语范型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为认同、反抗与疏离三个阶段。其中,从1950至1957年,是老舍对革命话语范型的自觉认同阶段;从1958年至1962年,是老舍对革命话语范型的不自觉反抗阶段,也即老舍的创作与思想对革命话语范型开始质疑,进入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审父"阶段;从1963至1966年,是老舍对革命话语范型的疏离阶段,并开始对古典话语范型趋同,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恋母"倾向。  相似文献   

7.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5-108
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身贫民家庭的老舍就开始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他用众多小说塑造了一批贫民形象。透过这些贫民形象内在精神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生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探讨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在更新的文艺科学观念的启示下去观察中国现代文学时,我们的注意力首先被老舍所吸引。老舍,属于这样一种作家,他的作品不无表现时代主调的时候,但其创作个性所在却显然是倾向于对一个民族性的历史主题的执着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创作不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但问题的实质却在于,其作品的魅力恰恰是来自时代色彩中所透出来的沉静的历史反思,是一种基于强烈的生活质感之上的历史深度与理性远见。老舍创作个性的实质,应当透过幽默的感象表层去寻找,应当通过对其创作历程所体现出的贯穿性主题的宏观剖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执着于剖析和批判国民奴隶心理性格的现代作家,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汉奸人物,既是其在市民形象上的新发掘,也成为其笔下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老舍细致刻画了不同类型的汉奸,客观上呈现了这个阶层所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并且,老舍抗战文学中的汉奸书写对于其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老舍对汉奸形象的充分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国民性批判内涵,只是作为一个隐性主题存在于文本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是一部社会人性批判小说。作品中融入的老舍的"本土化平民特质",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人道主义"关怀。文章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塑造的再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老舍这种对普通人的理想、品格和尊严的高度尊重的创作态度,进而追溯了小说独特的非主流视角和平民化创作风格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两篇小说以女性的口吻与视角讲述了两个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女性悲剧。从《月牙儿》侧重对造成女性悲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到《阳光》中对女性个体意识及人性弱点的拷问,老舍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外来“新”事物的质疑及嘲讽.又含蓄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戕害。这是老舍对传统与现代所持双重否定态度的体现,反映出老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及解放问题进行的犀利剖析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猫城记》一直以来都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历史上对《猫城记》的评价也多从艺术上、思想上予以否定,现在的研究多着眼于重新评价上。《猫城记》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和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老舍这两位现代文学大家分别以独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理智而清醒地做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反思,又眷念返归,对西方文化既倾心向往,又能谨慎筛选。同时以鲜明的姿态,积极地建构着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她所处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者,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来看待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的深刻影响。张爱玲利用叙事语言中的断层,揭示了中国和西方的等级观念,以及处在西方的"东方"视角关注下的中国女子的悲剧性命运。在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通过对女仆"睇睇"和"睨儿"的刻画,中国的主体性在"被看"的同时成为"看"的主体,将西方的"东方"幻想摆在了被审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它跨越了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界限,实现了雅俗之间卓有成效的整合,成为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在张恨水、老舍、张爱玲、苏青、池莉等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老舍塑造的三类女性形象,总结出老舍对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真实处境的概括是:“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昭示人们,要改变妇女的悲剧命运,有赖于女性的真正觉醒,有赖于新型文化建设,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充分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普遍提高。认为,在绝大多数作家为中国妇女在20世纪初接受西方新思潮熏陶而欢呼雀跃之际,老舍以自己如椽巨笔写下了自己对中国女性的冷静思考,尤其对西方自由、民主能否短时期内在中国扎根结果表示出深深的怀疑,同时对西方文明裹挟下的思想糟粕有着先验的忧虑,这是老舍关于新潮女性艺术形象塑造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文学对未来理想的展现,老舍和沈从文在其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对社会理想的表述消解了线性历史观。老舍对理想的表述受传统循环时间观念的影响,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沈从文对理想的表述受神话时间观的影响,充满了浪漫回忆色彩。  相似文献   

18.
老舍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了北平一个“狗窝”般的大杂院中,公公和小姑子虐待小媳妇至死的故事,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建构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距离与冲突,营造了“看与被看”的多重审视模式.《柳家大院》因此激发着读者的同情、悲愤、无奈与哀叹的道德反应,呈现了老舍小说叙事的民间伦理.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短篇小说《人同此心》、《且说屋里》英译最初发表于《天下》英文杂志,是老舍作品译作的发端。基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老舍作品初期英译的赞助人、译者与作品,探讨译作中的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选择及制约,填补了老舍作品初期译作研究的空白。通过分析表明,宏观归化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微观异化翻译策略。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各种文本及文外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