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永虎 《广东科技》2012,21(2):90-90,92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在总结喷灌、管灌灌水技术优缺点、适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喷一管结合,扬长避短,择优施灌”的灌水新技术体系。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是不断提高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行的一些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现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行的一些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渭干河灌区作物灌溉制度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制度随着作物种类、品种、产量水平、各生育阶段的生长情况及自然条件和农业设施的不同而各异,同时灌溉方法也决定着合理灌溉制度的确定,只有合理的确定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水时间和灌溉定额,才能达到节约用水,科学灌水的目的,确保农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对渭干河灌区这样大型缺水灌区而言,研究和确定灌溉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节水灌溉技术是相比传统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是否高效用水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的,或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效率也是不断提高的。  相似文献   

5.
<正>滴灌系统是高效的灌水技术,其主要特点是灌水质量和节水效率高,而灌水质量最主要的指标就是灌溉均匀度。为了保证灌溉系统的灌水质量,灌溉均匀度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规范SL103-95规定,滴灌系统的灌溉均匀度不能小于  相似文献   

6.
根据绿洲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要求 ,建立了使用于该地区的优化灌溉模型 ,求出了优化灌溉时间和最优灌溉量 ,为农业水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模型可认为 ,灌水周期随灌溉运作费增大而增大 ,随作物的耗水和土壤水无效损失增大而缩短。最后结合应用实例分析 ,得出了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 ,优化灌水周期和优化灌水量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包括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等。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  相似文献   

8.
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模糊优化设计张展羽,李寿声水利学报,1993年第5期在供水量不受限制的条件下,灌溉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溉定额以及不定额。但是,农作物供水量常常受水源条件的制约,当水源能提供的作物生育期灌溉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水稻浅水灌溉、浅湿灌溉和覆膜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2种节水措施,覆膜可以提高土壤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渗漏和棵间蒸发以及温室气体CH4和N2O的排放量,可控制杂草的生长和节水增产,从而促进作物有效生长、早熟;可有效控制病虫害、草害;提高灌水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3种节水措施,覆膜效果最佳,浅湿灌溉次之,浅水灌溉最差。  相似文献   

10.
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是不断提高的。水资源匮乏是灌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未实施根本的有效措施以前,如何通过节水缓解灌区缺水的被动局面,力争灌区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是当前各类灌区运营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北方灌区半干旱的不良农业环境,采用试验研究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三坝灌区不同质地土壤、用4种灌水定额方案进行灌溉,分析了利用弃水蓄水灌溉对灌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弃水蓄水灌溉对灌区带来了有利的影响.灌溉可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补充地下水、降低盐碱地的含盐量、促进作物增产、提高水分生产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弃水蓄水灌溉是对有效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对科尔沁区丰田镇建新村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控制地块进行应用参数确定和田间工程设计。技术参数主要包括最大灌水定额、灌水周期;作物(玉米)灌溉制度设计;田间工程设计包括选定水源井、进行管网系统布置、确定工作制度、进行水力计算,最后选定系统所需的供水设备的总扬程和总流量,确定水泵的型号。  相似文献   

13.
灌溉播种机在进行田间灌溉作业时存在灌溉水飞溅及冲种出穴的现象,导致作物的株距、播深不稳定,影响灌水播种质量及作物生长.提出了利用计算机与测力传感器直接测量灌溉水柱冲击压强的数值信号,并对信号采集过程中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的确定及信号在时域、频域内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了解灌溉水柱冲击土壤压强的相关统计特性,并用于指导机具设计.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的水分响应及灌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高产优质饲草作物,其水分谱较宽,但耗水较多,易受水分供应的影响.从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需水耗水规律、饲草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探讨了紫花苜蓿生长和生产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以及灌溉效应.紫花苜蓿产量受土壤水分的显著影响,合理的灌水量和灌溉方式及灌溉时期都能显著改善饲草产量和品质;水分处理能够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株高和根、茎、叶生长,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适当水分亏缺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各个生长周期的耗水量则一定程度地降低.因此,在西北地区,实施灌溉对干旱地区紫花苜蓿饲草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需加强灌溉管理(如灌溉方式、灌水量、灌水时间/频次等).  相似文献   

15.
农业灌溉管理的核心是用水管理,只有完善管理层次上的用水制度,才能有效推动高扬程灌区集约化和科学化管理。作者针对景电灌区用水管理中存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作物种植比例失调,灌水技术与灌溉制度滞后,造成作物生长期供需水矛盾日趋突出且制约灌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文章在优化灌溉用水,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寇英 《甘肃科技》2007,23(9):215-218,258
南北两山在灌溉造林中采用的喷灌、畦灌、窝灌等灌水方式耗水量大,需用劳力多,灌溉成本高,推行节水灌溉是节约水量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滴灌是目前高效节水的新型实用灌水技术,在灌溉造林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滴灌系统的组成、设计、应用及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制定哈密大枣滴灌灌溉制度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哈密大枣滴灌试验研究。试验中灌水量设880、1000和1120mm三个处理,分别观测不同灌水量处理下的土壤含水率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大枣在整个生育期内耗水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耗水总量和平均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为1000mm时,大枣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水方式对冬小麦耗水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品种科师22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下,冬小麦的耗水量、耗水系数、产量不同。干旱处理的耗水系数最低。相同灌水次数下,随灌水总量增加,耗水系数、耗水量增大;相同灌水量条件下,少量多次灌溉方式的耗水量、耗水系数则降低。不同灌水处理间冬小麦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灌水各处理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早处理(不灌水)的产量。冬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加大而下降。相同灌水量下,分期灌溉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引洪灌溉对土壤中速效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大同县罗庄村玉米地进行洪水灌溉与清水灌溉的大田灌水试验,研究在不同的灌水定额下,用洪水与清水灌溉后,土壤剖面上速效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灌水定额下,清、洪水灌溉差异明显。0~40 cm土层,灌洪水后速效钾含量与灌清水相比有明显增加;40 cm土层以下,土壤中速效钾受运移影响很大,影响深度在140 cm左右。而在中等灌水定额下,清、洪水灌溉差异不大。土壤中速效钾运移的影响深度约在80~100 cm左右。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疆干旱地区开都河灌区当前实施的以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以及覆膜灌溉技术等高效灌水技术模式,结合干旱区特点及灌区实际情况,分析高效节水灌水模式的优点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实施高效农业用水对绿洲城市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就灌区发展高效农业节水模式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