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很难想像,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在战场上拼杀.其实不然,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当然这都是他们获奖之前的事情.成名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战争武器的研制者,间接参加了战争.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工程就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发起,并由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的制造原子弹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幽默科学期刊《不可能的研究纪录》设立了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英文原名非常有意思:"搞笑诺贝尔奖"由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这两词拼接而成,颇有幽默戏谑的意味。搞笑诺贝尔奖推崇的是"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  相似文献   

3.
数说诺奖     
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正式颁发以来,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岁月。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围绕诺贝尔奖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个有趣的数字一起来看看诺贝尔奖鲜为人知的一面吧: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 ,不虚度此生了 ;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 ,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鳞角。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居里夫人、美国化学家鲍林和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与他人相比 ,中国大陆从未出现过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奖自然就成为一种情结。别人能获奖而自己不能获奖 ,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从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上也许能找到一些原因和源头 ,或许能尽早地化解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最典型的故事也许要数桑格 (见右图 )了。弗雷德里克·桑格 (Frederi…  相似文献   

5.
"女性诺贝尔奖"奖项下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5位女科学家有幸获得殊荣.这之中,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也站到了聚光灯下,代表亚太地区领取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中国女科学家连续获得4次该奖项提名后,首次问鼎这一"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6.
<正>从一株株貌不惊人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人类抗疟首选药,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华传统医学为全人类献上的一份礼物!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因为迄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拉斯克奖获得者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拉斯克奖也常被科学界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果不其然,因为青蒿素在世界卫生领域内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诺贝尔奖金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高的科学荣誉。获得者会受到全世界同行们的尊敬。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了。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即1901年度的奖)的便是发现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相似文献   

8.
<正>他是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是率领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的第一人;他是在全国发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层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由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奖与中国人无缘.最早介绍到中国的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是X射线和镭的发现.伦琴1895年发现了X射线,两年后就被介绍到我国了,当时把它译为"通物电光".1903年鲁迅先生发表文章介绍了居里夫妇1898年发现镭,1902年提取纯镭的情况.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1917年9月许崇清在题为<再批判蔡孓民先生在信教自由会演说之订正文并质问蔡先生>一文中,叙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第一次把相对论介绍到中国.那时爱因斯坦还没有获诺贝尔奖物理奖.  相似文献   

10.
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特点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奖得主克里克(F.Crick)说过:"对我们人来说,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比研究自己的脑更重要的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有赖于它."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G.Edelman)则说道:"脑科学的知识将莫定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基础,这些知识使我们可以医治大量疾病,建造仿照脑功能的新机器,对我们自己的本质和我们如何认识世界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脑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11.
正(1929—2019)默里·盖尔曼是美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夸克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设计的"八重道"给基本粒子世界带来秩序,他还构想了"夸克"的概念来解释这些粒子的结构。他于2019年5月24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2.
<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缩影.它记录了百年来几大学科中所有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被公认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人们崇敬诺贝尔奖,赞叹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科学贡献,是他们使人类生活发生的变化在数十年间,超过了过去的数千年.  相似文献   

14.
则鸣 《世界科学》2014,(9):F0002-F0002
<正>每年的6月底、7月初,德国南部城市林道是世界上智慧最高的集聚地。在今年召开的第64届林道诺贝尔奖大会上,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600余名年轻科学家一起分享了他们在包括癌症、艾滋病、人体免疫系统等方面研究的新认识,健康成为了这次大会的热门话题。详见本期"林道大会"专题。  相似文献   

15.
杨先碧 《世界科学》2004,(11):47-48
200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9月3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今年为第14届,共颁发了10个奖项。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举办的搞笑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是"向无法或不可能被重现的成就致敬",专门颁发给"让人们发笑,让人们思考"的研究。评奖要求是"不寻常、幽默、有想象力"。 医学奖:听乡村音乐可能导致自杀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奖金在驱使着获奖者,一些人因此完全离开了科学,而且几乎没有人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科学界最重要的一个奖项,每年的诺贝尔奖都吸引了众人的关注。2014年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获奖成果分别为"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这些成果或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极限,拓展了人类的认识渠道;或发现动物导航系统的神经机制,解析出了生命的奥秘;或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为人类带  相似文献   

18.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1,(12):31-31
仅仅是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不能使你远离科学界的日常生活。在林道市,名为"交换座次"的讨论会的主要特色是一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些年轻的研究员所组成的小组进行的讨论。获奖者们有机会向学生们询问他们的兴趣和计划。在随后的对话中,科学界的几位精英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辛勤工作学生组员在回答2009年诺贝尔  相似文献   

19.
幸运的角色爱因斯坦和玻尔式的科学工作者在年轻时为圆诺贝尔奖之梦而创造性地忘我工作着。由于1968年之前尚无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此 ,与我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可能不会有此工作动因。1970年12月的一天 ,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 ,博学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接见了我们。他用不同的语言 ,分别同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作了交谈。尔后 ,在现场的演讲过程中 ,我已自身的经历回答了人们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的问题 :一个人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我首先强调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 ,也强调了在著名高校里结识优秀的导师和杰出的同时代名人…  相似文献   

20.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