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娜 《科学之友》2010,(5):45-45
在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附近,有一处非常有名的冰川,它的特色是不定期流出血液。最近,这处冰川又开始流血了。这处冰川为何要流血?难道是为了控诉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么?不是,这是神奇大自然的独特展示。冰川流血,听起来好像有些恐怖。说起这处流血的冰川,  相似文献   

2.
一 从甘肃省嘉峪关市启程一路西南行,穿过浩瀚戈壁和荒原后,就进入了祁连山的褶皱山峦地带.再经过约2 h崎岖山路的颠簸之后,我们来到了"七一冰川"山下的一片开阔地.这里是"七一冰川"的登山起点,海拔3 700 m.  相似文献   

3.
<正>1)地球自拍照这是一张摩洛哥的卫星图像,你能在这张图中看到眼睛、钩形鼻和嘴吗?这张脸面向摩洛哥海岸附近的水域,西南部阿加迪尔市在脸的"下巴"处,红色区域为苏斯河谷灌溉农场2)尼罗河生命线陆地卫星8号拍摄的这幅图像中,绿色农田在尼罗河冲积平原与周围沙漠之间形成了一条充满生机的独特生命线3)柯特利茨冰川在这幅卫星图像中,裸露在外的岩石和黄土令南极洲的这条在布明半岛和崎岖大陆之间流动的柯特茨冰川呈现深浅不一的蓝色4)斯莱塞冰川这是卫星拍摄的斯莱塞冰川的图片,斯莱塞冰川流动在帕里角(左上)和沙克尔顿山脉(右下)之间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期冰川状态失常与灾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整体处于缓慢退缩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东帕米尔-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冰川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前进为特征的"喀喇昆仑异常"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冰川加速退缩则是这一地区冰川失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高海拔地区的异常升温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重要驱动力.另外,这种冰川状态失常还与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西风和季风大气环流过程有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状态失常直接导致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变风险的增加.应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冰川变化监测与研究,加大冰川灾害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5.
古里雅冰帽是已知亚州中部最大、最高和最冷的冰帽,研究其内部运动速度、温度空间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二维热耦合冰川动力学流线模型,以冰川表面观测温度、冰川运动速度及冰川几何形态作为输入,利用冰帽主流线物质平衡作为驱动,对古里雅冰帽在稳定态下的运动速度与温度分布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稳定态下在6200 m处的表面运动速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古里雅冰川的运动速度空间差异显著,消融区和末端的运动速率较低,而在积累区的运动速度较大;从中流线的纵剖面来看,冰川表面运动速度高于底部,且在冰川积累区尤其明显.该冰帽温度分布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基本一致,且古里雅冰川的温度沿着中流线的纵剖面具有分异特点,冰川由表面到底部冰温逐渐升高,特别是在海拔6200 m处,底部冰温为-1.65℃,而冰川表面的温度为-16.2℃.最后,对模型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由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冰川末端相对较小的应变率变化是古里雅冰帽长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81,26(8):494-494
巴托拉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系西北部,洪扎喀喇昆仑山北侧,长59.2公里,面积285平方公里,为一巨大的纵向山谷冰川。中巴两国合作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115—119公里处的洪扎河右岸在该冰川末端下方通过。为查明巴托拉冰川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其排水道变迁的可能性,中国冰川工作者于1974—1975年对这条冰川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1978年再度考察了这条冰川的下部。本文为两次冰川末端运动学研究总结的概要。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黟县县城东北10 km处有一个"牛形村落".从高处俯瞰,可见整个村落酷似一头悠闲地斜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进村即是一座小山.出坡前的村头突兀两棵古树,一棵是红杨,一棵是银杏,树龄均在400年以上,依山而长.这小山便是"牛形村落"的"牛头",两棵古树就是"牛头"上的两只"牛角".  相似文献   

8.
正横亘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横断山脉,不仅以其广袤的原始森林、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江并流的河川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历史人文景观著称于世,还是一个多雪山冰川的"冰冻圈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在这句诗里,杜甫以居住在成都平原的人所特有的视角赞美了横断山绵延千里的雪山冰川。中国是一个山地冰川特别发育的国度,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数量分布最多的国家。冰川不仅"  相似文献   

9.
冰川的故事     
提到冰川就不能不提一个地方,那就是太平洋西南部的新西兰岛。新西兰岛拥有3000多座冰川,是全球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冰川之岛"。新西兰岛上最著名的冰川是塔斯曼冰川,它有1英里宽,2000英尺厚。其次是林德冰川,它位于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两翼。居第三、四位的是弗朗滋·约瑟夫冰川和弗克斯冰川。  相似文献   

10.
严炎  刘星 《科学之友》2013,(11):34-35
在几百万年前广阔的冰河世纪,冰川从极地几乎延伸至赤道,整个地球覆盖上冰冻的皮肤。正如科学家所描述的,"雪球地球"的环境条件导致地球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星球。"我们谈论的是另一个世界。"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琳达·苏尔这样说道。大陆大小的冰川20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发现了好几处罕见的特征,暗示着地球上曾发生过某些寒冷事件。几乎在每一个大陆上都发现了  相似文献   

11.
<正>生命肯定最早出现于最暗处——这一最新发现来自于"血腥瀑布"。"血腥瀑布"是位于南极洲泰勒冰川表面的铁锈红区域,这里不时涌出一种透明、咸度高、富含铁的液体,这种液体很快就氧化变红,从而"玷污"了冰川。  相似文献   

12.
据英国《泰晤士报》10月12日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阿尔卑斯山脉积雪逐年融化,严重威胁到瑞士滑雪胜地的旅游业。瑞士科学家们日前在瑞士中部的安德马特滑雪场展开一项惊人工程:将一块3000平方米、相当于3/4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塑料保鲜膜”覆盖在当地格胜(Gurschen)冰川雪峰,以此阻断炎炎烈日对雪山的侵蚀。然而这项“保鲜方案”一经提出,立即招致“绿色和平”组织的强烈批评。阻止阳光融化冰川,超级“保鲜膜”覆盖雪峰据报道,这一惊人工程是由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学者们提出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5年中,瑞士的冰川已经丧失了近1/5的表面…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一直是个声誉卓著的机构,但如今却面临着空前大量的批评意见.美国<科学>杂志将最近对IPCC的各种批评和评论意见分为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报道:1."冰川门"事件;2.非洲农作物问题;3.灾害损失评估问题;4.IPCC主席拉津德·帕乔里(Rajendra Pachauri)是否牵扯太多"利益冲突";5.IPCC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正>提起南极洲,大家的脑海中总会想起白茫茫的冰雪、刺骨的寒风以及那些可爱笨拙的企鹅。那里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也是最荒凉孤寂的大陆,人称"冰雪高原"或"白色沙漠"。南极洲有超过98%的地域都被冰川覆盖着,冰层最厚处超过4000米。可是在这厚厚的冰层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们究竟该如何探究南极的地质情况呢?  相似文献   

15.
去年因工作关系,我接触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改扩建项目。我是搞气象的,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北京西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也是值得宣传的文物和景观。  相似文献   

16.
艾松涛  王泽民  谭智  鄂栋臣  闫明 《科学通报》2013,(15):1430-1437
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新奥尔松小镇(Ny-lesund)附近的一条多温山谷冰川,该冰川从2004年开始被列为中国长期监测的两条冰川之一.利用2009年中国考察队员在Pedersenbreen冰川表面采集的GPS/GPR数据,结合挪威极地研究所出版的Svalbard地区A7(Kongsfiorden)片区地形图等高线重建了该冰川不同年份的冰川面积、体积等参数,分析了该冰川1936~1990~2009年的变化.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从20世纪初小冰期结束以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退缩,冰舌退缩了0.6km以上,体积减少了近13%,且在最近20年,出现加速消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的消融主要集中在冰川下游的冰舌位置,而在该冰川的上游,出现了积累,这一趋势与Svalbard地区同类型冰川表现一致,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几年积累区面积已经大为减小.  相似文献   

17.
新京 《科学之友》2005,(17):34-37
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夜空被无数美丽的焰火点缀,但最引人注目的一朵焰火绽放在距地球1.32亿km处的太空中: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发出撞击舱,以10.2km/s的宇宙速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4日凌晨,人们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这朵熠熠生辉的太空焰火.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冰川加速消融及冰川冰储量的减少将显著影响区域水资源和水循环,而冰川厚度的变化是反映这一过程的关键指标.利用ICESat/GLAS数据与SRTMDEM数据,并结合冰面差分GPS实测数据,通过监测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冰川的冰面高程变化,来估算其冰川厚度变化.在方法上,首先利用非冰川区的ICESat高程数据对SRTM DEM高程精度进行评价,然后选择控制点对SRTM DEM进行配准并再次评价,SRTM DEM水平位置偏移为138 m,配准后的SRTM DEM与ICESat高程差平均值为-0.1 m,标准差为11 m,最后利用校准后的SRTM DEM与ICESat/GLAS,计算2000~2009年纳木那尼冰面高程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纳木那尼冰川在2000~2009年间的平均减薄速率为0.63±0.32 m/a,这与利用差分GPS测得的2008~2010年间冰川平均减薄速率0.65±0.25 m/a接近.研究结果也发现纳木那尼冰川的减薄速率整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普兰县气象资料分析表明纳木那尼冰面的快速消融主要是由当地气温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19.
喜马拉雅山中段抗物热冰川的面积和冰储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龙  田立德  蒲健辰  王朋岭 《科学通报》2010,55(18):1766-1774
结合实测差分GPS数据、冰川雷达测厚数据与地形图以及遥感数据, 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地区抗物热冰川1974年与现在的空间范围, 估算了近30多年来该冰川的变化, 特别是冰川的体积变化. 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冰川处于大幅度的物质亏损状态, 冰川面积减少了34.2%, 体积减少了48.2%, 平均厚度减薄了7.5 m. 这一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体积的减小远比人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通过对位于希夏邦马地区两个气象站气象资料的分析, 发现该地区自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气温升高显著. 气候转暖所导致的大幅度冰川退缩, 将对水文与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南部冰川变化及其对湖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檀栋 《科学通报》2010,55(18):1749-1749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整个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群. 根据最新中国冰川目录资料, 青藏高原中国境内有现代冰川36793条, 冰川面积49873.44 km2, 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5%和冰川总面积的84%. 青藏高原的冰川可大致分为海洋型冰川(或温冰川)、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冰川)、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等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