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该项研究来源于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属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领域。“豫谷12”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并拥有自主产权的谷子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鉴定。“豫谷12”是以改进品质、提高产量、增强抗病、抗逆性为目标,全面提升品种的综合性状,通过定向选择,选育的优质高产大穗谷子品种,目前已成夏谷区主推品种之一。经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为首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2.
豫谷11是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五”期间,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谷子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的新品种,2004年经第一届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鉴定通过,2005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质米”,2006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推广项目。该品种具有6大特点:一是食味品质好,粥粘,味香,颜色鲜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12):56-56
本项目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主持,确定哈密瓜“新蜜36号(金龙)”、“新密14号(新红心脆)”等2个新品种为示范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科技部于近日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火炬纲要》)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纲要》)。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质型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及应用荣获广东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蔡善信研究员主持。1970年开始,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品种杂交,籼粳亚种间杂交,地理、生态远缘籼稻品种间杂交三条途径,创建各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筛选优良不育细胞质,培育新质型不育系和杂交稻。经过37年的探索、研究,首次发现籼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优于野生稻,提出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品种中筛选的论点;首次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性状的负效应比野败小,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良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筛选出水稻优良不育细胞质——“夜公”,并以“夜公”为细胞质供体,育成新质(Y)型不育系11个,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Geoffrey 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进而阐发对思考“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及“李约瑟难题”等相关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今日适越而昔来”新释刘辽“今日适越而着来”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惠施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提出的‘历物十事’中的一事,二千多年来,对直施上述命题的诠释,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少数人或认为“理由何在,今不可考”(冯友兰,唐君毅),或以其为诡辩,轻易否之(候外...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2,14(2):21-23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更好地宣传“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本刊将对全国各省(市)“十一五”期间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连续报道。本文介绍上海市基础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9.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更好地宣传“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本刊将对全国各省(市)“十一五”期间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连续报道。本文介绍山西省基础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12,14(2):30-33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更好地宣传“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本刊将对全国各省(市)“十一五”期间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连续报道。本文介绍安徽省基础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更好地宣传“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本刊将对全国各省(市)“十一五”期间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连续报道。本文介绍辽宁省基础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6):17-18
建立豫生4号甘蓝品种实用、可靠的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建立10亩高产样板田15个,30亩a亩产达到5300公斤;在甘蓝生产区示范应用豫生4号10万亩,比一股生产田增产15%以上;建立豫生4号优质高产杂交制种技术,制种单产在50公斤以上,比现有方法提高20%;繁育应用杂交良种1万公斤,研究建立杂交种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商品菜质量达到无公害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攀高,社交网络上对这种新冠“特效药”的关注和购买需求有增无减,本文采访了中国药科大学专家以及来自香港和上海的一线医生,以解答Paxlovid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特效”?是否应当成为疫情期间家庭常备药物?去年12月13日,媒体报道,某互联网医院开始预售辉瑞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2):58-58
“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研究”是广东省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粤农办发[2006]40号)、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6B70102028)、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06GXQ3D111))。项目自2006年立项实施以来,已按合同要求完成了全部任务,部分指标超过原计划,并通过专家鉴定,成果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广东省成果登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73-73
“汾豆56号”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2007年完成国家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审豆2007013);2008年完成国家黄淮海夏大豆中组区域试验,再次经国审通过(国审豆2008001)。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07,(13):58-58
该项研究得到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1JJY204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4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86)和国家“973”计划项目(G1999011802)资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8,(8):45-45
2004~2006年,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宫内节育器失败原因及预防技术对策的流行病学研究”(2004BA720A31)课题,在云、甘、川、鲁、浙、苏、豫、鄂、皖等9省组织实施了该流行病学研究。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开宁教授任课题负责人。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事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国办发[2006]34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县(市)和县(市)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科技进步法》,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科技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9.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丁燮林是该所的第一任所长。文章通过考察丁燮林关于“新摆”和“重力秤”的研究这一典型案例,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描述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创建初期研究工作的某些特色。在学术意义与国家需求之间,在“实行科学研究”和“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两大任务之间,在研究工作的推进与研究机构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研究者围绕着科研选题的制定及其推进所作的权衡和选择,既体现了特定时期中研院物理所的职责与特征;又展示了物理学研究与制度背景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根据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国家重大需求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总结“十五”(试点)实施的12个重大研究计划(编号为1-12)经验的基础上,“十一五”启动和实施了新的重大研究计划。重大研究计划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模式,是落实科技源头创新战略,体现我国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瞻性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