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历来是国家一级战略性物资,棉花产业对国计民生、纺织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内外棉花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我国棉花生产的剧烈波动,新疆乃至中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8-28,38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是我国棉花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随着整个棉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条件有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促进新疆棉花生产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新疆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主要技术内容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性较强,物化投入较多,劳动力投入较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传统的棉花精耕细作栽培方式已经影响到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简化棉花栽培技术势在必行.该项目的创新点有:1.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棉花"稀、壮、高"增产原理及棉花留叶枝增产机理,提出了棉花"1+2"稀植高产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提出了选用脱绒包衣棉种防病,单粒健籽播种,苗床化学除草,短苗床高弓架双膜覆盖育苗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4):68-69
我国是世界产棉和用棉大国,棉花关系国计民生。近些年来,棉花需求量大幅增加,产不足需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棉花抗旱耐盐的生物学特性发展滨海盐碱地植棉,对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保障棉花有效供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棉花组织培养性状纯化及外源基因功能验证平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9):64-65
1立项背景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棉花转基因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组织培养体系不稳定、重复性差,遗传转化效率低、周期长”等技术瓶颈,满足不了国内“海量涌现”的候选基因在棉花上快速功能验证的需求,制约了我国棉花基因工程育种的研发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7,(3):60-60
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棉花消费大国,常年种植棉花8000万亩。但我国棉花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病虫危害和棉纤维内在品质差等严重生产问题。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如黄萎病通常可造成10%~20%的棉花损失,严重时高达30%以上,且导致皮棉质量严重下降;棉铃虫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年份甚至可达100亿元;大量的农药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损害了农民身体健康。在棉纤维品质方面,我国表现为品质较差、类型单一,不能满足棉纺企业纺优质纱或高支纱的需求,并使得部分棉纺织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影响其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是国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因此,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花秸秆收获关键设备,实现棉花秸秆的高效低成本收获,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年播种面积540万公顷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6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2005年出口创汇约1160亿美元.我国主要植棉区覆盖农业人口达5亿之多,农村劳动力2亿以上,直接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人员超过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左右[1].因此,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主要技术内容 棉花是人民的重要基本生活物资之一,国家对棉花的种植加工非常重视,已将新疆列为我国棉花生产基地.目前,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已达7000万亩,生产棉籽500余万吨,每年需棉种50余万吨.棉种加工关键是脱绒,即把经轧花、脱绒后的毛棉籽脱去最后残绒,制成适合于机器播种的光籽棉种,或把普通毛棉籽的残绒脱去回收,将光籽用于榨油.毛棉籽的残绒量一般在4%~8%.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棉花垄作栽培的优势,研究阐明了棉花垄作栽培对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和棉花产量的影响,总结提出了棉花垄作栽培规范化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防治棉铃虫,我国1997年开始种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区大面积商业化种植。由于人类对于大规模种植Bt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认识,Bt棉花对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并引起广泛争议。本研究组在1997-2007年间在河北省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田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试验点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模型分析表明: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这一研究成果明确了我国商业化种植Bt棉花对靶标害虫的生态效应,为阐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昆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发展利用Bt植物可持续控制重大害虫区域性灾变的新技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根据我国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水域多、气温高,适合水稻、甘蔗、油料等农作物生产,北方地区四季温差大,适合玉米、豆类和兽类作物生长,故播种面积火于其他地区。小麦在我国各地区都普遍种植,播种面积以华中、华东地区最多;棉花产地主要是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是为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0%~30%。近年来棉花早衰发生较为普遍、程度逐渐加重,是导致棉花产量不高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长江流域棉区大田生产上使用的陆地棉品种中很少有抗黄萎病的材料,海岛棉对黄萎病的抗性较强,但不适宜在长江流域种植。海岛棉根系发达、吸收肥水能力强、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能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有效地防止棉花早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加速向西转移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必然结果。2007年,新疆自治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0%。今后的发展正处于重大抉择敏感期,市场的旺盛需求显而易见(国内年缺口550万吨以上),农民的增收欲望势不可挡(在2007年新增4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60多元来自棉花),国家的棉花安全日益凸现(国际依存度40%左右),资源的挖掘潜力蓄势待发(1000万亩以上),中央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性棉花保险补贴、大面积推广棉田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等),都昭示着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业不能再彷徨不决,而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进取的姿态和扎实稳妥、步步为营的举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15.
天然彩色棉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彩色棉是一种棉纤维本身具有自然色彩的特殊类型棉花,因其纤维具有独特的自然色彩,无需漂染,不含残留化学毒素,对人类和环境无污染,用天然彩色棉生产的纺织服饰具有穿着舒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因而受到国内外棉花育种专家、环保专家及纺织服装工业界和消费者的重视.其产品被誉为21世纪国际市场最具潜力的生态纺织品."十五"期间,我国就将天然彩色棉研究项目列入首批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1,(8):52-55
多家海外品牌抵制新疆长绒棉的消息,引发了强烈反响,也让新疆长绒棉走入公众视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之一,与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包揽了世界棉花产业80%以上的产量.而中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就是新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61万吨,较前一年增长3%,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棉仓.  相似文献   

17.
棉花是产业链较长的大田经济作物.中国棉花生产不仅是全国200多个基地县财政及产区1亿多棉农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纺织、印染、服装行业和流通领域成千上万员工的收入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国棉花生产的最大特征是产量波动剧烈,主产区变迁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导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培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大名家喻户晓。然而,在粮食作物的育种、培养创新之外,纤维作物棉花的培育和生产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有科学家在为之进行呕心沥血地研究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础科学》2012,(4):44-4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喻树迅研究组、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研究组和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玉贤研究组等合作,完成对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出其基因组草图。超过73%的组装序列被锚定在雷蒙德氏棉的13条染色体上。基因组包括了409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2.2%得到了转录组学数据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立项以来,紧紧围绕着农业干旱、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小麦晚霜冻害等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控、评估和服务等5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观测试验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