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先林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7):97-98,122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汉时期,血缘型、业缘型、机缘型的救助活动构成了民间教育救助的主要形式。这些教育救助活动深受当时宗族力量、社会风气、制度导向的影响。民间教育救助活动对两汉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明代的社会救济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官办的救济机构更加完善;民间的社会救助活动突破了以往个人的、零散的局限形成了地域性的组织机构,出现了我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高峰;特别是善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慈善思想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明代社会救济措施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财经     
国务院发通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 5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它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对晋东南三教信仰的分析,探讨了三教信仰在地域社会中的传播、国家与民间信仰的冲突与协调等复杂关系,从而揭示了三教信仰在民间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村络工程”从发起到组织、从参与到推进,完全由民间力量承担,整个过程充满了公益性。因此,这一项目的启动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民间社会责任感正在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民间力量正在成为一股重要的信息化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杂字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于民间的与"三百千"并行的一种非正规的识字教材。杂字起源较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影响深远。文章介绍了一部新近发现的民间识字教材,该书是探讨古代杂字特点以及洞口山门方言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湖南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自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省现阶段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救助供给严重不足;部门协调、救助对象安置困难;救助管理队伍专业水平较低;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氛围和思想意识没有广泛形成等。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各部门职责,切实履行各自责任;由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共同安置流浪乞讨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先进的救助管理专业队伍;建立梯队式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8.
《特选公理杂字》作为古代的字书,又属于明代的"讼师秘本",保留了中国古代有关民间诉讼的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迁变,宋元以来江西之讼风以及民间社会中的法律生活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特选公理杂字》一书的出现并非历史上的个案,而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因,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辨析清楚《特选公理杂字》一书的渊源,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农村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绝对弱势群体,现代政府职责决定了政府应是残疾人救助的第一主体,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救助无论是在救助资源、救助对象、救助项目,还是在救助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民主社会进程的加快,在非政府组织大规模涌现的今天,探讨非政府参与我国农村残疾人的救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族法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中国古代民间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法与国家法共同构成中华法系的完整部分。家族法经过了起步、发展、辉煌、衰退阶段。对家族法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探讨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还是对于我国现代法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两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共同形成了中国秘密社会的基本形态。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术界对中国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的比较研究仍然处于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它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行为。清代是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这一时期救济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回顾总结,对今后清代社会救济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降,随着中国边疆开发的逐渐深入,民间经济力量的参与活动愈见活跃,其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事实上,明清边疆经济开发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民商为主力的生产要素投入与重组的过程。总体来看,此时政府的政策对边疆经济开发的方向和绩效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民间商人则对边疆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着直接影响,因而“民间力量”随之成为透视边疆经济开发史的重要视角。与之相适应的是,近年来研究“民间力量”与边疆社会经济开发史的成果丰富,影响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社会救助政策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中国社会救助政策主要从社会救助主体、社会救助对象、社会救助内容、区域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及其优化、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的问题六个方面展开分析。总体看来,学术界对中国社会政策救助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专项救助制度,社会政策分析视角研究不够,从而导致无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来龙去脉,不能很好地为将来社会救助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未来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三个方面研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谈我国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标示着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意见稿中有关社会救助模式、社会救助标准、社会救助主体资格及申请程序等问题都需值得商榷。文章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中国实务,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汉代咏侠民谣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的源头,它们与史书的记录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游侠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民间社会对游侠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不仅对我们全面认识汉代游侠,甚至对研究中国古代咏侠诗的起源与发展流变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它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行为。清代是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这一时期救济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回顾总结,对今后清代社会救济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新文学史上民间想象的四种模式 ,试图找到这四种想象方式之间的复杂文化关联。我们认为 ,一方面 ,民间社会被读解为亟需改造和启蒙的领域 ;另一方面 ,民间社会又被当作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 ,从民间社会生活中发现质朴和充实 ,并从中找寻到建构一个富有生机的中国的想象资源。  相似文献   

19.
救助范围的扩大,救助类型、方式、内容、力量、性质的转变,反映救助管理职能在实践中的不断优化。而人口有序流动、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服务型政府建设、救助制度完善等因素是救助职能优化的内外动力源。为此,建立良好的救助文化、完善救助协作机制、提升救助队伍素质是打造立体救助模式,实现救助职能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中日两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阈考量,它们均是作为反贫困的制度安排产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各自从本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对中日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势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解读,可以剖析出它们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立法、救助项目和救助模式等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透视两国社会救助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对构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