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车辆段正在规划和实施上盖物业开发,为了分析和评价地铁车辆段列车运行造成的环境振动影响,对广州地铁3号线厦滘车辆段试车线临近地面及建筑物振动进行了现场实测,在时域和频域内分析了振动的传播特性,并将实测结果与我国环境振动标准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车辆段试车线列车正常运行时,临近地面竖向振动明显大于水平振动,实测的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级为66.4~91.2 d B,竖向振动的响应频带为10~120 Hz,竖向振动峰值出现在25~40 Hz之间;试车线列车运行引起临近建筑物的最大振动加速度级为48.9~76.2 d B,振动沿结构物向上传播时,振动频率成分主要是5~60 Hz,楼板振动分频最大加速度级出现在20~25 Hz之间;在距离轨道0~30 m范围之内,地面振动与建筑物振动均已经超过相关国家振动标准,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时在试车线临近区域采取减振设计措施控制环境振动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列车、轨道、隧道和地基土三维振动仿真模型,分析了列车速度、地基土特性和隧道埋深3个因素对地面环境振动的影响规律,并与部分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基于回归分析,提出了多因素影响下的地面环境振动简化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建立的数值模拟方法和预测模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地铁运行引起的地面环境振动的实际情况;随着列车速度增加,地面竖向振动加速度增大,且距离地铁线路越远,速度的影响越显著;距离地铁线路越远、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越大或隧道埋深越深,地面竖向振动加速度均越小,且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越大,振动在地基中的衰减越快.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地裂缝场地下地铁列车振动荷载在围岩土体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对隧道结构的影响,以西安地铁为工程背景,采用1∶20的几何相似比,开展了地铁隧道与地裂缝30°斜交的围岩动力响应物理模型试验,测试分析了在不同频率和不同振源位置下,围岩加速度及隧道应变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铁列车振动荷载的频率为20 Hz时,围岩的振动响应最为明显;当振动频率大于40 Hz时,随着频率的增加,围岩振动响应变化不明显.地裂缝对列车振动荷载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当振动位于上盘时,随着距离地裂缝越近,振动逐渐减小,在地裂缝处衰减更明显;当振动位于下盘时,同样随着距离地裂缝越近,振动逐渐减小,但穿越地裂缝进入上盘后,振动几乎没有衰减,即上盘对振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地铁运营安全及地面建筑的防振减振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例,在实测的基础上给出了地铁列车通过、无地铁列出通过时古建筑内地面水平向振动速度典型时域波形,轨道纵向和轨道横向的水平振动速度,从而探讨轨道交通振动对古建筑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一种简化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列车—轨道和路基—土层—建筑物的二维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计算了列车引起的振动在土层中的传播特性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吻合,可为进一步研究振动环境控制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正交Hilbert—Huang变换,对地铁引起的地面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首先,利用正交的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得到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相互间完全正交的固有模式分量,对各阶固有模式分量进行Hilbert谱分析,进而得到Hilbert边际谱.然后,通过对地面振动信号的Hilbert边际谱进行分析,获得其频谱特性.将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Hilbert边际谱和Fourier谱进行比较,指出两种谱分析方法分析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频谱特性的差异.最后根据Hilbert变换的线性性质,得到消除背景振动、纯粹由地铁运行引起地面振动的频谱特性.  相似文献   

7.
地铁曲线段轨道扭转效应加剧列车运行所诱发的环境振动响应.基于曲线段轮轨法向力与蠕滑力模型,计算得到B型车通过350 m小曲率半径线路时的动态轮轨力.以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某曲线区间段为例,建立隧道-土层-建筑物二维有限元模型,对地铁列车运行时紧邻地铁线路一座低层建筑的振动响应进行分析.共采取定员与超员条件下近侧列车通行、远侧列车通行以及两车会车等6种计算工况.结果表明:曲线段地铁列车运行诱发该建筑物产生垂直与水平向振动;超员会车最不利工况下,比较各楼层垂向分频振级与标准限值发现,在频率7.8 Hz各楼层分频振级均超过标准限值;该建筑物垂向振级随楼层升高基本保持不变,水平振级随楼层升高近似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8.
地铁振动下基础隔振效应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附近的装有隔振支座的建筑物进行振动实测,获得了在地铁振动下基础和地下室地面的振动加速度时程记录.先在时域内,分析隔振后加速时程的变化,得到隔振的大致效果,然后计算出相应的傅立叶谱和1/3倍频程谱,可以得到隔振后振动在各个频段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讨论隔振装置对地铁的振动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运行引起的主要振动分量在45~75Hz,隔振装置对地铁振动水平分量的隔振效果显著,而对垂直分量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薄层单元法与有限单元法结合的方法,对地铁列车运行时的地面振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了离地铁隧道不同距离的地面加速度,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可为地铁运营时对周围环境的振动影响提供预测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顾浩磊 《科技信息》2009,(19):260-261
介绍城市地铁隧道爆破振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为此爆破施工所采取的一系列减震施工技术措施,希望为以后遇到类似城市爆破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取深层土壤湿度缺测值,采用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3种机器学习算法,在表层至深层土壤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显著的气象因子作为输入数据,建立多层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反演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模拟结果更加稳定,反演效果更佳;受气象因子驱动的影响,3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地表0~10.cm深度内土壤湿度的反演效果更佳,对深层土壤湿度的反演效果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差;增加表层土壤湿度及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作为驱动因子可以有效提高机器学习模型对深层土壤湿度的反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山区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研究退耕还林后,覆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影响,对典型覆被类型的山区土地开展了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变化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水分随季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相同季节不同的覆被类型对降水入渗及土壤水运动也有极大影响,且对土壤水分有效性有显著影响.植树造林有利于林地0~3m土壤水的补给,但仍会出现土壤干层,且下部土壤水的补给明显受到该干层的影响.覆被类型不同,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不同,当土壤水分改变后,又反作用于植被.土壤水与植被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状态,当平衡状态被打破时,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而影响土壤水分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种子库与生态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种子库大小与生态因子间关联的程度.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种子库的大小与土壤厚度、枯落物厚度、地上植物种类关联度最大;同一海拔高度种子库的大小与土壤厚度、枯落物厚度关联度最大.对主导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海拔高度的生态因子间比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因子间具有更高的关联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因子中受其它因子影响最大的是土壤pH值和枯落物厚度;相同海拔高度的生态因子中受其它因子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厚度.  相似文献   

14.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MPROPER LAND USE BY MANKIND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EROSION[1].THROUGH CHANGING VEGETATIVE COVER,SOIL PROPERTY AND RUNOFF VELOCITY,LAND USE AFFEC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EROSION[2―5].AS SCALE CHANGES,NOTABLE CHANGES WILL OCCUR I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CURRENTLY,RESEARCH O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S CHAN…  相似文献   

1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对冬小麦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转化酶(S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ST,RT,NT)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酶活性,能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覆盖处理(ST,NT)与传统耕作(CT)酶活性问差异达显著水平,RT与CT差异性不显著.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更能体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成层地基中静压单桩挤土效应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成层地基中静压桩沉桩过程,对模型桩整个沉桩过程中的挤土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模型试验对在均质不同软硬地基中静力压入单桩过程产生的位移场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浅层土体、桩身周围、桩端处土体不同的位移变化模式,并揭示了桩周不同位置特别是软硬土层交界处土体位移随水平和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均质地基挤土位移的最大值与压桩深度存在滞后效应;对于成层地基,最大径向、竖向位移均出现在软硬土层交界面处,由于软硬土层力学性质的差异,土体位移主要表现为,软层处位移变大,硬层处位移变小。试验获得的结果便于进一步明确静压桩沉桩过程中挤土效应的内在机理,对预估沉桩的施工影响和指导沉桩设计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人为干扰较小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林作为对照,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生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活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生化活性,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差异和退化程度;除了蔗糖酶活性,不同利用类型的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由土壤生化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以看出,土壤利用类型、人为活动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A层);除了氨化作用,不同土层对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研究区旱冬瓜林土壤性状较好, 其他5 种利用类型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茶园土壤中0~100 cm剖面不同层位各种形态铅及茶叶样品中总铅质量分数(w)的测定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各种形态铅在不同土壤层位中的w及其分布特点,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估算了土壤剖面不同层位中5个形态铅即可交换态(EXE)、碳酸盐结合态(CA)、铁锰氧化物结合态(OX)、有机结合态(OM)和残渣态(REX)的w与茶叶中总铅w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茶园土壤中不同形态铅w在所测剖面范围内的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w(REX)>w(OX)>w(OM)>w(CA)>w(EXE);同一剖面内铅的分布特点为:w(EXE),w(OM),w(REX)为表层高于底层,w(CA)和w(OX)则是底层高于表层;各形态铅所占总铅的比例,随其在土壤剖面各层中w值的变化而变化,其中EXE铅在各土壤层中所占比例最小,REX铅所占比例最大(除底层外);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茶叶中的铅w与不同形态铅在土壤各层中的w均呈正相关,但关联度最大的是EXE铅,其次为OM铅,且以表层土壤中的铅对茶叶中铅的w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比根长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中亚热带的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的细根生物量及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细根比根长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在0~10 cm和10~25 cm土层,活细根比根长都是高山草甸>矮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p<0.01);(2)常绿阔叶林、针叶林0~10 cm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高于10~25 cm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矮林、高山草甸却是在10~25 cm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较高。各林分活细根比根长和死细根比根长在两土层间都无显著差异;(3)4种林分两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和死细根比根长都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动态,但是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用人工降雨的方法,通过单雨滴溅蚀实验,分析在不同雨径、坡度、含水率、结皮厚度下对土壤溅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影响溅蚀量的显著因子,溅蚀量与雨径、坡度、含水率呈正相关,与结皮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