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哲学底蕴及其冷峻的哲学背景是她对传统道德和现代意识的认真思考。她一方面把文本和小说中的女性命运虚拟成生命的战场,一方面又不断地逃离现实的压力,在哲学意义上重新思考存在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哲学底蕴及其冷竣的哲学背景是她对传统道德和现代意识的认真思考。她一方面把文本和小说中的女性命运虚拟成生命的战场。一方面又不断地逃离现实的压力,在哲学意义上重新思考存在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以戴厚英的最富有代表性的五部知识分子长篇小说为例,以文本的细读法和典型人物形象分析法,从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命运的视角切入,将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归纳为精英型、自省型、卑劣型、零余型等四种类型,并通过对他们的考察,展示作者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独具特色的审视。戴厚英用形象告诉人们,知识分子嬗变并非仅仅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还关乎知识分子自身的人格操守。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艾伟小说集《水上的声音》为对象,通过对文本中男孩形象的细读,从尊严与仁慈、性与爱、权威与力量等三种精神维度来揭示艾伟小说的内涵,认为小说以对男孩精神成长的关注来凸显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中,以虚构文本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50年代美国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悲观绝望、颓废情调,暴露了这个病态社会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哲学阐释学与后结构主义观点的相似并非只是偶然的殊途同归,实际上,哲学阐释学与作为反人本主义而存在的结构主义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共同的哲学来源.而在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之路中,哲学阐释学更起到了异常重大的作用,它为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提供了非语言学性质的哲学依据,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才拥有了哲学性质.哲学阐释学关于历史性的阐释的循环理论与艺术真理观都对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后结构主义是利用哲学阐释学才拯救了被结构主义压制与抛弃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哲学阐释学与后结构主义观点的相似并非只是偶然的殊途同归,实际上,哲学阐释学与作为反人本主义而存在的结构主义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共同的哲学来源。而在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之路中,哲学阐释学更起到了异常重大的作用,它为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提供了非语言学性质的哲学依据,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才拥有了哲学性质。哲学阐释学关于历史性的阐释的循环理论与艺术真理观都对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后结构主义是利用哲学阐释学才拯救了被结构主义压制与抛弃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多克托罗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至今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在其中彰显着作者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思想和对小说的历史回归性的坚持,在创作模式上作者对各种写作手法驾轻就熟,技巧高超,或以历史与虚构结合,或将小说与诗歌、散文相结合,或使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相结合,或小说与音乐相融合,充实和拓宽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散文小说《啊,荒野》为研究对象,紧扣小说的"自然"主题,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两方面展开解读,以揭示耶利内克此小说的后现代性,进而厘定该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细读的方法,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分别从民间话语,启蒙话语,女性话语和政治话语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多重话语特色,并试图挖掘出隐藏于显性文本之后的隐性文本和潜在对话。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中,曾出现过无数次的偶然,或谓之巧合.每一次的偶然因素都进一步的把苔丝推向那必然的结局.每一次的偶然转折都使她向毁灭的深渊更进一层.任她如何挣扎,仍逸不掉被吞噬的命运.这就是苔丝的命运,也是哈代命运观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林香扬 《科技信息》2010,(21):336-337
昆德拉认为: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小说的使命在于“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文学批评家诺.弗莱也曾断言:“我们在小说之外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我们要到小说里寻觅的东西。”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在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的结合中塑造出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并试图通过她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思。对命运捉弄的奋争来闪现其人格力量和美好素质.给人以极大的灵魂震撼力和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4.
评析了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所构建的一个过去和现在交相呼应的叙事结构。并认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在政治重压下的疯癫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孩童视角和"视角越界""侵入话语"等叙述手法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同一作品的诠释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也证明了再读经典的魅力和意义。本文试图从直觉阅读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文本《人性的枷锁》的中复杂人性在人世间的挣扎与沉浮、个体和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对抗与妥协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文章重点论证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在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中,不仅没有从人性枷锁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在挣扎中与命运达成一个个和解,最终消解在毫无意义的虚无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6,(5):14-19
小说并不是彻底虚构的,它以历史叙述的方式传达出特别的力量。莫言的小说《蛙》以共和国六十年的生育状况为背景,人物命运沉浮的背后,是国家生育政策的衍变、商品经济的物化逻辑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伦理等原因。莫言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问题的反思,而且也对当下社会的生育问题进行了呈现和思考。本文运用相关的文献史料和严谨的历史学分析方法,梳理小说所表现的人物命运与时代政治、商品经济和封建传统文化之间的多重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即现实主义时期 ,文学形式精彩纷呈、多彩多姿 ,唯小说可谓独领风骚。至“爵士时代”,美国小说名家、名篇如过江之鲫 ,虽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但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对困厄时代美国现实的悲观绝望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张承志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有人研究,张承志的小说中蕴涵着博大的生态哲学,它小说中的生态智慧、生命哲学等都显示出传统古老的生态哲学及现代生态美学的融合,显示出一种美的极致,把他放在中国现当代代文学中进行研究,对打开张承志小说研究视野与突破前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是中国女性摆脱几千年男权文化规约,不断觉醒、反抗与重建女性性别角色的时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女性经历了做人——女人——自我的几个阶段的寻找与探索。一代代女性作家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殷切关注,对重建女性精神家园的焦灼与困惑,本文试图解析现代女性小说中的家园意象,揭示现代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觉醒和重建女性人格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的小说<乡村死亡报告>通过乡民对生命的抗争展示生活的无奈,将抗争苦难的生命意义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告诫这种生命抗争的无意义.小说以犀利、残酷的生命寓言形式书写了死亡之下生存的悲悯和绝望,把悲苦的生命意义、伦理下的苦难、金钱下的引诱、婚姻冲击下的无奈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同时代作品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将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提升到对人类命运哲学思考的高度,对乡土作家描写生命的死亡形式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