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史料挖掘与整理的方法,就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西学传播的途径与内容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其西学译介活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促进中国士人"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形成,启迪其民主意识,引导国人开启西学翻译的历史并助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这些符合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输入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目录学代表作<西学书目表>的诞生.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所创造的目录学三分类法原则又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传播和社会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2008年全国研究生"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于日前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举办,由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担任暑期学校校长,并邀请在国学与西学方面有深远影响的专家担任主讲教授  相似文献   

4.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5.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端于晚清时期,其路径有二,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前者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在救亡图强理念下以经术饰政术导致经学学术规范的解体,对西学的倡导,以及对进化论的引入和宣传导致传统意义的学术发生转型;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官方在"时局"与"国势"激荡下的"言变",及对西学的倡导。这两种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通过主动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融合、依托大众日常生活平台和通过简易化的理论表达等途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众来说也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虽有很大不同,马克思主义需要从理论内容、传播手段、表达形式等借鉴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黄莉莉 《科技资讯》2011,(19):237-237,239
清皇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皇朝,在当朝确立的科举制度下,西学却在中国取得了立足和发展。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箇中缘由在于西学立足与传播的这一现象根植于一系列的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之上的。而西学的本土发展研究在中国教育大转型并提出"赶超世界一流"的今天,带给我们的是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晚清大致经历了从通过西学对诸子的再注解来发掘诸子中的自然科技,到阐发诸子中的现代价值观念两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以西释子"的学术专著。由于这一学术特色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西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瓦解。  相似文献   

10.
清初汤若望的“通天”角色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83年至1775年约二百年间,以入华传播天主教的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揭开了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的历史序幕,学术界习称为第一波西学东渐。耶稣会士成为西学东渐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明末利玛窦(M·Ricci)开创的“知识传教”策略奠定的。此种策略的要点是藉其西方科技知识赢得士大夫的同情和支持,进而打入宫廷,甚至争取归化中国皇帝,从而获得进入中国社会宣教的通行证。至明末崇帧间《天学初函》与《崇侦历书》的编译,(1)标志着由耶稣会士引发的西学东渐开始走向中西交汇的高潮。“天学”或“西学”,竟成明末朝野、学…  相似文献   

11.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韶关作为岭南粤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思想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此为起点,挺进大江南北和中华大地,成为影响全国的佛教主要宗派。后来,禅宗的影响波及欧美和南洋诸多地区。如今,禅宗文化成为韶关文化旅游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与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就明显了。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研究佛都文化与汉民族语言的密切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1)佛都文化的传入;2)语言是研究文化的一把钥匙;3)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汉语的发展;4)汉语词汇的变化;5)成语佛源;6)汉语句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锋,而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唯一的西方模式,所以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我们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山西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琳洁 《太原科技》2007,(11):77-77,79
佛教文化日益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西省两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从寺庙、雕塑、音乐、壁画等方面将佛教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佛教文化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促进佛教文化弘扬光大的同时,也给佛教文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的社会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理论分析上看,佛教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于现代道德规范形成、道德精神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实践方面看,当前佛教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已经结合现代特征走向实践,其基本样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佛教办学形式进行的隐性道德教育(仅在台湾地区);以公益营队活动形式进行的非正式道德教育;以佛教文化旅游为载体进行的体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刘柏涛 《开封大学学报》2010,24(2):36-38,59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学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产物,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心理学思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多心理学问题上看法相同或相似。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既要科学化又要本土化,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