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朱光潜在《诗论》中以中国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谐"的独特艺术效果,创造性地借鉴了席勒美学中"游戏冲动"与《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观点。席勒的游戏冲动理论背后有"审美王国"这一宏大的政治设想,朱光潜诗学中的文字游戏论则凸显了对诗歌文学性层面的关注;席勒的诗论是一种回归本心抗拒规范的理念,而朱光潜的"谐"突出道德伦理的诉求。朱光潜的"谐趣"说是一种植根于中国自身文化状况的儒家诗论,与他后期的精神实践论美学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审美游戏说在席勒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完善."游戏说"包括自由游戏和意蕴生成两方面内涵,其根本精神在于凸显审美是内心自由的体验."游戏说"充分体现了美学研究的自主意识,同时又是西方古典美学智慧的凝结点,对深化当前中国美学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人的创造,其根源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不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竟然使得艺术之根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康德、席勒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思考艺术之源的问题,尤其是席勒,作为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以诗歌的形式阐述过艺术的人类学基础,更以数篇论文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艺术之根在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并且在西方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5.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学求的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美学游戏说首先关注的是游戏具有的娱乐功能,接着发现游戏的自由特性;其次发现游戏是人的完满实现的一个条件,是人的一种生命冲动。后来人们意识到游戏具有独立性,是人认识真理的一个手段。其实,探讨游戏就是探讨艺术,对艺术的认识发展历程也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审美游戏说首先是以康德的先验论为基础,再对之进行了人性的还原;游戏冲击的关键是对外观的纯粹观照,从而也是对实在的离异。正由于这个原因,席勒所谓的审美世界才与整个社会的统一趣味相背离,从审美状态到道德状态只能是相互颠倒的幻想,审美王国也只能是幻影式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的角度,阐明康德与席勒喜剧观念的区别与联系。两位美学家都看到了喜剧与游戏、自由的内在关联,而具体的阐释和结论却迥然有别。康德注重笑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娱乐性功能,他所抽象出的笑的心理模式,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心理错位,同时也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席勒强调喜剧艺术通过独特的途径为人提供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性的社会作用,将喜剧的任务确定为在人们心中产生和维护心灵的自由,并为此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创作主张,同时他还揭示出喜剧性事物自身的矛盾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二者理论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所构成的互补,更在于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及其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0.
秋杰 《当代地方科技》2012,(19):174-175
游戏教学是将游戏机制引入教学中,教学游戏的发起者是教师,因此教师有无游戏精神对于英语学习以及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一节幼儿英语课为例,分析讨论游戏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开展英语游戏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2.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人文奥运"与"绿色奥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奥运”和“绿色奥运”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理念,“人奥运”是以人为本、追求与人类优秀化精神相结合的奥运,“绿色奥运”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旨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奥运。“人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是“绿色奥运”的思想基础;“绿色奥运”是“人奥运”的体现,二结合的意义在于人类应在健康洁净的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7.
调查发现,修辞学上的tenor和vehicle在文献中的译名比较混乱.原因有二:译者不了解汉语中已经存在现有的名称;常用的非专业性英汉和汉英词典均没有收录tenor和vehicle的修辞含义.因此认为,tenor和vehicle的译名宜统一为"本体"和"喻体";译者有必要提高汉语水平,以便在需要时能随时调动母语中现有的表达方式;一些大众熟悉的常用术语应该被收录进常用非专业性英汉和汉英词典.  相似文献   

18.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18年的年度词汇,"锦鲤"在社交网络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通过分析"锦鲤"现象的成因和公众"转发锦鲤"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考察。研究认为,"转发锦鲤"行为的心理基点在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压力的拒斥。同时,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宏大叙事的逐渐衰落拉近了人们同信仰对象的距离",锦鲤"文化便是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的推动和对"锦鲤"形象的构造也在"锦鲤潮"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多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锦鲤"现象引发了一场公众的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20.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