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茄子(Solanum melongena)、辣椒(Capsicum annuum)3种茄果类蔬菜在重金属(Cd、Cu、Zn)复合污染土壤中的种植情况.结果表明:在对照组中番茄可食用部分对重金属Cd、Cu、Zn的吸收量最小,其次是茄子,均低于我国蔬菜重金属最高限量标准;而辣椒可食用部分对重金属Cd、Zn的吸收量最大且都超标,分别为:23.93mg/kg和105.40mg/kg.在二级污染土中蔬菜可食用部分Cd含量的顺序是茄子辣椒番茄,其中,茄子和辣椒均超标;3种蔬菜可食用部分Cu含量均达标;3种蔬菜可食用部分所含Zn的顺序是辣椒番茄茄子.在三级污染土中,3种蔬菜不可食用部分所含Cd和Zn的顺序是辣椒番茄茄子,且3种蔬菜可食和不可食部分中所含Cd、Zn的量均超标.因此,在轻度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种植番茄和茄子是可行的;在中度重金属Cd污染土壤上可种植番茄;辣椒对Cd、Zn的吸收量大,不建议在重金属Cd、Zn污染土壤上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吴忠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来源,测定了区内10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Cu、Pb、Ni、Cr、Cd、Zn、As、Hg的含量。对比背景值可知,除Ni外其它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Cd富集最严重;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程度及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吴忠市土壤重金属的环境总体处于无污染,总体生态危害程度处于中等,Cd和Hg是构成生态危害的主要风险因子,吴忠市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主要是受到城区的生活、生产活动和部分农业用地区域的农耕活动影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吴忠市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u、Pb、Zn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Ni主要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控制,Cr、As为成土母质和农业污染混合来源,Cd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苍溪雪梨是四川省名优水果品种之一。苍溪雪梨的品质与当地的生态地质环境密切相关。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土样分析测试表明,苍溪优质雪梨产区的成土母质主要为侏罗系灰紫色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与棕紫色泥岩。成土母质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继承了母质特点,矿物养分含量丰富,pH值5.9~6.2。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钾、有效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丰富。有效硼和有效钼属缺乏至严重缺乏,土壤中的微量元素cd、Hg、As、Pb、cr均符合一级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依据重庆市主城区道路交通网分布图,选取48座立交桥下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Cd,Cu,Pb,Zn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来看,研究区内一半的立交桥下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u污染程度最高,然后依次为Zn,Cd,Pb;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处于轻度污染及以上的点有31个,占64.58%;都市功能核心区内不同行政区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最高为九龙坡区,然后依次为沙坪坝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认为整体潜在风险水平较低,Cd潜在生态风险贡献最高,达73.98%,然后依次为Cu,Pb,Zn。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城市规划和防治道路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淮北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北矿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311个土壤样品,测定了Cr,Ni,Cu,Zn,Pb,As的含量,研究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6种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富集,其中Zn元素富集程度最高.Cu,Zn和Pb元素的富集是由煤炭开采、化肥使用和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引起的,Cr和Ni元素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影响,As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有关.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淮北矿区土壤重金属整体处于未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生态风险轻微,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某工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从武汉市某工业用地土壤中采集26份样本检测分析了其Cu、Zn、Cr、Pb、Mn和Co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整体呈pH中性,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偏低.表层(0~20cm)和次表层(20~50cm)土壤中重金属Cu、Zn、Cr、Pb、Mn、Co含量分别为27.08,198.68,67.95,18.72,525.50,69.44 mg/kg;和25.82,210.19,65.68,19.67,528.99,68.92 mg/kg.以湖北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该工业用地土壤重金属主要污染为Co,其次是Zn,该工业用地属于重金属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巩义某煤矿区周边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及地质累计指数评价了该区域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土壤已出现多种重金属元素不同程度的累积,Cr,Ni,Cu,Zn,Cd,Pb和As的平均依次分别为59.9,32.23,31.46,99.29,0.32,113.14和8.23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表明,7种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0.95,1.18,1.57,1.59,1.60,5.07和0.84,Pb属重度污染,Ni,Cu,Zn和Cd属轻污染,As,Cr属安全水平。内梅罗综合指数指出,该区域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84%的采样点处于重污染水平。地质累计指数表明,该区域Pb平均级别属偏中污染,Zn,Cu平均级别均属轻污染,Cd,Ni,Cr和As元素平均级别均属无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城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成因及迁移特征,选取郑州市不同功能区土壤9个典型剖面,2个城郊对照剖面,对Zn、Ni含量及其剖面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市土壤Zn含量与城郊对照土壤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土壤Zn含量变幅为17.05~1 400.72 mg/kg,空间变异非常大,平均值为306.67 mg/kg,高于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Zn污染;城市土壤Ni含量变幅为6.70~22.33 mg/kg,平均值为12.41 mg/kg,均低于土壤背景含量,不存在Ni污染.城市土壤Zn、Ni含量的剖面分布比较复杂;土壤Zn的剖面分布与居民生活、工业以及交通等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具有在表层和亚表层累积的特点;土壤Ni含量大小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垂直分布及迁移主要受城市人类活动扰动的制约而无一定规律.土壤中Zn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不存在相关关系,而Ni含量与土壤粘粒、阳离子交换量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山西师范大学三个校区内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校园内土壤重金属Pb、Cr、Zn、Cu、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58 mg/kg、29.56 mg/kg、127.25 mg/kg、52.04 mg/kg、36.84 mg/kg,除Cr外其余均高于山西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校园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仅三校区受到Cu元素的轻微污染,其余为未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三个校区均未污染.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三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污泥中重金属的种类及含量,以及重金属的形态分布情况.重金属全量微波消解结果表明,三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含有Zn、Cu、Pb、Cr、Ni、Co、Cd等7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Cu>Pb>Cr>Ni>Co>Cd,其含量分别为2513.91 mg/kg、438.62 mg/kg、152.3 mg/kg、81.28 mg/kg、35.08 mg/kg、14.43 mg/kg、1.58mg/kg,其中Zn超过污泥农用(酸性土壤)时的标准限制(2000mg/kg).BCR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重金属Zn、Cr和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Cu、Pb、Co和Cd主要以还原态为主.Zn和Cd的不稳定态含量较高,具有潜在的污染影响,在污泥利用时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生态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5种主要类型土壤中共采集土壤样品144件,对其中Hg、As、Cd、Zn、Cr、Cu、Pb、Ni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7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草原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重金属含量处于自然背景水平;从土壤重金属总量来看,土壤基本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中As、Cr、Cu、Zn、Ni、Pb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其潜在生态影响较小;而Hg、Cd主要以腐殖酸结合态等活性态存在,其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大;风沙土、盐碱土中Hg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而栗钙土、草甸土中Cd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  相似文献   

12.
大宝山矿山下游地区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研究了广东大宝山矿山下游地区稻田土壤重金属Cd、Zn、Pb、Cu的总量及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土壤污染是Cd和Cu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稻田土壤Cd、Zn、Pb和Cu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19、24494、17993和28791 mg·kg-1。4种重金属的有效性系数均较高,Pb有效性系数最高,Zn的有效性系数最低。Cd、Zn、Pb、Cu总量与其有效态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pH值对Cd、Zn、Pb、Cu的总量及有效态含量影响不大,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Zn和Cu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3.
对杭州市郊4个农田土壤中铜(Cu)、锌(Zn)、镉(Cd)、铅(Pb)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参照不同评价方法和标准对其土壤污染状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蒋村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全量及有效态Cu、Zn、Pb含量,4个地区土壤中均未有Cd的检出.单项污染指数评价表明,蒋村土壤已受到Zn的明显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乔司和下沙的土壤为清洁水平,七堡土壤属于尚清洁水平,而蒋村土壤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水平为作物已受到污染.从综合累积指数评价发现,乔司和下沙土壤重金属为高度累积,七堡和蒋村土壤重金属达到严重累积程度.通过土壤重金属与理化性质相关系数分析可知,土壤的pH值、速效N、P、K及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与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据此推测4个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可能主要源自化肥及有机肥的施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杭州蒋村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风险更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典型的铅锌矿区——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区及其周围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稻土样品中不同重金属(Pb,Zn,Cr,Cu,Cd和Hg)的污染特征,用富集因子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区域评价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危害,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土壤性质与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铅锌选矿和冶炼活动的影响,矿区范围内中心区域水稻土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周围区域,土壤中Pb,Zn,Cr,Cu,Cd和Hg含量分别高达4330.63,4451.25,153.75,315.69,34.94和2.379 mg/kg。土壤中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CdPbZnCuCr=Hg,而其潜在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为CdHgPbCuZnCr。多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中心区域属于轻微、中等、强和很强生态危害的采样点比例分别为50%,22%,17%和11%,而周围区域相应的采样点比例为75%,18%,5%和2%。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明显抑制脱氢酶活性,且污染严重的采样点土壤pH也较低。  相似文献   

15.
张健  程向朝  钟恢明 《江西科学》2010,28(6):779-784
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分析,对忻州市忻府区灌区土壤中Cu、Zn、Cr、Ni、Pb的含量和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忻府区灌区土壤中Zn、Cr、Ni、Pb的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但低于国家二级标准,Cu的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灌区土壤中Zn、Cr、Ni主要以残余态为主,Cu有机结合态所占比例最高,P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最高;忻府区灌区生态风险等级为B级,生态风险性较轻,土壤Pb的潜在生态危害性较高,应作为忻府区灌区土壤中优先控制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攀西地区芒果产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通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结合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析等方法,以攀枝花米易县某芒果产区为研究区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并识别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Cd全超标,Cr、Cu、Ni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等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类土壤中,稀土总量的分布顺序为黄棕壤>淋溶黑钙土>红壤。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中稀土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铕亏损型,红壤为轻稀土富集、铈亏损型,均与它们相应的母岩一致,三种土壤中均以稳定的残渣态为主,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中稀土残渣态所占比例低于两端的轻、重稀土,稀土非稳定态中所含六种形态百分含量相比较,风化较彻底的红壤中所含水溶态、可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态所占比例高于黄棕壤及淋溶黑钙土,而含有机质较多的淋溶黑钙土中所含紧结有机态明显高于红壤及黄棕壤,可能由土壤中所含有机物活性组分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化学萃取法研究长春市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 分析其化学形态与土壤负荷水平、 理化性质的关系表明, 土壤中Pb和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 Cd主要以残渣态和交换态为主; Zn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 Cd的活性形态含量最高, 为31.98%. 交换态Cd和Zn含量及活性与土壤重金属负荷水平呈正相关; Cu和Pb铁锰氧化态的含量随负荷水平增加而下降; Zn和Pb碳酸盐结合态与负荷水平无关. 交换态Cd与土壤阳离 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Cd的活性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负相关; 在碱性条件下, Cd, Cu, Pb和Zn的碳酸盐结合态与pH呈正相关; 重金属铁锰氧化态含量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增加而降低, 而残渣态相反. Cu有机结合态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丘陵区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营养元素,农地磷肥过量施入造成的磷流失导致水污染问题引起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紫色土集中分布的四川盆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农业非点源污染显著等特点,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坡耕地)下的典型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开展磷素等温吸附解吸热力学实验,并结合Langmuir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紫色土对磷素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土林地土壤磷素最大吸附量(Qm)及磷吸附缓冲容量(MBC)高于同类型紫色土农地土壤;林地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低于农地;农地磷素释放风险高于林地.相较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磷素最大吸附量、吸附缓冲容量低,但磷素解吸能力较高,表明酸性紫色土磷素释放风险较大.多重相关分析表明,尽管不同类型紫色土pH、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对磷素吸附解吸并无单一的显著影响,从而无法针对所有3种土壤找出其影响磷素吸附解吸的共性因素,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pH、土壤质地及土壤总磷含量对磷素吸附解吸特性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