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时代高校德育面临思想政治领域、化领域、伦理道德领域三个层面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网络能够使现代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得到张扬;网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网络有助于改善人际交往,缓和人际冲突和矛盾的难得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德育要处理和解决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注意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学会做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学习;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革新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三大课题,整合好现有的德育资源,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德育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实践。主体性德育是高校德育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现实选择。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是大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是应对网络挑战的需要。必须更新德育观念、调适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过程、完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肖行 《科技资讯》2006,(5):156-157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实施应以高校为丰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教师为主导,感染人、教育八、塑造人,以学生为主体,解放人、相信人、依靠人。  相似文献   

6.
迟荣杰 《科技资讯》2005,(22):126-126
改进高校德育方法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增加高校师生的交流渠道以及优化德育环境几方面来探寻如何改进高校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部分,应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并为其服务。培育和谐人才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用“和谐方法”育人是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是增强和谐德育的重要体现,建立和谐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人格教育与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从结构上看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其中,人格教育是高校德育其他要素的基础,因此,高校德育必须重视人格教育,从多个渠道、多种途径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9.
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是高校德育回应时代挑战的需要,它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大学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现了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反映了高校在认识和把握德育规律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迫切性问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是高校德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根本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高校德育提出的的本质要求与现实要求。高校德育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社会规范、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整合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是针对教育失衡提出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最高目的的需要。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整合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社会、政治飞速发展的今天,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自己。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大规模扩招,信息化社会的普及,德育的主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及方式也随之改变,加强德育中的学生参与程度,从德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转变,使德育具有针对性、客观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李永法 《科技资讯》2010,(20):189-190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理念,与时俱进。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证明,学生组织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在配合高校实现德育目标方面具有天然的组织优势。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学生组织在我国各大高校发展迅速,发挥好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作用成为高校德育摆脱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德育过程,就是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内部的各基本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决定了德育过程的性质及发展方向,构成了高校德育过程的特殊性。只有正确认识高校德育过程的特殊性,才能坚持高校德育的科学发展,才能使受教育者把主观变成客观,把理论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完整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明隐性课程也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力量。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使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既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主导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单向性的传统教育方法受到冲击,使大量信息“垃圾”得以滋长,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困惑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务必抓住时机,更新德育理念,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建设网络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开辟“网络德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谢晓虹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141-142,147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德育目标功利化和德育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等问题,为此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进行重新的定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进取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团队精神教育。本文最后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战略:提升德育主体素养水平,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手段,提高影响和渗透;提高学生在网络德育中的主体意识;推行终身德育的理念,实现德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是根据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对大学生施以影响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德育过程的优劣.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是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决定着德育效果的大小。一、教育者是高校德育过程优劣的决定因素高校德育的…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样,对德育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新问题,德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面临高校学生政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与学生实际脱节,还有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和新的德育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等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德育教学的改革。为此,应提高认识,从建立高校德育目标体育、规范德育教学内容和改进德育教育法方等方面入手,深化高校德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