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一文认为,莫言在叙述中以自我感觉代替人物说话,作品缺乏思想。郭玉斌、孟祥中等予以了反驳。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作者形象是文学作品“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品形象中包含作者对全民语和艺术现实的态度。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的作者形象,发现小说通过鲜活的民间语言,不同叙述语层的交织和多样的评价视角,将余占鳌这样一个本属于历史边缘的人推向历史中心,成功塑造了“我奶奶”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批判了不肖子孙“我”的“种”的退化,凸显了作者对历史及当下的深刻思考。概言之,莫言小说的思想隐藏在其独特的作者形象中。  相似文献   

2.
自1992年推出《梦境与杂种》以来,莫言又陆续创作了《丰乳肥臀》(1995年)、《等待摩西》(2018年)两部关涉宗教文化的小说。这三部小说虽依然聚焦于高密东北乡的人事,却因宗教的介入而展现出新的特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三部小说受《圣经》影响颇深。读者很容易从莫洛亚先生、马洛亚牧师的异国传教经历,柳摩西的出走和改名换姓,以及上官鲁氏与马秀美的身上看到《圣经》中人物的影子。故事的叙述也遵循着从“神的抛弃”到“人间苦难”再到“基督再临”的U形结构,在对苦难和救赎的描写中传递出别样的人生况味。不过,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再难看到虔诚的信仰和因信得救的神迹。小说在叙述中表现出莫言对民族身份的思索及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隐忧——在滚滚而来的历史大潮中,人们的信仰早已失落,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下,整个社会已然成为东方与西方“杂交”的产物,正如树叶与上官金童无法摆脱的“杂种”身份。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7,(3):21-23
《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形象是解读真言作品写作意旨的门径,但长期遭受严重误读,从早期"荡妇""破鞋"的道德责难,到近期"地母""东方圣母"的神性赞颂,并不能完全透视出其母性形象的丰厚性。这是一个全新的母性审美形象。本文通过生物性、伦理学、民间三个层面解读上官鲁氏母性形象。莫言没有将母性书写简单化、脸谱化,他既将母性形象神圣化,又将母性拉下神坛,解构了母性神话。莫言透过母性形象的言说,表达了对历史、乡土、生命等古老问题的另类解读和深思,作品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随追忆情感的深浅,叙述视角不断迁移: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 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全知视角 儿童视角——追忆者视角,形成画面或歌谣的凝固;文本展开中叙述视角相互渗透:追忆者视角渗入全知视角、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渗入全知视角,使文本散文化、歌谣化。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以延宕读者的审美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以上世纪近百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取材对象,人物形象颠覆传统小说主人公形象,实现了题材、人物形象的陌生化;小说采用多种叙述视角混用模式灵活展开叙述,实现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小说语言重感官经验又背离传统小说语言的精、雅,实现叙述语言的陌生化.正是上述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丰乳肥臀》能够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李艳云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65-1568
在小说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以延宕读者的审美感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以上世纪近百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取材对象,人物形象颠覆传统小说主人公形象,实现了题材、人物形象的陌生化;小说采用多种叙述视角混用模式灵活展开叙述,实现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小说语言重感官经验又背离传统小说语言的精、雅,实现叙述语言的陌生化。正是上述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丰乳肥臀》能够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陆天明在其长篇小说《黑雀群》中,采用了他很少采用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试图写出西部古老荒原以及世代生活其中的人们身上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但视角和叙述风格的混乱,结构安排上的不合理,再加上叙述语言的不简明,使这部小说从叙事角度说成为了一部不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为摆脱历史叙述所惯用的全知视角,从而避免使叙事陷入呆板机械和拖沓繁冗的境地,作为最早成熟的叙事作品,《左传》开创了化实为虚的叙述手法。这种叙述技巧是一种虚化和空灵的笔墨,它巧妙地利用限知视角来调节叙述色调,从而使某些情节的叙述达到了化难为易、线索清晰的目的;同时,它还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导源于《左传》的叙述技巧被古典小说广泛而成功地继承、师法,也得到许多小说评点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分析了叙事视角、人称转换、视角越界对深化主题和加强审美效果的作用,提出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叙事使读者洞察"我"的内心世界,"你""你们""我们"的人称转换赋予读者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视角越界及"我"的评论敦促读者思索如何"记住"大屠杀和如何应对犹太移民"美国化",指出《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表明了索尔·贝娄的犹太民族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艺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晚清小说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由于心理描写因素的增多,突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欧茨早期的代表作《那年秋天》展现了她对美国现代家庭婚姻问题的思索。小说的叙事在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上交替进行,展现了人物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全知旁观视角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交替展开以及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的同时使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同人物的叙述声音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也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出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危机。  相似文献   

12.
普实克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成果,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者及其功能进行分析,并在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者功能的对比中,展示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在主观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者及叙事视角从中国古典小说的说书人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叙事及限知视角转变。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功能从串联社会生活变为叙述自我主体,叙事者开始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并且,中国现代小说作家通过"不可靠叙事"使叙事者与作者或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相疏离,改变了文学革命之前叙事者多与作者或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相重合的状况,体现出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另外,通过典型性处理,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更为深广的象征意义,利于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作品中的叙述技巧。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以及多重视角来叙述是其小说中重要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技巧为改革和发展短篇小说的结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力明 《科技信息》2008,(19):259-259
铁凝小说包含着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两种叙述方式,但她大多数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基本上是采用的女性视角,发表于1993年的中篇小说《对面》则是铁凝第一部完全以男性的视角进入叙述的小说。这种独特的叙事话语表现手法,更使得铁凝小说《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也使得我们随着小说中那位男性叙述者的眼睛,看到了女性隐蔽的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铁凝对女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关爱、理解和体贴。  相似文献   

15.
《木凸》运用叙事情境,出于表达意旨的需要,自觉、恰切地进行叙事视角的设置与转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灵活运用,更加明晰地讲述和展示故事的曲折与人物的个性;专注于“讲述”,又意识强烈地、慎重地“展示”人物的特有内涵。非常精练地体现故事的意旨,突出历史思考;特别注重惊奇和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解决蕴涵和流露于故事的变化之中,或留下耐人寻味的“谜”;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叙事话语,强化人物的精神内涵,由此获得明显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情节结构有一套固定的叙事模式,从表层特征讲,线性流动的叙事时空强调情节结构的完整统一,重视情节结构中因果关系的叙述,核心事件与次要事件的相互推动;快速的叙述节奏根本上受四折一楔子体制限制,而全知视角叙事,叙述比例构成,以情双事的叙事原则控制着作品的思想意义,使元杂剧情节结构的深层意义最终指向伦理教化、抒情写愤。  相似文献   

17.
杨永芳 《科技信息》2009,(7):172-172,220
本文就《简爱》中的叙述者的问题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根据叙述视角聚焦点的不同可以把小说中叙述的视角分为两种,相对应的叙述者在分别是“经验的我”和“叙述的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也可以在时空的角度分为历时叙述者与共时叙述者。小说中的特殊的第一称的叙述在表现整个故事的时候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用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视角方面的理论来解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感受作家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其艺术和审美品格的独创性,并体会莫言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20.
朱越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3):83-84
在哥特小说中,利用悬念来制造神秘气氛已屡见不鲜。在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中,她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采用回顾性第一人称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引导读者产生误解,成功地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借此塑造了从未在小说中露面、已故的丽蓓卡的形象。叙述者平淡的生活与丽蓓卡所代表的上流社会奢华肤浅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