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古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与长江三峡水相亲相融、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为长江三峡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三峡地区古石刻与水相依,水因石刻而幽,凸现出三峡水文化的古老、悠远之品格;石刻与水相融,水因石刻而神,诠释着三峡水文化的神奇、深邃之品格;石刻与水相映,水因石刻而壮,浓缩了三峡水文化的宏博、包容之品格;石刻因水而生,水因石刻而傲,演绎着三峡水文化的沧桑、知性之品格。  相似文献   

2.
从重庆到宜昌700公里范围为大三峡地区,其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丧葬文化、石刻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大三峡文化内含。这其中丰都鬼城文化以其系统完整、形象生动的鬼文化成为大三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三峡学研究的重要对农。  相似文献   

3.
贾滕 《长春大学学报》2012,(3):333-335,357
建国前30年,党和国家推行以革命为主题的教育,主要是出于在夺取政权的基础上为巩固政权服务的目的;改革开放30余年,教育领域的改革与革命,体现出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要求。教育从“革命”到“革命”的演变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寻求民族生存到追求大国崛起的历程。反映了民族与国家最大利益至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型工程以往缺少人类学者参加,因此只关注物质工程而忽略工程进度中人与文化的问题由来已久。1995年起由人类学者主持的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小组开始切入三峡淹没区的田野工作,以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为出发点,进而扩大以人类学为主的多学科合作课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广西石刻为透视基点,运用历史横向的比较及计量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所折射出的民族关系,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前后,广西的民族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与政府战略选择及民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3):F0002-F0002
吴正彪,男,苗族,1966年5月生,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人,中共党员。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51”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三峡论坛》学术期刊第一副主编。1988年本科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式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论述了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式发展关系,并提出新时期二互动式发展的思路,即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前提;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政策导向为支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开发其社会效益为出发点;以改革组织形式为突破.  相似文献   

9.
强调信任、互惠、合作、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够推进三峡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三峡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甚至缺乏,制约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环境。因此必须在三峡民族地区大力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的建设,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规范理念,发展壮大民间组织,最终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孙小著 《皖西学院学报》2003,19(4):14-18,28
本文认为学习和探讨江泽民统战思想中民族复兴主题有着重要意义。为此一是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向以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史事;二是提出并分析了我国新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的产生及其时代背景,指出江泽民同志关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是对新时期亿万人民民族复兴愿望的科学概括;三是提出并探讨了江泽民统战思想中民族复兴主题确立的思路,指出其民族复兴思想的产生就是基于对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对社会主义将是人类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深刻认识,同时是对近代志士仁人和党的老一辈领导人的民族复兴思想的承传,因而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同时揭示并顺应了近代以还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历史趋势;四是提出21世纪的统战政协工作应为民族复兴多做贡献,认为其既有内在优势也是其份内之责和神圣职责,同时也是对“三个代表”的贯彻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朝鲜古典说话集中体现着朝鲜民族的文化意识,要约之:(1)它具有人本主义文化意识,体现着下向的慈爱与和谐的伦理;(2)受巫俗思想影响,具有急功近利的现世功利主义文化意识;(3)朝鲜因其半岛的地理环境及其外来的文化影响,其民族具有“智”、“力”均衡的文化意识;(4)朝鲜的说话文学是以花郎道思想为中心,杂糅其他外来文化因素,体现着方圆调和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1920年代初,伴随着国人掀起纱厂设立狂潮,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呈现出极速扩张的盛况。然而紧接着纱业危机席卷而来,众多的民族棉纺织企业迅即陷入了停工破产,一蹶不振的境地,民族棉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遭受顿挫,其快速发展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民族棉纺织企业在极速扩张中,资金链极其脆弱;其二在于民族棉纺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跟不上民族工业快速扩张的要求;其三在于面对民族工业快速起跑的机遇和要求,政府的无所作为甚至本末倒置的作为。以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遭受重创为标志,中国工业化失去了一次越过起跑线,实现长足推进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罗平布依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平布依化是我国布依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保持着布依整体原生化的优秀内质,又有独特的再生创造话性。其特点是:(1)以美丽的自然环境为裁体;(2)以独特的民俗民趣为形态;(3)以鲜明的民族气质为核心;(4)以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见证。强化这些特点,是建构罗平布依化价值的基本思路。“民族尊重”和“宽容姿态”是罗平布依化价值建构的起点和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有关神话、叙事诗内容的透视、梳理,并参照有关文献对广为流传于西南各兄弟民族中“踏歌”舞蹈的来源进行了论据充分的考释与论述。得出“踏歌”不仅完整体现着煅铁的产生与开天辟地神话、始祖故事、英雄叙事诗及文献的古老内容;而且这些有关煅铁文化的传承,更是今日各民族习俗、祭典、仪礼、信仰等事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俄罗斯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民族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格、心理气质和化精神,其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制约。俄罗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气候形成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对基督教的接受使俄罗斯民族审美化中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用基督教精神解释民办的哲学观,使俄罗斯的民族审美注射对灵魂的拷问并且充满了对真理的不懈的追求,也使俄罗斯的审美心理外化为坚定的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女性的赞美长久以来潜移默化地积淀于俄罗斯的审美心理之中,使得对女性的审美创造成为俄罗斯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正式明确指出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与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本文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如下概括:1、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3、维护与促进祖国统一;4、形成鲜明积极的民族个性,培养良好的民族国际形象;5、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发展。以期与同行一起探讨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民族旅游在贵州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龙宫为例,通过抽样调查,揭示喀斯特民族旅游区旅游效应及其空间辐射的基本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提出喀斯特民族区旅游开发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教会。即国教安立甘宗,彻底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民族教会在建立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特点:有统一王权的领导;与民族国家利益相结合;所建国教表现为新旧教的折中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加快中央民族大学的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是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创新之举。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措施是:以发展为动力,坚持教育创新;提高预科教育质量,增强对预科教育扶持的力度;进行结构调整,按照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规模、要求和目标,把少数民族预科办成国内知名的民族教育形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建立一支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20.
泰山石刻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体现了向往和平统一、努力登攀、坚贞不屈、追求光明、兼容并蓄等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