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就生命本体论而言,艺术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不再表现为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物质实体的主客两分、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生命本体意义上的主体自我与客体对象的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具体来说,人与世界在艺术审美态度中表现为主体的超越功利及客体的自由无限,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物我相融相契。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的电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影片试图运用二元对立法来揭示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即揭示自然性与社会文化、规则、秩序的二元对立,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在影片的叙述机制上表现为拯救与失望的对立,在造型风格上表现为写意与写实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反讽源于自我审思、质疑与否定的哲学态度,其意义产生于二元对立或多元对立.反讽标志着排主体性的觉醒,以"隐藏"与"矛盾"的基调提升着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双重反思",是个体对生存的重新体验,对世界、对社会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再描述.反讽之美在于发现了矛盾对立中的和谐性与统一性,它使各类对立进入相互转换的游戏并产生裂变和超越,使我们创造构想,从所看到的生命场域中的多重矛盾与冲突去思索和谐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语言以宇宙为原型来设计自己的模型,这种契合不仅表现在音律、构词上,还表现在句法结构上:无论是句子还是短语,在构成上始终贯穿着二元对立、无限递归的基本特征,映现着宇宙的基本结构。从二元对立这一基本原理出发考察人类语言,着手证明句法同样是二元互斥的,是与世界同构的。  相似文献   

6.
陈莉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5):110-112
人类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走向自由王国的,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进入自由世界.但这一境界的达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卢梭在溯源人类史演变时,通过比较自然人和文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以自然人的生存状态为参照,从人性难免的弱点来阐释了他的自由、平等、民主、自我保护与和谐共处理念,并向世人展示了他富有同情怜悯、展现本真性情的新型"人学观"。他从人性的维度阐发了人在感性与理性、灵与肉的矛盾中所彰显的自由观、自然教育观,并以此为基点批判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人。卢梭的人学思想是其学说的根基,并给当下社会的发展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一句话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相似文献   

9.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对"自然"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他们大多把"自然"与"蒙昧"、"动物本能"联系到一起.然而,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把"自然状态"视为批判现代社会腐朽与堕落的参考系,把"自然"视为人性完满与和谐的终极依据.卢梭在"自然"概念中添加了"自由意志"与"可完善性"的特质,并且更多地把"自然"与"自由意志"的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由意志"之间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使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以其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为人所知。他的《红酋长的赎金》在叙事上幽默风趣,情节结构上新颖独特,结局出人意料,具有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幽默。本文试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寻找该小说中的二元对立项:绑匪与人质,得与失,预期与现实。结合小说的情节来分析每组二元对立项如何相互联系,以解读欧·亨利的幽默艺术,进而探寻他的幽默手法如何与二元对立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利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探讨华裔作家赵健秀作品《唐老亚》中主人公唐老亚是如何从一个在"二元对立"的中美文化夹缝中迷失自我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拥有自我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少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后残雪从创作立场、荒诞风格到二元对立意识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作立场从非理性的叛逆立场转向了理性的自我探索;荒诞风格由贝格特式转向了卡夫卡式;二元对立意识由绝对对立转向了辩证对立。  相似文献   

13.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两者组合而成,其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最终走向的是"存在"的形而上学和"此在"的绝对主体性,它对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建立其上的"艺术生产"论,通过"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而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  相似文献   

14.
墨白是一个注重文学形式变革和语言诗性的先锋作家,但是他却有大量作品以直白的语言直面城乡二元对立这样一个在当代中国颇为沉重的话题。在这些作品中,墨白主要从城市对乡村的经济的控制与压抑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人对乡下人的精神优越和乡下人面对城市时精神的焦灼与自卑入手对这个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其中,墨白对于城乡二元对立诱发的乡下人深重的精神焦灼的分析表明了他在城乡二元对立这个社会问题的写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运用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重新构建小说矩阵叙述结构,从人物二元对立关系视角揭示女性觉醒意识与封建男权主义的矛盾对立,从而清晰呈现出二十世纪中期女性对精神自由的追寻。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的发展是人们探寻世界、追求智慧、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与思考.而儿童哲学也是爱智慧的,儿童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自由地探索,这种自由的精神体现在儿童哲学思维的强烈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追问、自由的思和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新浪漫主义者的凯鲁亚克,在其成名小说《在路上》中刻画了一些人物,他们试图构建一个脱离空虚堕落的现实社会的浪漫之梦,这个浪漫之梦是建立在过去—现在、纯真—腐败、精神主义—物质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理性主义几组二元对立之上的。但是,这几个对立是不稳定的,随着它们的自我消解,主人公的浪漫之梦也随之幻灭。对小说《在路上》的解构主义解读有助于理解作者对"垮掉的一代"看似乐观实际上却悲观的处世态度——他们尽管可以用疯狂的行为来表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为了生存最后只能妥协。  相似文献   

18.
残雪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一扫以往评论立足于宗教、社会道德、历史、美学、心理学等的各执一端,以艺术对艺术的评论方式阐述卡夫卡的艺术自我及其对人类灵魂困惑洞察的深度,艺术地通过一系列形而上的二元对立式的探问,揭示了人性之根永恒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初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鲁迅是否为民族主义者的争论。虽然争论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他们却具有同样的思想基础,即民族主义/个性主义、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框架。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鲁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种框架导致双方貌似合理的论证中都频繁出现了对“西方”“西方文化”“现代性”“民族主义”等概念绝对化、简单化的理解与使用。1980年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二元对立思想所带来的盲点在这场争论中暴露无遗。国内外思想史研究界早已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鲁迅研究界的最重要成果也都是建立在这种超越之上的,但这场争论及后来的回响说明它的影响依然强大,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继续对“启蒙与救亡”二元对立的基础思维框架进行深入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人的天性因为自由而变得可贵,故而人们为教育活动赋予自由的价值,目的是使人能更加理性地感知自己和外部世界。然而教育中所蕴含的自由价值随着现代性工业社会的到来变得离散,认知的升级让人们对今天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波普尔认为这种认知升级后的结果是促使原来的一个世界变为"三个世界"。教育活动内部同样存在不同的世界体系,但是这些不同世界之间却无法实现通约。教育活动内部多重价值体系的对立使得人无法感知与获得自由,反而成了被教育规训的对象。在物欲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侵蚀下,世界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加,自由变成了教育活动中可以用来消费的筹码,也让现代人看不到教育塑造理性与人格的出路。只有重新回归教育的本质,塑造属于教育活动特有规律的表达方式,重新培育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使自由复归于教育,使人从教育中感到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