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在距今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地球的地壳还不稳定,地外物体时时刻刻撞击地表,当时的地球就是一个岩浆球。科学家通过模拟发现,虽然地球在该时期受到过密集的"轰炸",但是地球表面某些区域依然具备适合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如果接下来的模拟结果真的能反应当时地球表面的环境,那么地球的生命元年将被大大提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4日,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的地方,由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射的撞击器成功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从而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十分壮观的“焰火秀”。这次撞击的时间跟预定时间完全吻合。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查彗星的构成。近距离环绕“坦普尔1号”彗星飞行的“深度撞击号”飞船(母船),是此次“深度撞击”任务中的主要角色,它将撞击舱发  相似文献   

3.
蜜蜂挑战     
《大自然探索》2005,(3):5-5
有很多人相信,6500万年前,正是由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产生的巨量灰烬包裹地球多年,在地球上造成持久的“核冬天”,才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不过,热带蜜蜂和其他喜热昆虫继续在对这种理论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4.
庞峥 《自然与人》2012,(5):20-21
目前,地球人不仅受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还受到失控航天器坠入地球的威胁。2011年,在轨退役的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和德国“伦琴”天文卫星先后坠入地球大气层;2012年1月15日.因故障而停留在地球轨道的俄罗斯“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坠入太平洋智利海岸附近。  相似文献   

5.
未然 《科学之友》2005,(11):23-23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在今年7月4日发射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前首度发表的细节分析显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结块组成,在部分天文理论家的眼中,其周围的碳分子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种子。洗衣机般大小的撞击器于7月4日撞击“坦普尔1号  相似文献   

6.
童报 《科学之友》2005,(9):39-39
1994年7月,人类首次目睹彗星撞击行星的场面——一颗彗星的21块碎片连续轰击了木星,并在这颗太旭系最大行星的表面撕开了足足能放进一个地球的“巨大伤口”。这一景象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而人类也将“小天体撞击地球”视作21世纪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相似文献   

7.
宇宙中飞驰的天体如小行星和彗星,有时离我们的地球十分近,有时候它们与地球的撞击不可避免,这时天外来客会以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撞入地球内部,在地面上仅留下被称为陨石坑的“火山口”,在古希腊语中它叫做“恒星伤口”。 不久前,有人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一假说甚至连昼夜长短、地轴摆动都是由远古时期某个巨大天体的撞击引起的。加拿大教授特里姆艾因和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研究人员道温斯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8.
孙家明 《世界科学》1995,(3):23-24,19
地球内热还能持续多久?孙家明编译地球形成之初在天空中只是冒着热气的一巨型岩块。小行星不断地撞击它的表面,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地产生着热.这样温度就越来越高,最终,这颗行星大部分处于融熔状态。从远处看去.围绕太阳旋转的这颗行星就象一大滴刚出炉的“铁水”...  相似文献   

9.
正1.28万年前,一颗彗星的残片撞击地球,叙利亚一座旧石器时代的村庄可能因此遭遇了重创。阿布胡赖拉是叙利亚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那里出土的物品记录着该地区的早期农业情况。考古学家2020年宣布,阿布胡赖拉也可能是已知被彗星残片间接轰炸而击毁的唯一人类定居点。  相似文献   

10.
陨星传奇     
无论是2005年发射的“深度撞击号”, 还是2006年“回家”的“星尘号”,科学家不断地把一些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去,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关于太阳系、地球以及生命起源的线索。事实上,老天爷也一直在把有关线索直接送到地球,陨星就是它的“使者”。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窗     
给地球带来生机的碳分子球体 研究地球古代史的科学家现已从来自太空的“魔瓶”中获得一个惊人信息。称为“绣球”的中空碳分子群不断地从外层空间纷纷扬扬坠落地球,面绣球中蕴藏着地球问世前几十亿年的太阳系初生态模样。 去年,夏威夷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卢安·贝克尔及其同行,发现了46亿年前艾伦德陨石中存在这种碳分子球的踪迹,随后他们又先后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陨石和世界各地粘土层中发现类似的中空碳分子球。据悉,粘土层中这些碳分子球是由小行星撞击地面而埋藏其中,而且外星撞击地球很可能终结了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代。贝克尔发…  相似文献   

12.
光明 《科学之友》2005,(9):38-38
“其实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深度撞击’计划,只是以前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而已。”在媒体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负责此次“深度撞击”观测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赵海斌博士透露了这个消息。赵海斌说,在探月成功后,便将付诸实施,而他本人正是规划的成员之一。小天体对地球存在威胁  相似文献   

13.
兰西 《科学之友》2006,(7):20-20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颗小行星正风驰电掣奔向地球。为此,科学家决定发起一项离奇的末日救地球任务——“劫持”另一颗无害小行星,撞向这颗杀手小行星,从而使它偏离地球轨道!科学家设计“末日救地球”新法科学家相信,直径100m左右的小行星每隔几百年就会撞击一次地球,  相似文献   

14.
新京 《科学之友》2005,(9):34-37
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夜空被无数美丽的焰火点缀,但最引人注目的一朵焰火绽放在距地球1.32亿km处的太空中: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发出撞击舱,以10.2km/s的宇宙速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4日凌晨,人们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这朵熠熠生辉的太空焰火。耗资3.33亿美元的“  相似文献   

15.
用核弹轰击小行星的设想早已提出,然而实现的则是用宇宙探测器撞击彗星。这是人类首次主动“攻击”一个宇宙天体。近日,美国航天局为寻找早期太阳系的冻结碎片,向一颗距地球1.3亿千米的彗星发射探测器,名为“深度撞击”的探测器发出的冲撞将在彗星表面撞出一个坑。  相似文献   

16.
星球     
《科学之友》2005,(7):12-12
美国要试验太空武器,科学家发现地球“大表哥”,7月4日“深度撞击”撞彗星,中国研制人造太阳基本成形,一些小行星上可能曾熔浆涌动  相似文献   

17.
彗星被称为“时间宝库”,这是因为在彗星的内部包含着许多有关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线索。由冰、气体及尘埃构成的彗星,在大约45亿年前诞生于太阳系外围遥远的寒冷地带,因此它们是原始太阳系的残骸。2005年7月,美国发射的“深度撞击号”飞船将撞击“特普尔1号”彗星,这将是人类和人类的太空飞行器首次探测彗星表面以下的情况,因此也将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的秘密,并且为人类避免彗星和小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陈力 《自然与人》2011,(1):32-35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地外天体是否对地球发展史产生过影响?天体撞击与生物灭绝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听上去有些“杞人忧天”,却并非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美国航天局在太空导演了一出绚丽壮观、完美无缺的“焰火”大戏:“深度撞击”,探测器极其精确(误差仅1米)地击中了坦普尔-1彗星,成功地在太空进行了首场人工撞击“表演”。时隔一年,美国航天局在近日又公布了一项撞击月球南极的计划,定名为“积极接触月球表面”,目的是希望能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证据。根据计划要求,2009年1月人类将上演撞击星体(月球)的第二场大戏!到时在月球南极表面会有大约1000吨月面尘埃和碎片冲向64千米的高空,在月面上撞出一个直径30米、深4.5米,有1/3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坑,人们在地球上借助望远镜就能观…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颗大质量小行星撞击地球、灭绝恐龙之前很久,地球上就已经有点不对劲了。当时,物种的多样性已经降低。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小行星撞击发生在地球生物非常多样的时期,恐龙就有可能在这场撞击中幸存,那么今天的世界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模样。化石记录表明,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不飞的恐龙突然消失。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为何会这样以及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他们已经对这一点达成共识:当时,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在了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所在地,这次事件在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