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看到"风化"两字,很容易想到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下逐渐破碎、分解的过程。这一理解是不错的。"风化"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地理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地质学名词》中都收了"风化作用"。《地质学名词》无定义。《地理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  相似文献   

2.
看到“风化冶两字,很容易想到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下逐渐破碎、分解的过程.这-理解是不错的.“风化冶是-个涉及面很广的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地理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地质学名词》中都收了“风化作用冶.《地质学名词》无定义.《地理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冶.《土壤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冶.两个定义用语虽不尽-致,但内容大体相同,表述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3.
简讯     
20 0 3年 7月 2 1日 ,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科院地理所召开了《地理学名词》总编小组会议。会上 ,专家们对已选出的 4 0 0 0条地理学名词进行认真审定 ,对稿中重复交叉的词进行了调整删减 ,对稿中与 1 988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不一致的内容讨论了处理原则 ,对定义的原则进一步深入讨论 ,并拟定出下阶段工作日程。 (李玉英 )全国科技名词委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于 2 0 0 3年 8月 2 9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先生、通信科技名词委主任宋直元先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并颁发了聘书 ,通信科技名词委副主任雷震洲…  相似文献   

4.
简讯     
2003年7月21日,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科院地理所召开了《地理学名词》总编小组会议。会上,专家们对已选出的4000条地理学名词进行认真审定,对稿中重复交叉的词进行了调整删减,对稿中与1988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不一致的内容讨论了处理原则,对定义的原则进一步深入讨论,并拟定出下阶段工作日程。 (李玉英)  相似文献   

5.
<正>7月30日,《地质学名词》(第二版)审定工作启动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召开,肖序常院士、全国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等二十余人参加会议。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卢民杰研究员主持会议。肖序常院士介绍了第二版地质学名词审定筹备工作情况,卢民杰介绍了审定工作内容及计划,裴亚军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名词审定工作进展及相关规划。与会专家随后就审定工作内容及计划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卢嘉锡《天文学名词》(1987)《地理学名词》(1988)《土壤学名词》(1988)《微生物学名词》(1988)《大气科学名词》(1988)《地球物理学名词》(1988)《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林学名词》(1989)《生理学名词》(1989)《遗传学名词》(1989)《医学名词》(一·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1989)《海洋科学名词》(1989)《测绘学名词》(1990)《自动化名词》(1990)《生物化学名词 生物物理学名词》(1990)《古生物学名词》(1990)《化学名词》(1991)《植物学名词》(1991)《人体解剖学名词》(1991)《细胞生物学名词》(1992)《医学名词》(二·口腔学)(1992)《力学名词》(1993)《数学名词》(1993)《电子学名词》(1993)《地质学名词》(1993)《组织学名词 胚胎学名词》(1993)《农学名词》(1993)《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1994)《石油名词》(1994)《医学名词》(三·医学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1994)《化学工程名词》(1995)《医学名词》(四·心血管病学、肠胃病学等)(1995)《航海科技名词》(1996)《医学名词》(五·眼科学)(1996)《煤炭科技名词》(定义)(1996)《大气科学名词》(定义)(1996)《物理学名词》(1996)《动物学名词》(1996)《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1996) *截至1997年底,《铁道科技名词》、《公路交通科技名词》已正式公布出版。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术语》2014,(3):38-38
<正>在信息科技领域中,cyber系列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早在2002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计算机名词》(第二版)中,就收录了cyberspace,中文定名为"信息空间",同时公布的还有其注释:"指从计算机网络可得到的全部信息资源。"同年公布的《地理信息系统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这一定名作为词条正称,同时将"赛博空间"作为词条"又称"。2006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作为唯一定名,其释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名词》(1987)《地理学名词》(1988)《土壤学名词》(1988)《微生物学名词》(1988)《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大气科学名词》(1988)《地球物理学名词》(1988)《林学名词》(1989)《生理学名词》(1989)《医学名词》(一)(1989)《遗传学名词》(1989)《海洋科学名词》(1989)《测绘学名词》(1990)《自动化名词》(1990)《生物化学名词生物物理学名词》(1990)《古生物学名词》(1990)《化学名词》(1991)《植物学名词》(1991)《人体解剖学名词》(1991)《细胞生物学名词》(1992)《医学名词》(二)(1992)《力学名词》(1993)《数学名词》(1993)《电子学名词》(1993)《地质学名词》(1993)《组织学胚胎学名词》(1993)《天文学名词》(1987)(海外版)《地理学名词》(1988)(海外版)《大气科学名词》(1988)(海外版)《微生物学名词》(1988)(海外版)《地球物理学名词》(1988)(海外版)《林学名词》(1989)(海外版)《遗传学名词》(1989)(海外版)《测绘学名词》(1990)(海外版)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反映了地理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研究的新进展,还反映了中国地理现象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色,并对所有选定的地理学名词进行了科学定义,规范和更新了地理学领域里的概念,对地理学观点、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传承和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可商榷和待修补之处,留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名词》(第二版)反映了地理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研究的新进展,还反映了中国地理现象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色,并对所有选定的地理学名词进行了科学定义,规范和更新了地理学领域里的概念,对地理学观点、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传承和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可商榷和待修补之处,留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语术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定名原则之一,并提出这些原则应当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次序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5月15日,第二届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召开了《地质学名词》(第二版)二审会。相关专家卢民杰、陈磊、贾建亮、田夏、乔彦松、王燕、刘俊来、孙春林、周喜文、杨言辰、刘建辉、刘金婷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卢民杰研究员主持。会议首先听取了卢民杰对已完成的《地质学名词》(第二版)初稿修改建议的报告,随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梳理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修改建议,确定了《地质学名词》(第二版)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始于清朝末年(1906年),当时,在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馆,由严复任编纂。辛亥革命胜利后,江苏教育会之理化教授研究会曾组织过物理学、化学等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1918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着手分学科组织术语审定,1927年设立译名统一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改组为教育部,专设编审处负责各学科名词审订工作,1932年成立国立编译馆,统由该馆组织专门队伍开展了多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该馆尚有数十种各学科名词术语草案,为新中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为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气氛起了积极作用。一、解放前地质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历史回顾地质学名词的审定,当以1923年董常所编《矿物岩石及地质名词辑要》〔1〕为最早,这虽然尚属个人编纂辞典之类,但他搜集之广,又经多人参与审订,订名上尚称准确、严谨,流传甚广。1927年大学院成立的译名统一委员会虽然着手审定矿物学、岩石学、地质学名词,但尚属初步草案。1930年杜其堡(1898-1942)编成了《地质矿物学大辞典》〔2〕,填补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名词辞典的一项空白,辞典共1145页,收录了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晶体学、化石学、地文学名词术语,并选编著名地质学家的传略和肖像,除每条目做扼要解释外,尚附有插图说明,每条注有英文和德文〔3〕。杜其堡以10年之心血,倾注于这部辞典的编订,编成后又经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赵亚曾等的严谨审订,正像翁文灏先生在序中所指:“按专门辞典之作,盖所以集学术之大成,便学者之检阅,意至善用至广也,……。地质矿物学辞典教育界既久感此需要,则杜君此编,固亦今日不可不有之书,殆亦今日中国地质矿物学界力能贡献之作”〔4〕。国立编译馆负责编订的有关地质学名词,分矿物学名词,普通地质学名词、岩石学名词,以及古生物学名词。矿物学名词于1932年着手收集材料,1933年开展审定,由当时教育部聘请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宠佑、李四光、何杰、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杨锺健等15人为审查委员,进行逐条审定,于1934年由教育部令公布,《矿物学名词》包括普通矿物学及矿物分类学,共6,000余条,附有英、德、法、日文〔1〕。在矿物订名上以矿物的物理性质为主,以化学特性为次,尽可能多采释义为原则,为我国的矿物命名奠定了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地质学名词》(普通地质学)于1934年送教育部审核。教育部聘请了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叶良辅、谢家荣、郑厚怀、王恭睦、朱庭祜等17人为审查委员,经一年多的逐条审订,于1935年发送中国地质学会复审,经过大量修改,于1936年整理公布,《地质学名词》近万条目,与矿物学相同,附英、德、法、日文〔1〕,仍以释义为原则,包括天文地质学、地形学、外动力地质学、火山、地震、经济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壳运动以及重要的地层学名词等,正是由于这部分名词包罗万象,虽然经过17人的审查委员会逐条审定,也难以一一修订完善,仍有不少不当甚或是错误之处,这在《地质论评》第3卷第3期(1938年)李悦言的专文中做了系统的评述〔5〕,不仅指出订名错误之处,也提出具体修正建议,如侵蚀盆地(Basin Karst)应改为喀斯特盆地,粘土石(claystone)应改为泥岩,冲积丘(Alluvial cone)应改为冲积锥等,不一一赘述〔5〕。国立编译馆虽然做过审定工作,还仅限于草案阶段,这就是解放前夕留下来的地质学名词草案,岩石学名词草案,矿物学名词草案等。二、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置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属于自然科学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各学科审查小组,地质学审查小组,聘请尹赞勋、王竹泉、王嘉荫、李春昱、侯德封、袁复礼、张文佑、陈光远、杨遵仪、谢家荣为委员,据我记忆,像孟宪民、冯景兰等也经常参加审定活动,经两年多的审定,于1953年定稿,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后,于1954年正式公布〔6〕。这次审定公布之《地质学名词》乃以中英对照,以中文为正编,以英文为副编,其内容范围:包括地质现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古地理、矿床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以及与地质有关的钻探,采矿部分名词在内,矿物、岩石以及古生物学名词另有编册,未列入其内,这次公布之地质学名词是由政府组织审定的,审定要求严谨,科学性较高,得到学术界的赞誉。按照地质学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于1954年公布了《岩石学名词》(汉英)〔7〕,《矿物学名词》(汉英)〔8〕,1956年公布了《英俄中古生物学名词》〔9〕;《综合地质学名词》〔10〕,1957年《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名词》〔11〕(俄中对照)。此外,还编订了中俄对照的《岩石学名词》〔12〕(1956年),俄英中《矿物学名词》〔13〕(1957年)。这里以中俄岩石学名词为例,说明其特点:1.范围:岩石学的原理、成因、分类、产状、成分、结构、性质、形变、内外作用等,都包括在内;2.订名:以物理性质为主,以化学特征为次。凡对特殊结构、构造以及特殊意义者,悉从其含义而定。3.文种:虽系中俄对照,仍附注相应的英文;有的选译名词,一般保持原作者所订原名,有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4.审查组:聘请谢家荣、王嘉荫、苏良赫、冯景兰、何作霖、袁复礼、朱福湘、刘乃隆为审查组成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受到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正像郭沫若院长在《序言》〔14〕中所述:“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准备进行计划性的经济建设。为适应这种需要,文教部门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与技术教育,大量培养科学技术人材……。因此各种学术专门名词之使用,已经不只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事情,且已成为广大人民的需要。这些情况说明统一学术名词工作在今天尤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着重指出:“这些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由于这样,统一学术名词工作才具有它实际的迫切的需要,……。”〔14〕正是由于国家的重视,才获得较大的进展,取得可喜的成就,公布了一批又一批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为全面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做了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三、地质辞书词典的编篡弥补了审定工作的中断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期地质学名词审定工作虽一度中断,但有关出版机构,在严密组织下,以各种形式。聘请本学科学者、专家,集体编订了一批质量较高、有影响的辞书类工具书,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下面选其一部分做简要介绍:1.《英汉综合地质词汇》〔15〕197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根据1957年版进行的修订和增补,共收集有关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以及深部钻探、采矿术语25,000条,该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已多次重印,可以说,是我国地质工作者常备的工具书。2.《英汉矿物种名称》〔16〕这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组建的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审定,他们以Fleischer的《矿物种名汇编》(Glossary of Mineral species,1980)为蓝本,并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整理编订而成,多次经过专门审定会议讨论订名,组织了国内著名矿物学者进行严格审定。像蒋溶、陈正、池际尚、郭宗山、彭志忠、丁毅等都参加编订与审定工作。该书内容包括1980年底以前发表在国内外有关书刊的矿物名称、重要变种名、族名概称和同义词等共3,100词条,值得提及,书中还收入了新中国以来发现的新矿物,如黄河矿(Huanghoite)、湘江铀矿(Xiangjiangite),斜方钦铀矿(Orthobrannerite),氟碳铈钡矿(Bastnaesite)以及香花石(Hsianghualite)等,成为中国地质矿物工作者难得的工具书,为中国新矿物的研究和命名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该书于198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又重新发行了修订本。3.《英汉现代地层学词典》〔17〕198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现代地层学术语1,460条,每条做扼要的词义解释,尽可能运用当代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做释义性的解释,诸如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定量地层学(quantitave stratigra-phy),动力地层学(dynamic stratigraphy)等术语。4.《英汉地质词典》〔18〕198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词近15万条,包括三十多个学科,主要有地质科学及其所属各个学科,其中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床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震学、火山学、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也包括一些新兴学科,诸如遥感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组织国内二百位著名地质学家参加审定,是历经五年的成果。也是地质工作者常备的工具书,有着广泛的影响。5.《地质辞典》〔19〕1983年陆续由地质出版社分五个分册出版,该书是由原国家地质总局责成书刊编辑室和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力量编纂而成,历经几年的努力,有三十多个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参加编订,经过全国四百多个地质单位征询意见和修改,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地质辞典(带有解释),包括四十多个学科,一万一千多词条,共达三百多万字,其特点是对许多地质科学的基本概念,做了定义性解释,特别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现象,分别做了论述,像在第一分册中大地构造学部分专门分列出中国区域构造,震旦地块、华夏地块、昆仑山地槽、喜马拉雅地槽、震旦褶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等都一一做了基本概念及特征的论述。众所周知,中国大地构造学派是各有特点的,理论观点自成体系。该书中把几个主要学派各自分成独立系统,并集中篇幅加以注释,以不同学派的术语,反映出不同学派的理论概念,使读者对中国大地构造学说、学派有系统的概念,这正表现出中国地质术语是反映地质现象特征和概念内涵的。该书分列的主要学说有:多旋回说(65条),断块构造说(82条),地洼学说(86条),波浪状镶嵌构造说(65条);而地质力学则分为构造要素、构造地块、构造体系、构造级别、序次、岩石力学性质、构造应力场、地壳运动七大部分,所列词条较多(共364条)。此外,该书还比较系统地分列了板块构造说,使收集的词条术语更具时代感。《地质辞典》五个分册是:第一分册: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上下册)第二分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第三分册: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等第四分册:矿床学、应用地质学、包括海洋地质学、工程、水文地质学〔19〕第五分册:地质普查勘探技术方法(上下册)此外,与地质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还编篡出版了《英汉综合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词汇》〔20〕,《地球物理勘探词典》〔21〕《英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词汇》〔22〕,《英汉地质学缩写词汇》〔23〕、《古生物命名拉丁语》〔24〕、《自然地理学名词》〔25〕、《英汉自然地理词汇》〔26〕等,为地学界的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四、当前地质学名词审定工作的现状上述地质辞书、词汇的编纂与出版,虽然弥补了统一审定工作的中断和不足,但由于各单位缺乏统一审定术语的原则与方法,出现了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特别是在引进新词中未能严格按术语学原则要求,缺乏科学性,使中文术语不能准确地反映所指概念,造成一定混乱现象。近年来地质科学迅猛发展,反映新学科、新理论、新概念的术语大量涌现,像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旅游地质学、城市地质学、农业地质学等新学科、新分枝的建立,都要创出反映新学科内容和术语体系,必须有一个统一而权威性的命名原则与方法,加之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频繁,科技情报信息的传递,新学科的开拓、新概念的引进、科技图书文献的编纂、出版和检索,特别是科技术语库的建立与使用,都有待于科技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鉴于此,国务院委托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1987年委员会委托中国地质学会组建了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27〕,并初步制定了工作条例和审定原则与方法,确定了审定范围、审定步骤和具体工作安排。学会决定由当时的理事长程裕淇教授任主任委员,由两位副理事长王鸿桢教授、叶连俊教授为副主任委员,聘请著名地质学家30余人为委员。分为8个学科组:1.地质学综合名词组,2.地史和地层组、3.构造地质学组、4.矿物学组、5.岩石学(沉积学)组、6.地球化学组、7.矿床学(含能源地质学)组、8.环境地质学组〔27〕。经过1987年分学科收词,集中讨论初稿,1988年形成地质学名词草案,几经讨论和整理,于1989年,在程裕淇主任及两位副主任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地质学基本词的审定会,出席会议的委员,历时三天分学科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讨论,最近确定第一批地质学基本名词约4500-5000条,其中地质学综合性名词170-180条,地史与地层学450-500条,构造地质学500-550条,岩石学850-900条,矿物学650-700条,地化800条、矿床学450-500条,环境地质学(水文、工程地质学)450-500条。《草案》整理后,将发送全国有关单位征询修改、补充意见。再经整理后,将召开第二次审定会,经过委员会讨论通过,送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后,批准公布。五、关于地质学名词审定公布的几点思考即将公布的地质学名词,是第一批地质科学领域内的基本词,其数量仅在4500-5000词条,其余亦将分期分批由委员会负责审定,由全国委员会予以公布,其特点是由国家统一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审定,因此,审定的各学科术语,应达到标准可靠,这不仅要求在科学性上是高标准,而且也要在使用汉语特征上达到高水平,鉴于此,根据个人所接触的范围,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最后定稿时参考。1.补充与增加新名词术语问题现已初步讨论的四千余词条的地质学名词中,强调基本词较多,而有忽略反映地质科学新理论、新思维、新概念的术语较少,缺乏时代感、像近两年内实施国际岩石圈计划过程中形成的新学科,幔岩学、幔岩矿物学,特别是在地球科学面临横向交叉、综合、相互渗透的形势,涌现出大量交叉性理论和概念,像地质重演律、地质全息律、间断平衡论、海—地—气耦合,全球地学大断面(GGT)以及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术(CT)、地质回向系统、地质黑箱方法〔28〕等,认为在讨论过程,应适当增加一些反映新思维的术语,以表示公布的地质学名词有明显的时代信息。2.与相邻学科的重复问题地理学名词(第一批)共1428条已于1988年5月正式公布〔29〕,地球物理学名词(1339条)〔30〕。亦已公布,古生物学名词,虽包括一少部分地层名词,亦进入定稿阶段,因此,地质学名词(基本词)与相邻学科名词虽有一些的重复,地质学名词可能是在地学几个学科中最后公布的一种,避免重复与本学科的系统性问题,就自然成为突出需要讨论的课题,我认为,既是分期分批审定,就难以求全责备,宁可少些系统性,也尽可能减少重复,少数重复的术语,必须严格求其统一,不然就失去这次全国统一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的真实意义。3.审定地质学名词工作中,要贯彻“双百”方针。学术论战是地球科学本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地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国地质学就是在长期学术论争中求得发展和进步,近年来中国地质学界、学派林立,假说纷纭,可以说所有的理论、假说,都要以其明确的概念,创用术语来表达,术语的统一也是概念上统一,涉及到各学派对各种地质现象的不同认识和论点。矿床学领域内,有多源成矿理论,也有层控时控成矿规律,传统的还有热液,交代、围岩蚀变、变质、重熔、岩浆、火山喷发等成矿假说,国内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过论战,也都有各自的侧重者,反映这些概念的术语选择和定义,则要历史而客观考虑,避免厚此薄彼,特别是在中国大地构造学的术语审定中更是敏感的学科领域,多旋回说理论、断块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地洼学说、地质力学,以及板块构造说,都各自有其完整的独立概念体系,各自创用一套反映其理论概念的术语,表达不同的论点,有别于其它学派,因此,在审定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现实,特别是在词条取舍中要慎之又慎,要公正地弘发各学派学术论点的概念系统,尽可能采纳其创用的术语。此外,还有中国冰川理论的争论、“中国贫油论”的争论以及地层划分、新矿物命名原则等,都应在相继公布的地质学名词中有所反映。4.与《地质矿产名词、术语及代码》的协调和统一问题。本文中列举的地质学词汇、辞典均属工具书类,而《地质矿产名词、术语及代码》〔31〕属于国家标准,它的覆盖面是全学科性的,涉及35个学科60分册,共10余万词条,既包括传统常用术语,也有现代地质学发展中新出现的概念。基本反映了地质矿产科学发展现状,是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地质矿产部牵头,动员各有关学科专家集体编纂而成,早已于1987年审议完成。这对地质学名词审定工作来说,一方面是创造了更有利的基础,许多词可以借鉴,另一方面重复是在所难免了。但这次审定工作可在科学性上,在确定术语反映事物内涵概念方面,多做些推敲;另一方面,在精选新词上,多从当代术语学的原则与方法方面显示出优势,以便使公布的地质学名词有自己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与《地质矿产名词、术语及代码》的协调与统一。5,重视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汉语国家地质名词的协调。最近笔者阅读了台湾出版的《经济地质学的发展》,《台湾四十年的地质学的发展》、《台湾地质矿产现状》,特别是1981年由赵敏修编纂,台北出版的《地质学名词词典》〔32〕,其中有许多术语是与大陆不相同,其中有些地质学用语另具特色,像反映台湾地区地层、构造,特种地质现象的术语,也应适当选用。结语我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迅猛,现在世界上已知的150多种矿产,我国都已找到,其中138种已探明了储量,稀土、钨、钼、钒、钛、汞、铅、锌、铜、锑等20种储量,居世界前列〔33〕;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实测面积639.97平方公里(1986年)达到应测面积88.9%;煤炭产量占世界第一位,钢铁占第四位,石油占第五位,黄金占第六位,有色金属占第七位〔34〕。全国地质系统大军已达百万,从事地质的队伍已达386861人(1986年)〔35〕地质学术语是这支大军的工作语言,学术活动的交流工具,因此,地质学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越发显示着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是面临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防止和预测预报自然灾害的重大任务之际,这项工作更与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密切相关,也是发展地质科学的基础性工作,〔附记〕本文是根据1989年3月第一次地质学名词审定会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4.
正在信息科技领域中,cyber系列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早在2002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计算机名词》(第二版)中,就收录了cyberspace,中文定名为"信息空间",同时公布的还有其注释:"指从计算机网络可得到的全部信息资源。"同年公布的《地理信息系统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这一定名作为词条正称,同时将"赛博空间"作为词条"又称"。2006年公布的《地理学名词》,采纳了"信息空间"作为唯一定名,其释  相似文献   

15.
以清末民初、民国、现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海国图志》、民国《辞海》《国语辞典》、2009版《辞海》中科技名词为研究对象,从构词的内部形式的视角探讨近现代科技名词的历时变化。论述科技名词内部形式的定义、与理据的关系及其分类;总结出在其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简讯     
2002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出版规范科技名词6种:《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9471条)、《医学名词》(7,整形外科学、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皮肤病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3076条)、《测绘学名词》(第二版,定义版,2077条)、《水产名词》(定义版,3321条)、《电力名词》(6272条)、《地理信息系统名词》(1808条)。 (邬江)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6年3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termonline.cn)上线以来,已累计提供1565万余次术语服务。平台融合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30余年由一百多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和数千位专家通过收词、定名、定义、审定公布的130余种50余万条规范术语,涵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各个领域。"术语在线"基于上述名词提供智能检索、术语管理、术语标注与提取、术语查重等术语服务。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术语研究》2001,3(4):13-1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 )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 0 0 1年 1 0月 1 8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心理学、医学、电工等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学者 2 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对在科技界“象”与“像”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2 0世纪 50年代 ,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 1 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  相似文献   

19.
·建议使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名词.原因是此名词比较科学,其定义也严格.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是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语言工具,应该标准化、规范化。如果订名不正确、不统一,就必然妨碍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科技文献的编撰检索与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科研、教学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应该加以审定与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在学术工作中的一种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各行各业都提出了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迫切要求。汉语是世界上1/5人口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除我大陆外,香港、澳门、台湾省以及东南亚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汉语。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汉语科技名词术语对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民族的统一,都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上各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谱写过光辉的篇章。我国的科技名词术语,绝大多数都以汉语为主导,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简明扼要,准确深切。早在1909年我国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1919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成立了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4月,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使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地质学领域内,也存在着许多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如:地史中的前寒武纪,有人称作先寒武纪;二叠、三叠纪,又称二迭、三迭纪;古陆又称克拉通;古地中海又叫特提斯;对逆掩断裂,有人叫纳布;坳陷常被写作拗陷;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蛇录岩又称奥菲奥岩;碳质页岩又叫炭质页岩;砂粒的砂与沙滩的沙,时常混淆;岩溶又称喀斯特;碳酸岩与碳酸盐岩,何属火成岩与沉积岩?各执一说,相反使用;对成矿预测等术语的含义也有不同的意见与理解。至于地层的划分、定名,岩石的分类命名、新矿物的定名和板块学说中的一些名词,亦甚不统一。其他的新兴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的名词术语,急待审定统一的,为数就更多了。对此,地质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决定尽快对本专业特有的基本词(含常用词、重要词)分期分批逐步加以审定。按照名词术语必须正确表达所指事物内涵的原则,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遵从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的精神,确定中文名称,同时附以相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对概念易混淆的、含有新概念的和源出于我国的名词术语加以定义性注释。地质学的名词审定工作,以往已有一定的基础。解放前,地质调查所就出版过董常编的《地质学名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当时一些地质工作者编纂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辑出版了有关专业的名词;197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1983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地质辞典》;近年来,地质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地质辞典》多册。以上辞书,大多都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确定的中文名称。外来词,多系意译,具有我国语言的特色,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审定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团结地质学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积极、认真地做好地质学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