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纵观20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80年代的科学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功能。所谓承前,就是承继“五四”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传统;所谓启后,就是开启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开端、新阶段。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踟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通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自然辩证法通讯》可以看到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哲学再生、起步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走过的三十年,正是中国元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自然辩证法通讯》对于中国元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起着见证和记载的作用,更是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如果说,《自然辩证法通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的定位,以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栏目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中国发展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为一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科学,进而跨入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交融的广阔领域。自然辩证法起初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份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其标志是在上一世纪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学术来源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共发展经历了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30至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50到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及其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等4个不同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后两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其特色在于巨大的社会影响,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工程哲学和周易哲学是新世纪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工程时代的到来和哲学发展的趋势,探讨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树立工程意识的哲学意义和工程哲学的重要内容。文章还提出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研究周易,倡导科学思维和周易思维的结合,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周易思维的科学化以及当代社会迫切需要创新易学文化。 作者认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界,研究工程哲学才能跟上时代需要,研究周易哲学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社会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共同承办。本领域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其中既有已退休的资深研究员,也有活跃在中国科学哲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大家共聚一堂,回顾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8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本届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会议项目委员会主席刘闯教授分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史学术讨论会3月30日至4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代表60余人。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社会学所、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河南师大物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中国的自然辩证法事业;2.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渊源;3.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4.国外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5.自然辩证法史的有关理论问题。在开幕式上,龚育之教授、丘亮辉研究员、黄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哲学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的兴起是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在哲学上的反映。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形成人文哲学和科学哲学两大思潮。针对我国目前科学哲学的研究力量还很薄弱,大多数担任自然辩证法、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课程的教师对科学哲学缺乏全面系统了解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走上由国家主导的"规划科学"模式的道路。但受政治运动冲击、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的各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大都形同虚设,只有1956年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幸运地成为集中体现并延续上述"规划科学"模式的一个成功特例。虽然草案本身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学术性工作计划,但它依然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晓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103-107,110
当前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需要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曲解和贬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思想迷雾及其对国内理论界的影响,在把握恩格斯逝世后百余年来世界科技和哲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时代精神重新解读恩格斯的理论遗产,可以发现恩格斯关于融入人类历史活动及其价值判断的辩证自然观、凸显主体能动性和反对狭隘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认识论、社会文化开阔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依然是波澜壮阔的现代科技哲学潮流奔腾不息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3.
从生产方式角度,以深圳发展奇迹为案例,考察其产业创新和城市发展,并引出几点结论,包括指出:自然辩证法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就导致从自然论(哲学)、科学论(哲学)、技术论(哲学)的研究,发展到关于工程论(哲学)、产业论(哲学);从自然研究、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发展到工程研究、产业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转向人工自然的辨证本性,这是当今自然辩证法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当今自然现反思的主要对象,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新认识、新解读,同时也是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整体的科学与技术及其各门分支学科所涉及到的哲学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哲学学科。“科学技术哲学”教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非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人士了解与掌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与学术要旨,提供浓缩精华的可用读本。  相似文献   

17.
纵观西方哲学史,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框架之中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如影相随,此涨彼落。当今,对科学本质的重新反思,已向作为真理和合理性化身的科学形象发起了挑战,并又一次引入相对主义。针对绝对主义存在的问题,相对主义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多个维度侵蚀科学哲学中绝对主义基础。从对相对主义诘难与其回应中,我们发现温和的相对主义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重大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作为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并在我国科学哲学界最具典型性和权威性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之一,其生态哲学的载文状况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我们对其自创刊20年来关于生态哲学相关文章的载文状况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以此从某个侧面回顾并展示我国科学哲学界对生态哲学的研究状况及其关注度,从而更深层把握生态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形态的研究进展状况、有效启示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自然辩证法是针对理、工、农、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公共课,定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授课对象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文理融合的独特属性。笔者基于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调研,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身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特质;而自然辩证法教学,则是从实践层面引导理工科研究生体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重要桥梁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