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兴茂 《奇闻怪事》2006,(7):19-19,18
近年来,关于《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在语文教学类刊物和网上有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窦娥誓愿中的后两桩特别是第三桩“楚州亢旱三年”混淆了其复仇对象与其他公众的利益界限,将一己之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中流行的是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中国传统佛教在新马一带传播并扎下根基,此种普遍的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功不可没。至于观音信仰在新马华人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构建一种广泛的宏观联接,提供一种"弱强度联接",提供某种"间接关系联接",进而增强其结构内在的凝聚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除了庙宇大规模的重建、扩建、新建外,妈祖信仰在整个民间信仰体系中一枝独秀,沉寂多年的民俗祭典、分灵进香、绕境巡安等重新在民间热烈展演,并出现了台湾民俗、信仰回传福建的新现象。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妈祖热”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经济发展、政策宽松、传统驱使、政府支持和寻根谒祖热的刺激共同促成了当前了“妈祖热”,政府、民众和庙堂也要“妈祖热”的现状中反思自身在构建和谐宗教、和谐社会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一般修辞书上在讲“飞白”辞格时只讲谐音飞白。史荣光同志在《“飞白”新议》(见《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飞白”应该包括读音上的飞白和意念上的飞白两种形式。文章列举了意念上的飞白的实例,并对其修辞作用作了中肯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但是,史荣光同志认为意念上的飞白,就是一般所说的“仿词”。对  相似文献   

6.
洞头“妈祖平安节”是在传承和发展妈祖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官办民俗节日,其实质是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的一种调适和变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调适和变迁具有必然性。政府、专家、民众以及他者的多元互动为洞头县妈祖信仰仪式共筑了一个节庆展演的场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悠久的折柳送别传统,对于这一民俗形成缘由解释较为纷繁,一般认为以“柳”诸“留”,是谐音现象。从民俗学、文化学角度,依据大量的文献材料,追溯“折柳”民俗的起源,分析折柳送别现象的生成机理与演变脉络,梳理民俗事项与诗歌吟唱的内在联系,足资证明柳民俗蕴涵着树神崇拜、生殖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8.
依据当代社会学关于传统—现代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认识端午节俗在当下的存在状态:—是传统视角下端午节俗中屈原传说和龙舟竞渡的存在状况;二是在此两项民俗事象的文化表述中存在的“政治惊扰”因素.社会学叙事中的端午节俗存在着“传统发明”和“政治惊扰”的深刻思辨关系,政治因素不断发觉、发明、再塑传统,而传统不断被现代援引、借用,并嵌入到现代政治元素构成中,体现了传统一现代转换中端午节习俗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民族各有其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又有着共同的内核、价值取向及其强化手段。灵魂、鬼神、命运信仰是其共同内核,命运信仰是其价值取向,而巫术与方术则是强化其共同内核、价值取向的主要手段。把握住传统民俗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宣传无神论,搞好移风易俗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有神论、巫术和方术对传统民俗影响的根深蒂固,也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加强无神论教育、破除鬼神迷信和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黎族妇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服饰和面饰首妆文化、婚俗文化、纹身文化、传统礼节和娱乐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民俗,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黎族妇女的民族信仰、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保护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俗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却很少正视其中的信仰问题,对民间信仰欲言又止。传统节El保护蜕化成怀旧的冲动;传统节日中的身体性被遮蔽,以致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走向暧昧的境界。唯有正视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信仰和身体维度,宽容理解民众的信仰,彻底激活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身体感,中国的传统节日保护才是真保护。基于民间信仰的视域我们重新审视了温州的拦街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守成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民间”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书写民间的风俗礼仪和美好人性,对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认同“不规范”的民间文化,质疑和反思现代主流启蒙话语;表现民间神秘文化和原始信仰,挑战理性思维和科学万能。文化守成小说的这种民间价值倾向,是作家极力以审美现代性来为工具理性现代性进行纠偏的努力,也是对建构朴素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 ,原指汉代的音乐官府 ,它的作用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本文所论及的是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 ,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 ,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满族"三仙女"始祖感生神话与中原"简狄生商"神话的关系问题素有争论,很多学者皆以满族神话乃是篡改中原神话而成。然从满族萨满文化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以及考古成果等多角度分析,满族始祖神话完全具有独立产生、发展的自然生态和思维状况等方面的条件,是一则颇具民族特色的始祖神话。  相似文献   

15.
"盗跖"在清代被民间社会塑造为神灵,私祀于泰山,一度与官方河神金龙四大王产生关联。民国时期,由于泰山民间的"常门"信仰与扶乩降神的特殊因缘,作为"盗跖"化身的灵蛇"柳大王"代替了金龙四大王谢绪,成为当地两座新修"大王庙"的唯一河神。这种基于"盗跖"信仰习俗的民间意识隐含着与鬼神交通的宗教情怀,但其并不认同也无意对抗国家权力与主流文化符号。尽管其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精英与国家政府的认可,但却具有地方日常生活的自洽性,并非完全的"盗跖"活动。泰山河神角色从官到民的地方性转换表明,普通民众在处于社会弱势而又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通常会借用扶乩降神的传统与仪式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部分风险与困境,并积极寻求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地方共享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太阳母题神话。多日神话乃其中之经典篇章。完整的多日神话包括生日、多日和征日三部分。古代典籍中均仅存片断,各民族传说中保存得相对完整。对于多日神话原型和寓意的阐释,“酷热干旱说”、“十干历法说”、“诸日部族称王说”等都不够圆满。其实,这个神话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原始记忆,是对远古时代“幻日”这种自然天象的一种幻想性解释。最新的“多日并出”现象为之提供有力的证据。这个神话的深刻寓意则与原始宗教有关,它折射出我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中的日神信仰。  相似文献   

17.
七绝,本为来自民间的七言诗,经永明体而为近体诗之一种诗体;竹枝词,本为巴渝民歌,自刘禹锡以降.历代文人多有仿作,所仿作者为文人竹枝词;而客家山歌,则是自明清客家民系形成以来,至今犹传承于客地的鲜活民歌。从这三种诗歌中,可发现雅俗文学之间的交融、碰撞而嬗变的文学雅俗互动的有趣轨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民俗文化,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各种民俗节日中,都展现出巨大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民俗体育文化也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必须解决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两兄弟型”故事作为中国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民间故事,其基本形态有兄弟友善型、兄害弟型和弟害兄型三种;其中兄害弟型是最主要的类型。兄害弟型故事在各地、各民族的流传中又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亚型。这些亚型故事尽管情节各异,但所表现的主题却都是一致的:同情弱者、赞扬勤劳善良、鞭策懒惰心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优秀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旅游也正兴旺,而民俗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民俗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有效的旅游形式。它既可达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目的,又能使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及旅游业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