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至于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2.
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至于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 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讲究酒文化,有“无酒不成席”之说。重逢聚会,喝酒;接风饯行,喝酒:生意谈判,喝酒,节庆欢聚,喝酒……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喝酒只知其一不解其二,因而在认知上有些偏差。正确认识酒,了解酒精进入人体后的“套路”,可以帮助我们健康饮酒、正确解酒,享受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4.
酒这东西,大概对各种生物都有诱惑力。动物中喝酒的"瘾君子"就大有"人"在。苏格兰一家酒店老板饲养的一只猫,平时以酒做为主要饮料。这只猫喝完酒后,既不耍酒疯,也不去睡觉。而是精神抖擞地捉老鼠。据酒店老板说,它已捉鼠2.1万多只,可能创下了世界纪录。蚂蚁中有一种褐蚂蚁,嗜酒  相似文献   

5.
最近,英国天文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一项最惊人的消息,在宇宙空间深处1万光年的地方有一巨型"酒库",据称"酒库"存量为100万亿亿吨。这些酒精如用来制造啤酒,足以让全世界人享用10亿年。这么多的"酒",据说是以酒精云的形式分布在天鹰星座中。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些隐蔽在太空深处的"酒库"呢?原来,科学家是借助天文望远镜中的摄谱仪来发现这个巨大"酒库"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都有其独有的身分标志——光谱,因此,只要通过光谱就能准确而快速地判断出它属于何种物质。所以现代光谱测试技术被科学家喻为化学元素的"指纹"。不管是何种物质,只要将它的光谱与标准光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手中常摇一把鹅毛扇,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鹅毛扇,而是一把鹰翎宝扇. 传说诸葛亮家里是做卖酒生意的.有个白胡子老人经常来他家里喝酒,一日三餐,餐餐不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总要谈一段兵书战策.那时诸葛亮14岁,听了白胡子老人的讲解,就像着了迷,半天也醒不过神来.老人还有个习惯,临走时总要打一壶酒拎回家去. 时间长了,诸葛亮就觉得白胡子老人来历不凡,对老人很是尊敬.有一天,白胡子老人又来到店里喝酒,诸葛亮就拿着酒走到他面前说:“老爷爷,您天天给我们讲故事,小辈敬您几杯!”白胡子老人哈哈大笑也不推辞:“好!”就开怀畅饮起来.  相似文献   

7.
不会饮酒的人,如果经常饮点酒,经过一段时间,的确能够多饮一些,但能够增加的数量十分有限,而有一部分人却好象是天生会饮酒似的,喝较多酒也不会醉,即使是醉了,也只是脸色发青。还有一部分人却是酒量极小,即使嘴唇沾一些酒,也会满脸通红,甚至出现心跳加快、气喘,头晕等现象。人们的酒量为何会相差如些悬殊?  相似文献   

8.
酒话人生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民所受的文化传统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千差万别迥然各异的酒话。如果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法国人饮酒,则当数"一丝不苟"了。世界名酒"白兰地"的酿造,据说酒桶非要以百年橡木制作,制桶的橡木还必须在阳光下晾晒4年以上方可制作,新做成的酒桶还必须装上白兰地酒在地上滚动一星期,使其充分吸收酒之后才能启用。兑好的白兰地,至少得在酒桶里盛放25年才能封瓶,上好的白兰地,据说存放的时间都要在50年以上。工序繁琐,做工考究,工期漫长,以至法国每年因此而挥发掉葡萄酒数百万瓶。如此地精益求精,难怪白兰地酒能名冠全球,赢得世人的青睐。品这样的酒,浸润肺腑的已不仅仅是舒怡爽口的一种液体,更是法国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兢业精神,法国人也因此而显得幽雅文明。俄罗斯人则与法国人迥然不  相似文献   

9.
"一大群热闹的茨冈, 沿着柏萨腊比游荡, 他们今天过夜,就在那 河上搭起破烂的篷帐. 自由自在的,还有天做他们的篷, 好快乐的过夜,他们的和平的梦. ……" 这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著名长诗<茨冈>的诗句. 俄罗斯人说的茨冈人,就是吉卜赛人.多少世纪以来,吉卜赛人一直是作家、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家经常描写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广角镜     
喝出来的聪明 众所周知,酗酒会让人头脑发昏,思维受阻。但是据日本科学家的最新发现,适量饮酒的人比一点都不喝酒的人智商更高。 日本国家长寿研究所的科学家对2000个年龄在40岁到 79岁的人进行了IQ值的测试。结果发现,每天喝上少于540毫升葡萄酒的男性比根本不喝酒的男性平均IQ值要高3.3%,而女性这样的比例则要高2.5%。而且酒的种类不影响实验结果,就是说,不论你喝的是日本米酒、葡萄酒、啤酒还是威士忌,适量喝一点,似乎都会让你更聪明。 也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酒直接影响了人的智商,而有可能是日本人佐酒的鱼和奶酪使人变得更聪明。多数科学家认为,如果真的是酒直接提高了人的IQ值,那么酒中的多酚类化学物质一定是关键因素。 喔!我错了 我们有时候会在做着某件事的中途停下来,意识到刚才自己做错了。我们的大脑是怎么知道做错了的呢?这个“做错了”的信息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了令人好奇却又一直迷惑不解的事: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接受、分析并处理外界信息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命令我们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的?而且,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手段去干预大脑的“想法”呢?这些似乎总是在小说中出...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说,中年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如今中年人却被贴上了"油腻"的标签。与此同时,中年人的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下坡路。其实,早在500年前,我国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就提出过"修理中年,以求振兴"的养生法。因此,在人生"分水岭"健康调养中年显得尤为重要。中年人其实很脆弱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让很多人陷入身心俱疲的"中年危机"。经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也不进行锻炼,导致现在亚健康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病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2.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人在喝酒时,其中的酒精成分在口腔中可被吸收6%~7%;在胃中被吸收20%左右;剩下的70%多进入小肠,通过静脉进入肝脏。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喝入酒量的不断增加,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自然随之上升,其间约有5%的酒精伴随着出汗、呼吸和小便被排出体外,其余的全部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大群热闹的茨冈,沿着柏萨腊比游荡,他们今天过夜,就在那河上搭起破烂的篷帐。自由自在的,还有天做他们的篷,好快乐的过夜,他们的和平的梦。……"这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著名长诗《茨冈》的诗句。俄罗斯人说的茨冈人,就是吉卜赛人。多少世纪以来,吉卜赛人一直是作家、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家经常描写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如同车轮一样,履带工艺是一项很重要的、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如果车轮创始者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们遗忘了的话,那末履带的发明者是闻名的,履带的出现,制遣出了拖拉机、坦克,这个人就是俄罗斯农民费多尔·阿布腊莫维奇·布利洛夫。  相似文献   

15.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人在喝酒时,其中的酒精成分在口腔中可被吸收6%~7%;在胃中被吸收20%左右;剩下的70%多进入小肠,通过静脉进入肝脏.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喝入酒量的不断增加,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自然随之上升,其间约有5%的酒精伴随着出汗、呼吸和小便被排出体外,其余的全部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6.
流言 1 冬季气温低时,喝点儿白酒可以御寒.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抵御寒冷,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喝酒真的可以御寒吗? 真相解读: 当然不是. 实际上,人在摄入酒精后,受酒精刺激,血管会扩张,身体的热量会大量释放,因此人体会有发热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会很快消失,当热量释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反而会感觉到...  相似文献   

17.
2006年香港举行的“中国古代消闲娱乐展上”,展出了一件14个面的小东西——“陶茕”。这是战国时期的骰。子还有用于行酒令的茕由,铜木、石、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酒来”或“自饮”的字。样另外还展出了唐代的骨骰子,样式跟我们现在常用的六面骰子一样。可见饮酒游戏的历史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有一个说法是:自从有了酒,就有了喝酒的游戏。  相似文献   

18.
鬼迷心窍     
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唉,我已经戒了很多次酒,但还是没戒掉。医生已经警告了我多次,说我那个可怜的肝脏再也受不了酒精的折磨了。其实,我也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我就是抵抗不住美酒的诱惑。” 我们可能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特别是作家、诗人等文字工作者)经常在吞云吐雾中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要让他们戒烟的话,他们通常就会说:“要是离开了烟,我就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乐趣,那不就等于是要了我的命吗?” 我们可能还经常看见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原本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后来却因为吸食海洛因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还因为购买昂贵的毒品而造成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因吸毒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这些对烟、酒、毒品等上瘾的人到底是怎么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明白当瘾君子会其害无穷,但是他们要么就压根不想戒瘾,要么就戒不掉。这些人都已经“鬼迷心窍”。 医强意志能抽回吗? 我读大学时的遗传学老师原来是个嗜烟的痛君子,那时他平均每天都要吸30多支烟,他对我们说,吸烟是他年轻时养成的嗜好。开始吸烟比较少,后来发觉吸烟后精神特别好,思想也特别活跃,就越吸越多,这样就不知不觉吸了20多年。这个嗜好给我的这位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更为严...  相似文献   

19.
很久以前人们就觉察到,饮酒似能防病。古埃及的将士远征中怕得地方病,常饮搀酒的水。至于酒的抗菌性能,已被某些医生所证实。加拿大卫生部有批人,经常对  相似文献   

20.
<正>1933年,美国纽约市一间无证酒吧的老板及其3名狐朋狗友开始实施一个毫无新意的骗钱计划:杀死该酒吧最有名的醉鬼迈克·马罗伊,把他伪装成意外身亡,由此获取他的人寿保险金2000美元。首先,他们给马罗伊灌了大量白酒。发现这没用,他们又给他灌了大量酒精度很高的酒,但这也没用。然后,他们把夹着腐臭沙丁鱼、玻璃渣和金属碎屑的三明治喂给马罗伊吃,据说后者很喜欢这样的"美味"。接着,他们把马罗伊扔到雪地上,并向他泼冷水。可这吓不倒马罗伊。他们又用一辆汽车撞他,但只撞断了他的一只手臂。最后,他们通过口腔、喉管向他体内插入一根管子,灌注了大量一氧化碳。马罗伊终于"意外"身亡,这帮恶棍暂时如愿以偿,但最终落入法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