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流域尺度LUCC研究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渭河干流陕西段1990年至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15a为步长,运用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对渭河干流陕西段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0—2015年的25年间,渭河干流陕西段土地利用格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尤其是"耕、林、草"三种类型的互相转化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15年三者面积总和为341.23万hm~2,占比高达90%以上,其中耕地面积最大,说明农业经济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Markov模型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15a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及转移原因,并通过与其它典型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借用常规的土地科学时空演化模型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典型区域六盘山区和厦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减少而城镇工矿用地增加,这种变化以长沙最大,株洲次之,湘潭最小;区域内三市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速率大小依次为长沙、株洲和湘潭.结合对长株潭地区与典型区域六盘山区和厦门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的比较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阶段有关,同时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白银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琳 《甘肃科技》2016,(21):13-18
文章以白银市为例,选用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区位指数这三个指数,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并选用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这三个指数,对2010-2014年白银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按照时间变化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土地利用与人口、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相关性及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促进白银市各部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多时相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分别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种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和坡度联合影响下的分布指数特征,确定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坡度优势分布组合以及优势分布区域.此外,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因子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差异量,提取了各级地形因子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分析发现一些类型的分布特征导致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黄河源头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年的遥感数据,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土地利用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果洛藏族自治州主要是以莎草、禾草、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土地利用,各种草地土地利用连接度较高.本文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规划,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RS和GIS技术对LANDSAT 5 TM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译判读,获取反映黑龙江黑土区之一的肇东地区的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数据,分别是2004年和2010年两个时间段。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运用等,对肇东地区的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求得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在2004年到2010年,土地各种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突出,林地和耕地所占的面积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草地的占地面积却呈现增加的态势;2004-2010年期间土地的利用动态度数值为0.15,说明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不是很大,肇东区域在这6年时间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被覆盖的变化一直处于均衡状态;2004-2010这几年期间,肇东地区的土地利用呈发展期。  相似文献   

7.
基于RS-GIS古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3S技术,以1977年来七期的古浪河流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得到七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古浪河流域土地利用各类型所占百分比及其变化;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反映其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计算变化最大的类型: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面积和贡献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方向;最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林地面积下降13.92%,耕地面积上升14.38%,草地面积是先减后增,总体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林地、草地、耕地三者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区,并且古浪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天祝藏族自治县更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View3.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泉州市1985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5年~2000年期间,泉州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泉州市15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速度为0.22%。(3)泉州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耕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主要集在内陆山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内陆山区。其中类型转化变化量最大为耕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其次为林地与草地类型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借助RS和GIS软件对研究区域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和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转化过程.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近十几年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景观特征表现为:1987~1996年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变化最大,林地和农业用地的破碎化趋势比较明显;1996~1999年林地的面积变化最大,未利用土地的空间分布呈分散化趋势.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由衰退期或调整期转变为发展期,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由快速变化型转变为慢速变化型。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985~2019年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相交叠加分析,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特征,利用土地资源规制技术手段测度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地生态安全敏感性指数,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安全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关系,探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保护区土地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