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文学家们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着经历过红巨星阶段的恒星而旋转的行星。红巨星阶段是指类似太阳的恒星开始将核燃料燃尽时所经历的大规模膨胀阶段。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尽管这颗所谓的系外行星一度跟其恒星的距离大约相当于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但它很可能  相似文献   

2.
最近,天文学家观察到了飞马座v391b星在其衰老母恒星膨胀成红巨星过程中幸存的情形,并以此推测地球最终也能在太阳变成红巨星的过程中存活下来。飞马座v391b星是天文学家新近发现的一颗行星,其体积比地球大得多,与母恒星的距离跟  相似文献   

3.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再经过四十多亿年,太阳将变成一颗体积巨大的红巨星,就连地球也将被吞没在这颗红巨星内,那时的人类将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2012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小组宣布,根据该小组的最新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28亿年后,太阳将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届时地球上所有的复杂生命都将消亡,只有微生物将继续统治地理10亿年。  相似文献   

5.
水星:轨道紊乱引发撞击 天文学家的研究表明,也许在数亿年后,水星可能会与地球发生碰撞,从而摧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并破坏太阳系的正常秩序.这样一来,地球也许将在太阳进入死亡阶段之前,就变成一颗红巨星,对周边的行星进行炙热的烘烤.  相似文献   

6.
正《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不远未来的故事:太阳急剧老化,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到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地球也将因此被吞噬。在此危急关头,为了地球人的存亡,地球上的联合共和国作出了一项紧急决定,在地球上建造上万座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每个产生上百万亿吨的推力,把地球当成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驶离现有轨道,驶向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比邻星,从而开启了一段长达  相似文献   

7.
宇宙天体发生撞击的频率,其实相当高。而我们的地球,也一直暴露在宇宙天体的"射程"之内。水星:轨道紊乱引发撞击天文学家的研究表明,也许在数亿年后,水星可能会与地球发生碰撞,从而摧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并破坏太阳系的正常秩序。这样一来,地球也许将在太阳进入死亡阶段之前,就变成一颗红巨星,对周边的行星进行炙热的烘烤。  相似文献   

8.
美国宇航局观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吞噬一颗红巨星的情景。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潜伏在一个距地球27亿光年的星系中央。由于距离黑洞过近,不幸的红巨星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撕裂,最后走向死亡。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测到红巨星正在被黑洞吞噬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余楚 《科学》2007,59(6):57-57
据英国Nature。2007,449:189报道.近来天文学家发现的一颗行星“飞马V391b”.有97%可能性是观测到的第一颗绕红巨星运转的行星,这给了天文学家一个难得的测试红巨星周围行星系统演化的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10.
最终悸动     
<正>到了生命末期,类太阳恒星为什么会变形成气壳?在距今数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进入生命末期,其中心开始聚合氦核,太阳将显著膨胀,变成红巨星。在吞没水星和金星等行星之后,太阳的个头将变得很大,因而不再能束缚自己最外层的气体和尘埃。在光彩的结局中,太阳不得不喷射出的这些物质将在太空中形成亮丽的光罩(气壳)。这一气壳将像霓虹灯一样闪烁数千年,然后暗淡下来。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窗     
太阳曾经也有“伴侣”日前,美国多所大学的科学家宣称,太阳可能也曾是某个双恒星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太阳可能拥有过一颗伴星。之后,不知是何原因,这颗伴星逐渐远去,只留下太阳“独守空房”。有关成果的论文发表在5月份出版的《发现》杂志上。科学家们是利用不久前发现的“赛德纳”小行星所拥有的独特运行轨道推算出这一结果的。据介绍“,赛德纳”的椭圆形轨道似乎被某种外力拉长,公转周期长达1.2万年。科学家认为“,赛德纳”和柯伊伯带中那些运行轨道怪异的小行星可能受到了某颗未知恒星的吸引。科学家们认为,这颗未知恒星并非仅仅是从…  相似文献   

12.
何宁 《科学之友》2000,(12):14-15
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可能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一颗巨大的彗星。这一发现还意味着,在冥王星之外遥远的地方,可能有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绕太阳运行。在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999年2月11日上午11时29分,按照最新的轨道数据,冥王星重新成为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因为,在其248年轨道周期刚刚过去的20年里,它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阳。冥王星轨道在太阳系平面之外倾斜17度——是水星轨道倾斜度的2.5倍,后者是九大行星  相似文献   

13.
王家骥 《自然杂志》2017,39(5):358-364
距太阳仅39光年外有7颗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它们正围绕一颗质量只有太阳质量8%的恒星运转。这些行星的轨道和木星的4颗伽利略卫星的轨道差不多大,围绕恒星转动的周期只有一天半到十二多天。它们都很可能是石质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和大气,其表面至少有部分区域具有宜居条件。更多这样的行星正在被发现,它们和上述行星在韦布太空望远镜发射并投入科学观测运行后,将成为其优先观测目标。那时,就可以对这些行星是否存在大气以及如果的确存在大气的话对其大气成分得出结论,极有可能因此发现在某一颗或者几颗太阳系外的行星上确实有生物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去年11月,美国海尔天文台的查理斯·科瓦尔在搜索彗星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他的轨道在土星(离太阳9.5天文单位)和海王星(165天文单位)轨道之间,大约离太阳24亿公里。这是迄今已知小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大家知道,在火星(1.5天文单位)和木星(5.2天文单位)轨道当中存在着小行星带。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木星内侧,环绕着太阳公转着。个别的可能达到木星外侧。但也有少数小行星,它的轨道比地球更接近太阳。象1976年发现的小行星,它公转周期比地球还短。  相似文献   

15.
张天蓉 《自然杂志》2016,38(6):456-460
太阳最后会变成一个黑洞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太阳的质量比较小,不会演化为黑洞。太阳将在几十亿年后,经过“体积巨大、光芒四射”的红巨星阶段,最后形成一个致密的白矮星。白矮星密度极高,一个质量和太阳差不多的白矮星,大小却只有地球那么大,即太阳直径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宇宙始末     
《大自然探索》2005,(4):32-33
大爆炸阶段 在大爆炸发生10^-32秒后,宇宙诞生了。可以说,正是这次大爆炸产生了空间和时间,也造就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次十分突然的大爆炸,至今是一个谜。天文学家相信,这场大爆炸与一种被称为“膨胀”的过程有关.在此过程中,存在于太空真空中的一种特殊的能量突然间发生了运动。直到这种能量转变成我们更熟悉的物质和能量形式之后.这一膨胀过程才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7.
美国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发出的信号表明,在太阳系中有第10颗行星。这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其运行轨道一定是非常扁长的椭园状,并与其它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有一夹角。 1972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拍摄木星特写照片的第一个探测器。次年发射的先驱者11号,它掠过木星,并且首次飞近土星进行了探测。它们都不再访问其它的行星。然而NASA继续与它们保持联系,因为这两个探测器仍在继续测量太空中的气体和磁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太阳观测卫星(SMM)1987年10月观测到两颗掠过太阳运动的彗星。作为掠过太阳轨道上运动的彗星,有称为十字星(Krcuz)的一群。1965年出现的池谷、关彗星令人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们近期通过对宇宙中一些最明亮天体的研究,绘制出了一幅迄今最详尽的宇宙3D图景。这项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宇宙是如何膨胀的,并可能提供暗能量的研究线索,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膨胀的推手。这一项成果来自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组(SDSS),该项目  相似文献   

20.
<正>天文学家们发现了6颗气态行星,它们都像图中这一颗,运行方向与其恒星的旋转方向相反多亏我们的幸运之星———太阳,我们才能生活在银河系一个相对平静的角落里。天文学家们发现了6颗巨大的行星,不规则的轨道表明它们在其恒星系统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