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4,(12):73-73
<正>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这段话的原意是: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原因何在?阳卦以一阳即奇为主,阴卦以一阴即耦为主。阳卦多阴:阳卦多阴爻。如震、坎、艮为阳卦,皆由一阳二阴组成。阴卦多阳:阴卦多阳爻。如巽、离、兑为阴卦,皆一阴二阳组成,阳爻多于阴爻。本来阳卦适宜阳爻居多,阴卦适宜阴爻居多,为何情况恰好相反,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呢?这是以奇偶来论的。阳卦奇:阳卦一阳二阴,以一阳为主,故日一阳为奇。阴卦耦: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对《否》卦的阐发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都蕴含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关切。其一是指出否的局面的形成,在于乾逼迫坤太甚,导致坤乘虚而入窃居上位;以此告诫君子应恰当地任用小人,使其各得所安,不宜一概排斥而最终招致祸患。其二在于指出小人干犯君子,必先谄媚而亲近之,因此告诫君子应警惕小人之柔媚亲己,以遏制其侵上之势。其三在于提出君子居否之世,应俭德避难,吝仁屈义以保全大道,以待否极泰来之时。  相似文献   

3.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遣鲜矣。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07,(8):67-67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中,认识论占据了很大比重。从本章第一句,即开始讨论道德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什么是“道”,孔子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为天,为刚,为阳;坤为地,为柔,为阴,两者的有机组成就是“道”——姑且借用这个字,正如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似文献   

5.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这一句继续在阐述圣人设卦观象的作用与结果。通晓了易道再借助于蓍草,通过起卦占卜的方式,圣人可以开物成务,引导人民,即所谓"前民"。对于前民,康有为在《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中指出:"所奖励者惟智与仁而已。智以开物成务,利用前民,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梁启超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凡我等今日所衣所食所用所乘所闻所见,一切利用前民之事物,安有不自学术来者耶?"  相似文献   

6.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君子"被孔子赋予道德方面的含义,并成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表征。结合《中庸》所论"慎独"、贵"诚"、"时中"等思想,正可一窥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作为先秦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君子之道对中华民族的人格价值取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忠,既是一个伦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本文从管仲不死纠难谈起,旨在发掘为臣之道对"忠"的正确诠释,力批臣子对君主无条件地愚忠.其中,管仲释"忠"为臣应忠于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姓也孟子释"忠"为臣应忠于民众非一君也,并且,臣可弑暴君;黄宗羲释"忠"为君与臣皆为民众之仆,二者皆应忠于民众.他们一步步将"忠"从君主专制和封建专制的藩篱中游离出来,最大程度地揭示出了民本思想的内涵,值得今人思索.  相似文献   

10.
孔子前,“君子”含义不固定,不确指,与德行好关联不紧,不具道德评判色彩。“君子”既指天子诸侯,也可指丈夫男性情人,德行可好可坏。孔子第一次全面地以具体的道德规范──仁、义等十余种内在品质与恭、庄等八种外在仪表两层面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君子”由偏指地位尊贵转向德行高尚。基于此,孔子评判历史、当代人物,教育、培养学生做“君子”,最终行君子之政于国。分析先秦诸子言说,“君子”是孔子为儒家树起的一面旗帜,承载了重构社会新秩序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正>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蓍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乾卦六阳爻共  相似文献   

12.
在以“仁”为核心的先秦儒家思想中 ,文教德化意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而其中的“德化”作用 ,又是他们尤其重视的。孔子认为“修文德”是统治者惟一的施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 ,而其“王道”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孟颇有点离谱、叛逆 ,但他也是始终坚持着“君者 ,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 ,原浊则流浊” ,“君者 ,仪也 ;民者 ,景也 ;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也 ,民者 ,水也 ,盘圆而水圆”的德化思想。他们都试图通过“德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儒家所设定的社会体系中,除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即“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撷取关于“君子”的片段,梳理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6.
法家主张"定分明法"而重君,黄老道家主张"道生法"而重民,秦汉间政治流变的过程说明了立法当以民为本。但是法家法治的工具理性在国家治理模式中有优越性,汉初道、法合流,是中国古代社会"王霸杂之"治理模式实践性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79-79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著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  相似文献   

18.
正子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刚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平易其心、心平气和,然后才可以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才能全面。做人做事全始全终,且能与人和睦相处,无所偏失。身处危难,思虑不周全,而做出冒险  相似文献   

19.
《周易》研讨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从《系辞传》出发,最核心内容即《易》道规律,其由乾阳与坤阴构成。二者有各自的现实来源,天地是乾坤的象征物,乾坤是天地之用,以乾坤变化象征天地自然变化,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二者有各自的性质特征,古人从直观形象思维出发,天体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常动不已,地体安而不动,有常静之象,类推到自然万物,禀赋乾阳之性为动,禀赋坤阴之性为静,类推到人类社会,有大人小人,属性不同,分工不同,行为标准也不同;二者构成《易》道,缺一不可,独阳不能自生,独阴不能自成,是必阴阳相须,然后可以生成万物。  相似文献   

20.
作为始源和终极存在的道在言辞所无能为力的那一个界面上存在着 ,它排除了所有特殊的属性而成为万物之中的“常”。对本原之真的认识和领悟不可能通过具体的陈述性言辞而获得 ,语言在本原之道面前的局限使老子必须找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道的命名、言说和象征三个层次的分析 ,探究老子之道由不可说到获得当下体验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