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骗子黑客     
近日,在杭州出现骗子黑客。一天下午,黄先生和女朋友锁好房门出去逛衡,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对黄的女朋友说:不要急.我正赶去银行,钱马上就到你户头上。黄先生和女朋友拿着手机听得一愣一愣.啥时光向朋友借过钱啊?电话里的朋友说:“不是你在QQ上问我借300 元钱,而且要尽快打到你账户里吗?”  相似文献   

2.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件事,今天写出来,供大家思索。那天,我想,如果把上小学看成是人们为自己所写的一本书,同样,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如果也是人们自己的相应的几本书,那么,这几本书的“第一章”应该写的是什么?这几个“第一章”会是一样的吗?或者说,这几个“第一章”会有共同的东西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攻博的“第一章”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图书馆工作流程的书籍,作者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图书馆一系列复杂的工作程序,对任何想知道图书馆工作程序的人都是大有帮助的。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到图书馆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其工作流程是怎样的。书中介绍的这些模式可以作为图书馆新雇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的一个很有用的参考指南。很多的图书馆的培训手册只是片面的强调“如何”去工作,而没有介绍“为什么”,那么在这本书里,作者向你详细介绍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漫画与幽默     
调成振动小王上班老是放响屁,同事忍不住了, 说:“你行行好,能不能不出声?”过不多久,小王坐在办公椅上上上下下抖个不停,同事问他在干什么?小王气咻咻地说:“为了不影响  相似文献   

5.
编读信箱     
河南省平顶山市读者樊新岩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可视电话”的基本情况? 答:前不久在北京举办了“99个人通讯展上,有几家生产的可视电话参展。据观察,可视电话从外观上来看只比普通电话多了一个4英寸大小的彩色液晶显示屏,显示屏顶部装有微型摄像镜头。外接电源,连上普通的电话线,人们就可以在电话里“面对面地”交谈了,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提供“导借”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同时指出要针对不同读者的特殊需求来提供“导借”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老师在向一个学生提问题,他问:“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位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或别的无声的枪吗?”“不是。”“枪声有多大?”“80分贝至100分贝。”“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是。”“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不犯。”“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确定。”老师已经有些急了:“这位同学,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学生回答:“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没有。”“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没有。”“旁边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相似文献   

8.
新生     
军训刚刚结束了,今天又是星期天,收拾完宿舍的小四决定放松一下自己,就打算到校园里到处走走。正走着……“新生吧?”旁边一个人问。小四纳闷:“你咋知道?”“嗨,老生哪有一个人走这条鸳鸯道的,还边走边瞧。”“哦。”既然不能走了,就去图书馆看看吧。“新生吧?”一管理员说。“你怎么知道?”“嗨!老生谁一开学就来图书馆,还不是考试那几天才来!”出了图书馆都5点多了,小四就径直往餐厅走去。“新生吧?”餐厅门口刚吃完饭的一位同学问道。“你咋知道?”“老生哪有现在才来吃饭的,不到4:50就来了。”“哦。”小四又长了见识。进了餐厅,买饭的…  相似文献   

9.
已经是深夜了,城堡内一片寂静。四处都是黑沉沉的,每一个房间都传来均匀的呼吸声,大家都在甜蜜的睡梦中。突然,哈勃的房间内传出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在这样一个深夜,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呢?哈勃睡眼惺忪地接过电话:“喂……”电话那头传来几句模糊不清的话,哈勃听了以后,顿时惊坐了起来,睁大了眼睛睡意全无,“什么?你再说一遍!加西纳他怎么了?你别挂,喂,喂,喂……”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8月,一家名叫"青番茄"的网站悄然问世,在网络化已经普及的今天,一家网站的出现很难引起什么关注,然而这家网站一经出现就引起了无数网民的关注,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原因何在呢?原来,这是一家免费图书馆网站,只要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只需支付一定数量的押金,就可以免费借阅自己想看的图书,押金分几个档次,最低的为110元,每次可借2本书,限14天归还;最高的为510  相似文献   

11.
智商还是为0     
自学生寝室装电话以后,一段时间电话恶作剧盛行。一天,美女小C一个人在寝室里看书,突然电话铃响,小C提起电话,“喂”了几声,对方却始终没回音。下午五点时,类似的电话又打来了,这已经是当天的第五次了,小C再也忍耐不住:讨厌!****!第二天中午,大家正在寝室吃饭,电话又来了,小C抢  相似文献   

12.
李鹏总理1987年在接见全国图书馆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时说:“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在国外,有的国家或地区规定城镇居民每步行几十分钟就要能找到一家图书馆,或几英里半径内必须有一家图书馆.而在我们的城市里,豪华宾馆、大酒楼、舞厅、卡拉OK厅、娱乐城随处可见,而象样的图书馆有几家?最近,市府决定要把厦门建成“教育之城”,并有一套完整的远景规划,还列出十八个重点项目,这固然令人欣慰和鼓舞,但是,偏偏没有图书馆建设规划.鹭大图书馆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我们曾经建议把眼光放远点,把地基打深一些,留有余地以便几年后加高层次;在建筑结构设计上,要适应“藏借阅三结合”新型服务方式的要求,改变旧的藏书楼的传统结构,以适应今后发展.但是,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理由是资金不够,结构不许改变,何况建筑面积已达标.由此可见,如果说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首先是被各级某些领导人所忽视.本文打算结合实际.对我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系列的“密谋”表明,惠普正在通过妖魔化联想的方式来颠覆联想借IBM跳板进军国际化的战略。在硬性地给联想戴上“国家安全”“垃圾制造”等枷锁后,惠普内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在联想吸纳IBM的PC及笔记本业务后,惠普似乎患上了“恐慌症”。  相似文献   

14.
本书是美国“第十一届图书馆远程服务会议”的论文集。该会议于2004年5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Scottsdale召开。会议的议题是“图书馆员如何应对为远程用户提供服务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耕藉田”作为一种制度,最早出现在《周礼》和《月令》里面。但汉以前的史书里,能够看到的正式记载很少,就连并吞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是否有过“耕藉”活动,都不可得知。直到汉朝,这个制度大概才算正式定了下来,以后便各朝因袭下去。什么叫“耕藉田”?古人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应劭说:“古者天子耕藉田千亩,言为天下先。藉田,典藉之常也。”韦昭曰:“藉,借也;借民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相似文献   

16.
“主任,电话。”我接过电话,“一波,是你吗?你爱人出差了吧?可你家的门敞着呢……”邻居小李一口气说着。“糟了,是小偷。”我放下电话,冲下楼,骑上车子,穿行在机动车非机动车男女老少行人的夹缝中,尽管是险象环生,可仅15分钟,我又冲上了四楼。我拨开围观的人们,“忽”地推开大门,正要迈腿,“别进去,保护现场!”我像被钉在了地上,双臂也僵直了。不大的厅里,一片狼藉:桌上沙发上堆满了衣物,像是街上卖处理衣服的,大衣背心毛衣袜子你压着我我压着你,它们是从顶柜的箱子里一件件抛出来的。我又探腰伸脖看左边的书房“啊!”电视柜上空空如也,家里最值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介     
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米克·奥黑尔编著,王鸣阳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定价:14.80元。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最后的话”栏目实际上是每期杂志“最后的精彩”,栏目里那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和角度各异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现在,这些“最后的精彩”被汇集成一本书,便成为了满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发觉,作为审美的对象本身原来并不就是美,而是一种伪装过的东西;那末它的本相又是什么?而这个本相的真面又是什么? 这篇论文,乃受《乐记·乐本》的启示,为拙作《美的本相》一文作些补充。笔者曾于该文假设了一个具有三个环节的关于美的本相论体式:借体←本相←本相之本相。这个假设没有把可作为审美的对象直视为美,而是止把它视为审美主体的“借体”;同时主体则被视为这个借体的“本相”。换言之:审美对象就是审美主体的伪装,而主体则以寓意的作用成为对象的内容。因之,这个假设把美的体式视为一个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结构:对象作为“借体”显于表而为美的形式,主体(心)作为“本相”隐于里而为美的内容;主体的背  相似文献   

19.
救命的微风     
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十位老矿工当时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他们被困井下,生命危在旦夕。他们摸索着寻找洞口撤退,前边出现一个二十多米长的斜坡地段,矿工小王体质较弱,爬了几次也没爬上去,急得直跺脚,差点哭出声来。他后边的人也非常着急,因为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决定着人的生死。这时,有人急中生智,矿工们脱下衣服、解下裤子,用衣服袖子和裤腿一个一个地连接成一根救命的绳索,从上面抛给小王。小王抓住这根特殊的“绳子”,终于爬了上来。接下来半个多小时,他后面的矿工同样也用这根“生命绳索”爬过了“死亡斜坡”。在这个危急关头,他们明…  相似文献   

20.
电话情     
“我说你拨错号了?!”他怎么可能知道我拨错号了呢?“我能想出的惟一理由是……从来没有人给你打过电话。”“你说对了!”电话第四次断了。我咯咯笑着又把那人找回来。“你到底要做什么呢?”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