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大理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科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结论:做好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治疗开胸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35例开胸术后应用MV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予以呼吸支持,结合药物治疗后顺利撤机恢复自主呼吸.结论:开胸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在护理上应密切监测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预防感染及加强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3.
探讨循证护理(EBN)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护理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在ICU行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常规护理,循证护理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降低VAP、刺激性咳嗽和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患者对循证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7.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循证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好,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4.
徐小琴  王道芳  张盼  陈康康 《甘肃科技》2014,30(24):138-139
探讨循证护理(EBN)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常规护理,循证护理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刺激性咳嗽和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患者对循证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好,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急诊科及ICU常见急症,最常见的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症是呼吸衰竭,也是中毒致死的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就我科15例有机磷农药重症中毒的呼吸衰竭病人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抢救的过程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总结护理配合。对35例RICU机械通气病人进行58例次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同时加强护理配合。操作成功55例次,成功率为95.5%。气管镜应用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肺炎病原学的诊断、气道的建立和咯血的诊断和处理。护士熟练地配合能提高使用电子镜的成功率,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纤维支气管镜广泛应用于RICU机械通气病人,操作成功有赖于积极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解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ssoeiatedpneumonia,VAP)的实施效果。方法:以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重点从"呼吸机管道护理、气道护理、口咽部和声门下护理、气囊套管护理、阻止气管导管上生物膜(ETT-BF)形成脱落、肠内营养护理、卧位护理、病室环境和医务人员的手消毒"等几个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证据,实施循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相同时间段的VAP发生情况、脱机时间及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VAP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脱机时间、死亡率等均存在差异,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循证护理能明显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时间,使VAP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改善预后,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的17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2例出现呼吸衰竭,经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同时配合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应用,输注新鲜悬浮红细胞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男,52岁,因呼之不应2.5 h入院。起病前自服敌敌畏约200 mL,入院时查体:BP80/50  相似文献   

10.
王赟 《科技信息》2010,(30):I0365-I036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病情重且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在临床操作中常因护理不完善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因此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集合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护理进展对术后完整护理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人工气道的护理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确掌握气管插管的方法,积极做好医护配合,对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87例气管插管患者的抢救护理病历进行总结回顾,从插管开始的用物准备到插管时的医护配合,再到呼吸道的管理,依照机械通气护理规范进行归纳对照。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不断广泛应用,通过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肖转荣 《甘肃科技》2023,(1):104-106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的影响。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定西市人民医院ICU接收的8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2组内。其中将采取常规ICU护理的42例设为参照组,将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的42例设为研究组。比较2组谵妄发生情况、谵妄持续天数、通气时长、ICU停留天数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II)评分。研究组谵妄总发生率11.90%明显较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谵妄持续天数、通气时长、ICU停留天数均明显较参照组短(P均<0.05);2组干预后APACHE II评分均明显较干预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较同期参照组低(P<0.05)。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可明显降低谵妄发生率,显著缩短通气时长、ICU停留天数,并大大改善患者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本组50例,机械通气后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达Ramsay氏评分2~4分、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后起效快,用药后血压、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便于监护和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经验。方法采用无创性鼻(面)罩BiPAP呼吸机进行持续正压通气前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正确选择呼吸机通气模式和参数,正确使用面罩或鼻罩,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结果58例患者中56例病情明显改善,减少了有创通气的使用率;2例患者由于病情恶化,最终使用有创通气。结论早期应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严密的监护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发生慢性呼吸衰竭,在临床上仅以常规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通常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这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和合并症,而且由于患者呼吸肌疲劳对呼吸机产生依赖性,从而造成脱机困难。近年来,由于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痛苦少、  相似文献   

16.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选取甘肃省秦安县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所收治的36例慢阻肺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行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行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变化和并发症情况;通气治疗30min后研究组血氧分压上升、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通气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研究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氧中毒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时间的高浓度吸氧,导致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与结构发生病理变化。主要有肺型、脑型和眼型氧中毒。为预防氧中毒的发生,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注意吸氧时间和浓度的控制,氧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适当使用预防和对抗氧中毒的药物,将氧中毒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G5振动排痰仪与人工叩背排痰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的排痰护理效果.方法 将8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G5振动排痰仪机械叩击组(简称机械组)和人工叩击组(简称人工组).比较2组患者排痰护理7 d前后日排痰量、血气分析值和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天数.结果 排痰护理前两组日排痰量、O2、CO2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变化,评价该法的生理效应 方法 选择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呼衰患者13例,待符合拔管条件后,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SV+PEEP) 分别于基本符合拔管条件下的机械通气时,以及拔管后3h条件下测定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变化 结果有创通气向无创通气转换过程中,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性(p>0 05) 结论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撤机过程中,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顺利实现有创性机械通气向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月33例75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过,并评价其效果。结果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加强专科及心理护理,并且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33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结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