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在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长恨歌》主题取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的有三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文本结构、创作背景和导致其主题复杂性的三个原因的探讨,试图论证《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黄海蓉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12-15,19
《长恨歌》的主题为人类对美好情感失去的遗憾:爱情的情感和封建士大夫报国情感的失落。针对作品本身,从作品的结构、人物的刻画、诗题与诗的首尾句进行分析。针对作者本人,从其自身的爱情经历、对史实的处理、政治主张和抱负入手,得出主题见解。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的主题为人类对美好情感失去的遗憾:爱情的情感和封建士大夫报国情感的失落。针对作品本身,从作品的结构、人物的刻画、诗题与诗的首尾句进行分析。针对作者本人,从其自身的爱情经历、对史实的处理、政治主张和抱负入手,得出主题见解。  相似文献   

6.
以“感伤”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伤美的不能长终,感伤梦的不能永恒;长恨美好存在的毁灭,长恨破坏美的外在力量,从而抒发作者红颜薄命与历史无情的深沉慨叹。而这样一个主题的确立,更适合于这篇长叙事诗伸缩自如,异彩纷呈,变化灵活的歌行体艺术结构。其感伤的内容和对象的情感化、写意化处理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潜势,召唤后世文人对它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这便是“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从而指出,推崇“讽谕说”者,是在怒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出发,分析蕴藏在<长恨歌>语言背后的转喻认知机制,进一步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旅游文化产品中的新秀,华清池出品了我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其作品在舞剧表现上运用高端科学技术,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传统与时尚进行有机交融,从而打造出一段"鲜活的历史",其文化创新和营销理念所取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实景巨幕的创意模式现已成为我国地方文化产业化创新的典范案例。本文拟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为我国更多地区如何合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或者说"气质"入手来描述上海的历史,是王安忆最近两个长篇<长恨歌>与<富萍>的写作主旨所在,也是其在上海谱系的作品中的特色所在.从作品的内在逻辑来看,<富萍>的产生可以看作是王安忆对<长恨歌>第二部文字的充实.  相似文献   

13.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4.
王蓓 《科技信息》2007,(26):36-37
《长恨歌》深入民间世界的一方天地,书写了上海主流历史之外的民间历史。本文从小说的民间立场转型出发,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主人公王琦瑶代表性的民间身份来展示上海民间精神的,并进一步探讨其上海民间书写的价值和局限。  相似文献   

15.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6.
自康定元年到至和元年,宋仁宗与张贵妃有长达14年的宫廷爱情。为表达对张贵妃的特殊感情,宋仁宗在张贵妃及其家族成员的封赏、任用、立张贵妃为皇后等方面有许多僭越制度之举,尽管这些举措引起部分朝臣的强烈反对,宋仁宗也基本没有让步。张贵妃的早逝给宋仁宗留下终身遗憾,以致宋仁宗在张贵妃的葬礼规格上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在许多方面僭越制度。张贵妃去世后,宋仁宗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出于礼制,连亲自祭奠张贵妃也被大臣们阻挠,以致郁郁寡欢,寂寞离世。  相似文献   

17.
简单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不仅使文学批评脱离艺术真实,而且使批评者对社会常识的自然体悟,对史实细节的辨别,也失去了起码的体悟。前人对白居易《卖炭翁》诗意的阐释,即是这种简单化误释的典型例子。唐代的“宫市”有一个演变、蜕化的过程,“白衫儿”并非后宫的“使者”,“苦宫市”的诗旨在于暴露腐败现象宦官专权的广泛特征,其矛头并非“直指皇帝”。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闺怨诗数量不多却韵味悠长,具有多重价值。其诗或述闺中女子所思所怀的复杂心态,或刺时悯民,或抒己不遇,呈现出丰赡的主题内蕴。缘时缘事而发的写作特点及诗人为政治家、文学家的独特视角使其闺怨诗蕴涵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多重文化意蕴。白居易的闺怨诗以其思深意远、众韵兼备的特点而横绝中唐、俯瞰诸家。  相似文献   

19.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议释教》斥佛,是白居易儒家门户之见的表现。明经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的读书目的、进士试和吏部试及第的经历以及中唐复兴儒学运动是白居易斥佛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斥佛也与白居易对佛教不甚了解、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对佛教的认识片面关系密切;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也关系到白居易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