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波  金钊  张文凭 《科技信息》2012,(23):184+240-184,24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坛中一位杰出的黑人作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至今发表过九部作品。我国学者对莫里森的研究从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对她的研究迅猛发展,研究她生平、创作、思想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发表出版。本文主要对近十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对莫里森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作品进行归类总结,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五部小说,展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三百余年的历史,揭示出蓄奴制度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从人物价值观的扭曲而造成的自我扭曲这一深层次上揭露种族歧视的罪恶,并使读者从黑人妇女的经历与视角对这一现实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彭博 《科技信息》2013,(7):182-182,196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她创作的重点题材。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爱》是她2003年新发表的一部作品,体现了她对黑人社会的新思考。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黑人社会内部,通过对其内部矛盾的揭露,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使黑人在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4):73-74,110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把人物置于悲情的困境下叙说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反映了美国黑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她笔下形形色色的自杀把黑人内心冲突推向了悲剧极限。本文试从悲剧视角评判莫里森笔下黑人的自杀行为是黑人用身体渗透到种族和阶级斗争中,是黑人由死向生的革命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5-66
莫里森的作品总是关于爱以及爱的缺失和扭曲。作家总是把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爱的扭曲与性压抑的描写相联系。而食物在她的小说中成了这两者间暗喻的纽带。莫里森根据吃和性这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选用黑人对某些特定食物的偏好和对性的释放来反映黑人爱的饥渴,而她小说中食物和性的交织也成了她作品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7.
范良芹 《科技信息》2008,(2):136-137
从1987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到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莫里森研究已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骄人亮点。本文试图从初始期、成熟期和深化期三个时期概述美国莫里森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深化,同时为我国莫里森研究提供参照与比较。  相似文献   

8.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爱的三部曲小说中,反复使用的模糊叙事手法。认为模糊叙事既是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她对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实践。介绍了莫里森通过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和多种声音叙事等方法达到叙述的模糊效果,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参与阅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小说中,黑人社区是具有村落性质的集体,是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社区群体既支持又限制其成员个性的发展。在黑人群体的凝聚力和排斥力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黑人个体人物与社区群体相脱离。通过浅析这些个体人物,揭示了莫里森小说中社区群体和个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从朝鲜战争、种族冲突和内心冲突三个层面描述了美国退役黑人士兵弗兰克的创伤体验:朝鲜战争构建了弗兰克的战争受害者形象;黑人"坐以待毙"的种族冲突为弗兰克埋下种族创伤的记忆;弗兰克由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角色转变使他陷入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内心冲突,加重了他的创伤症候。《家》以战争维度书写了弗兰克遭受的多重创伤,突出了黑人修复创伤、重建家园的艰难。弗兰克兄妹回归黑人社区,终获心安的"回家"结局延续了莫里森小说的伦理诗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王晓芬 《科技信息》2011,(26):130-13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其巅峰之作。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对深化和充实作品主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读者研究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剖析她们的人生,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通过白人特怀拉的叙述,讲述了残疾黑人玛吉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残酷事实。本文着重分析特怀拉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旨在揭示不可靠叙述的文本功能及与小说主题传达的微妙关联。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是美国最伟大、最具创作潜力的小说家之一。非洲传统文化和欧洲文化为她的作品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非洲文化渊源与非洲人的美学观点为其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哲学与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17.
黄波  任月芳  张文凭 《科技信息》2011,(21):I0206-I0206,I024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坛中一位杰出的黑人作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使她成为一个有名的黑人作家。本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书中黑人女性的黑人身份迷失。它展示了黑人女性的身份迷失的一系列症状及其对她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还分析了黑人女性身份迷失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方案。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们能更好的理解莫里森的作品,明白追求自身黑人女性身份,保存黑人本土文化和黑人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佩科拉的疯狂、秀拉的叛逆、内儿的传统以及哈加尔的挣扎最终被社会所抛弃。她们失败的成长经历在莫里森小说表现为黑人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20.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