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余光中的乡愁诗广为流传,他的乡愁因别离而生,他的诗中始终饱含着对后土的无限深情。真挚的亲情以及爱情与乡思难解难分,浑然一体,使人读来别有滋味。他突破了现实地理时空,将乡愁置于更为阔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下,使乡愁的意蕴得以扩展。诗歌意象的选用除了具有中国特色外,更打上了个体鲜明的烙印。这些因素使余光中的诗歌不仅成为当时乡愁诗的杰出代表,而且在中国乡愁诗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先生的诗浸染着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是诉说不尽的忧国怀乡的赤子情怀和解不开的中国情结。本通过对余光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愁诗”的解读,来探寻诗人的“乡愁”之源,“乡愁”之境以及“乡愁”之情,一展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游子兮归来     
余光中是中国"乡愁"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大爱与大美。作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余光中一方面理想诗写的壮阔铿锵,另一方面又高扬着对故土深深的思念,把丝丝思念写的细腻而缠绵。他的后期"乡愁"诗作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而他这杯满斟的生命之酒,深深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让无数海外游子魂牵梦绕故国故园,铸就了他们心中的爱的圣杯。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其写作的乡愁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在乡愁诗的写作中,作者成功地运用意象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其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和《乡愁四韵》中,作者各自选取了四个典型意象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意象同时在空间中展开,表达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的散文是作者学识、智慧、才情、文采的自然流露。余光中把汉语中相对稳固的词语大胆地加以剖析、重组,用他那非同一般的妙言趣语,描绘出一种美轮美奂的景致,以其超拔的才情和独特的幽默显示了自身卓越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余光中在散文中充分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段,本文将其主要的修辞手段概括为:豪铺、活喻、奇拟、巧借、汇连、妙典、趣摹、状声。其修辞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其散文生动有趣,表现了中国文字的张力、弹性,这是余光中注重文字技巧,对平常事物富有独特的感受和善于表现这份感受的结果。本文对余光中散文修辞特色的形成原因也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代著名诗人蔡其矫、余光中都是泉州籍,都在50年代开始写作乡愁诗。他们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他们乡愁诗的情感变化都随年代的变迁而变化;创作技巧也各具特色,产生了不少经典的乡愁诗作,为我国当代乡愁诗的发展树立了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辉光里的散文景观--余光中散文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外华文文学中,余光中是一位影响深巨的重量级作家.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或婉约缠绵、或雄强豪放的绮丽多姿的文学景观,与他独步中西文化的创作素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所铸就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散文景观.  相似文献   

10.
在海外华文文学中,余光中是一位影响深巨的重量级作家,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或婉约缠绵、或雄强豪放的绮丽多姿的文学景观,与他独步中西文化的创作素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所铸就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散文景观。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和李白,一个是诗人的浪漫,一个是浪漫的诗人;一个用诗歌构建理想的王国,一个以诗歌续写延绵的乡愁,两者内含相近的诗情气质、诗意才华。本文试图从诗情、诗艺以及余光中的四首李白造像诗着手,窥探“诗仙”李白和“牧神”余光中在艺术造诣与人格情操上的契合与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有名的乡愁诗,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读出融乡情、爱情、亲情、爱国情于一体的浓重的乡愁,而且站在现代社会浮躁、无根的精神世界,还可以读出“江南”、“表妹”、“母亲”等意象背后淡淡的家园意识,这是这首诗在现代广泛流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迭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迭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迭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余光中为两岸著名学者、散文家,他们的创作都超越了平庸,创造了神奇,成为20世纪两岸散文的亮点。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既代表了散文的成就,又代表了散文的高度。本文通过二者散文在文化态度等诸方面特点的比照分析,凸现二余散文的创作风格及其文史学地位,并力求从二者的创作心态、风貌中揭示两岸散文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意义的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当代散文家冯杰,以其诗性的笔法、风趣灵动的行文和浓郁深情的乡愁征服了海内外的读者,他凭着自己丰厚的人生阅历、广泛的阅读积累、独特的思维角度,给世人精心构建了一个魔幻神奇的"北中原"。冯杰的散文,使读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可以从中品味那些终将失去的乡村生活对我们生活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珍爱自然,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杰出代表.本文总结了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分期及各阶段的风格特色,并力求从余光中的创作心理深处,分析他的诗歌代表作如何在主题、题材、节奏等方面遵循“中国化的现代诗”的诗歌主张,坚定的确立具有民族风范的现代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7.
龙辉明 《科技信息》2009,(9):180-180,188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鲁迅把对故乡这份爱恨交加的感情隐讳在他的作品中.从而造就了鲁迅作品的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乡愁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普通的儿女思乡之愁,更是一种深重的文化乡愁。乡愁是记忆与现实的反差:乡愁是对故园与生俱来的无比忧患;乡愁慰藉呐喊与抗争。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乃台湾文学大家,他精辟独到的评论,常独排众议给人启迪。本文围绕余光中的文学批评,介绍、分析、评介了其风格、特点——诗人的敏锐感受、学者的博识旁通和视文学批评自身为欣赏对象。本文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评介余光中文艺批评思想方面,有较大的新意。  相似文献   

19.
联想的广阔、瑰丽、壮美,使秦牧的散文有了自己的特色。联想,成了秦牧散文的心想翅膀,是他散文中经常的普遍被运用的手法,因而使他的散文构思也十分出色,他的联想与他散文的知识性一结合,便满篇生辉,珠光闪闪,呈现出智慧与诱人的魅力。其散文中的知识性,常常是赖着丰富的联想才有其生命力。因此,在研究秦牧的散文时,是不可不涉及其联想的特色的。知识的广博,瑰美的联想,使他的散文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知识与联想,在他的散文里是相依而存的。有了知识作他联想的基础,联想再广阔,也会落在实处,会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诗坛大家、散文健将和著名评论家余光中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结合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从翻译家的定位对其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从个案的角度加深对余先生及其文学成就的研究,还能从普遍的角度为译者修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