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华美早期女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姐妹开始追溯,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女作家作品的文本策略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性剐、族裔身份重建过程中,文学场内、外动力机制对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美国华裔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分析研究,本文论述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嬗变,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华裔女作家在面临身份危机时所选择的不同文化身份,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这对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选择文化身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者》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语言策略之一就是在人物的话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汤亭亭在《孙行者》中使用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策略,通过保存华裔群体语言的独特性以构建华裔群体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身份,同时表达作者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钟蕾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91-93,107
《华女阿五》是华裔女作家黄玉雪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第二代华裔美国女孩黄玉雪在美国的艰辛成长历程。在双重文化下成长的黄玉雪,从小就面临文化身份问题。黄玉雪在家庭、学校、社会追寻自我,并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作品揭示出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想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必须坚持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6.
戴茗柯 《科技信息》2009,(11):104-104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背景为依托,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处于双重边缘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摆脱男权社会的强烈愿望,对男女平等的渴望以及女性应该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品《女勇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颜碧洪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56-155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等在她们的作品中,运用传统的神话以及迷信来重塑她们的故事世界。本文通过对谭恩美、汤亭亭的三部作品的解读,认为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超自然现象不仅宣扬了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借以表达了作者们自己的强烈意愿,同时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美国文化这个"色拉碗"中成功地嵌入中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13.
徐仲秋 《科技信息》2010,(32):I0163-I0163,I0165
美国主流社会长久以来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一种非性别化的形式,通过对华裔性别化的再现将华裔文化异己化,进而将华裔永远排除在美国社会和历史之外。关国白人对华裔最严重的、也是最令华裔愤怒的刻板形象就是华裔男性女性化形象。针对这种白人主控话语权,华裔处于失声、无权状态的局面,汤亭亭进行了“反话语”写作,话语表述策略、人物形象都力图摆脱白人主导话语传统,重塑华裔的阳刚气概。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田冬青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76-77,79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描写了一个华裔女孩作为第一代移民后代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在所有华裔美国作家中,作品涉及中国材料之多,运用中国文化意象之集中,汤亭亭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汤亭亭对传统中国素材的继承与创新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之一,因此,本文拟选取该书的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花木兰的故事为对象讨论传统中国素材在《女勇士》中的创新运用,并指出汤亭亭的创新并没有亵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促进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黄玉雪第三人称自传小说《华女阿五》,以“阴性书写”来解构父权二元对立思想,凸现女性气质,偏离“菲勒斯中心论”,阐发阳性象征秩序下被边陲化、被缄默化和压抑的女性特质,代表华裔女性发出长久被压抑的声音、力量以及各种欲望,寻回被埋没于历史中的身份和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刘丹 《科技信息》2012,(34):I0085-I0085
本文以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为文本,通过对早期到达美国的华工修筑铁路的坎坷经历的描述,来揭示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男性身份地位其实已经悄然的发生转变。从边缘化到杂糅的身份转变,也展现出我们的祖辈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尤其以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和邝丽莎等为代表,在当代美国文坛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中都关注并探讨女性生存境况以及女性如何争取权利,流露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具体来说,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或通过无声的反抗,或将自己定位为双性同体,或结成姐妹情谊,以此对抗父权制的压迫,表达追求男女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