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其中朴素的人本主义观念直接形成了他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艺术世界的文学观,存在主义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使其在创作中执著于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使其创作始终流注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使其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具有民族的传统色质。  相似文献   

2.
《禁闭》和《现实一种》都是寓言性的小说,注重从荒诞性的角度去开掘人的生存本相,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禁闭》是萨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现实一种》是余华的短篇小说,它表现了人类生存的荒诞体验和孤独感。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分析他们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成就,从而获得其时代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约翰·巴思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表的《路的尽头》中体现出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潮的戏仿。本文试途通过分析巴思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个人责任"等方面做滑稽辛辣的戏仿,从而呈现出人们普遍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感到人性的迷失和生存的荒诞等这样的真实画卷,使消愁颓废和悲观失望的美国人能更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且主动去探索新的生存哲学和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存在主义的意义上,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的困境,凸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性关怀。本文从个体存在角度和日常生活层面探讨了《青春三部曲》中表现的村上春树的诗意情怀、悲悯意识和救赎愿望。  相似文献   

5.
海子的诗《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具有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应该有绝对自由的选择等存在主义意识。该诗中的存在主义意识具有迫使人们去关注自身生存价值的意义。但过于极端的自由选择的张扬则容易让人陷入茫然和绝望的泥沼。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觉醒,这种人性的觉醒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面对历史,面对时代,方方似乎一直都不是一个逃避者。从《武昌城》《乌泥湖年谱》,到其最新长篇小说《软埋》,方方一直都在坚持为历史发声,为时代记录。在《软埋》这部作品中,方方将眼光放置在土改这一历史背景之中,着力于还原家族以及小人物在这场历史运动中所遭遇的精神创伤。小说中"软埋"线索贯穿始终,作家以客观冷静的审视态度展开人性的深度拷问,字里行间饱有了一种既坚持又中肯、既坚决又矛盾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两篇小说以女性的口吻与视角讲述了两个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女性悲剧。从《月牙儿》侧重对造成女性悲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到《阳光》中对女性个体意识及人性弱点的拷问,老舍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外来“新”事物的质疑及嘲讽.又含蓄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戕害。这是老舍对传统与现代所持双重否定态度的体现,反映出老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及解放问题进行的犀利剖析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紧密地结合社会,反映了现代美国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暴力、革命、自由、人性和种族歧视。也许莫里森并不想在她的小说里展现出存在主义,但《宠儿》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特征,如:人生的无意义:面对虚无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行动反抗生存的荒诞从而探求生活的真义。  相似文献   

11.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最负盛名的杰作。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从荒谬的世界与自由选择、个体与他者、三重生存困境及超越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男主人公史蒂文斯的生存状况,以期对困于生存的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5.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中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展现了人物找寻自我的历程。本文分析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讨论了她对个体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19.
高萍  刘立苹 《科技信息》2007,(6):159-159
历来学者往往都是通过《野草》来关注鲁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生命的追问,而忽视了从他的小说中去体验他的生命世界观。鲁迅在《呐喊》与《彷徨》中慨叹了生命的悲哀,同时在《故事新编》中,他又意识到了生命的尴尬。  相似文献   

20.
《变形记》作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以其真实的细节、象征、反讽等独特的艺术形式构筑出一个梦魇般的生活世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然而其作为文学的功用不仅于此,它指引出现代人当下的生存困境及个体生命的苦痛,在唤醒我们对于自身主体意识关注的同时,引导我们以自省的姿态去改变令人不满的生存状态,探寻实现个体生命与社会和谐的途径,彰显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