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8-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充满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纯真年代》中,她塑造了两个互为对照的女性形象:梅和埃伦。为了避免女性作家身份给创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华顿采用了以男性人物纽兰为中心的叙事格局,并以后者的眼光来刻画两位女性人物。同时,她又通过对(故事外)叙述者叙事声音与人物叙事眼光之间关系的巧妙调节,在文本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所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伊迪丝·华顿是二十世纪初叶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先知".通过仔细研读华顿的<罗马疟痰>和<欢乐之家>两部作品,可以发现其小说创作中的两类典型人物--为争夺夫权而陷入嫉妒和敌对状况的女性;具有朦胧自我意识,面对强大的性别制度既妥协又抗争的女性.华顿借助她们表达对妇女处境的严肃思索及人文关怀,进而窥视美国上层妇女所处社会环境的错置现象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形塑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里,成功塑造了三个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塑造了不同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形象,集中表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本文通过对解读分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所体现出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从中探索华顿对理想社会秩序和女性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孙悦 《科技信息》2011,(22):I0186-I0187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小说史上唯一一位以文学魅力和广泛吸引力而著称的女性小说家。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描写了她所熟知的奢华的美国上流社会生活景象。1921年出版的《纯真年代》获普利策最佳小说奖。该作品中华顿大量运用对比反差这一写作手法,生动演绎了美国社会中纽约人与非纽约人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本文试图以此为例,从布局场景、人物塑造和小说结构等三方面分析女作家这一独特写作手法,进而为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角度、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胡乐容 《科技信息》2010,(16):144-144,147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女作家。奥斯汀通过对女性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女性意识。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描写,给人以全新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欢。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早期和后期的主要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达西和奈特利形象的分析,探讨简·奥斯汀女性意识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杨雪 《科技信息》2008,(18):241-241
《鳏夫的房产》是萧伯纳戏剧创作生涯中的首部作品。在该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两个女性形象:贝朗溪和她的贴身女仆体现了萧伯纳早期创作中的女权主义观点。中产阶级女性贝朗的反叛形象反映了当时中产女性对于享有平等权利的呼声。而她的女仆该角色的设立的反映了当时下层社会低微的女性地位以及唤醒他们女权斗争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袁昌英是中国最早留学国外并接受西方文化的现代作家之一,她因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并吸收其精髓.而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的新文艺思想,她较早的女性意识,她开放的写作心态以及她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方法的借鉴和融合,都使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对后来的女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社会意识。她试图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去颠覆甚至粉碎男权神话。本文将通过对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小说文本的分析,论述池莉这一时期作品中主要反映在两性角色的置换与激烈的对抗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张爱玲的翻译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女性、还原女性原作形象、增补和强化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0.
舒婷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结合创作时间与具体文本,可以发现其在女性意识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她的这种女性价值观主要体现于传统美德下女性形象的书写,传统视野中女性价值的认识,传统文化里女性理想的追寻三个方面。在舒婷的诗歌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既富有含蓄美,也符合儒家文化对女性品格的要求;作品中的女性价值观则由她的创作观而定,再以诗歌的形式思考,但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即想要打破世俗之见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另外,她诗歌中的女性在追求个人价值时总要面对一些道德与义务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