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是其心灵轨迹的生动反映和形象写照.概而言之,可分为"理想鸟"、"孤独鸟"和"自由鸟"三类.他们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孤独与压抑的感伤,对自由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向往.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我国最早关注个体生命的思想家,提出了全身保命、精神自由等养生问题。梳理庄子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养生哲学的核心是保全生命和获取心灵自由,"无用"、"无为"、"无欲"﹑"心斋"、"顺物自然"等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个人实现生命存活和精神逍遥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生命的思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永恒主题,尤其在庄子思想中有着较为深刻独特的表述,"道"为根本,"气"化生死,善待生命,顺其自然,超越死亡,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其思想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在鲁迅的生命里——猛秀、刚强、希望、乐观;孤独、寂寞、悲观、沉郁;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实有”与“虚无”交织在一起。鲁迅在人生的旅途中,奋然而前行,象“过客”那样作“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散文诗的情感特征、理想追求与哲理意蕴,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情感内涵与表现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中国作家更自由地在散文诗中,表达自我情感,真情演绎人生体悟。泰戈尔散文诗对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重点比较王国维的意境说与黑格尔的理想说 ,认为意境与理想异中有同———两者都以生命自由为其内涵 ,所以 ,生命自由是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近代美学融合的一个交点或中介概念。由于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不同 ,对生命自由的解释不尽相同 ,于是同中又见异———黑格尔注重生命自由的矛盾、差异和个性 ,王国维则注重生命自由的统一、和谐和总体性。因此 ,理想与意境又相互排斥、撞击 ,在撞击中相互取长补短 ,各获新意 ,以此相互过渡 ,于是释义不同的生命自由又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近代美学相互过渡、靠拢的转折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安贫乐道、固穷守节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德行模式和行为风范,陶渊明对这一思想的接受经历了从疑惑反思到认同和内化的复杂过程。“安道苦节”是陶渊明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陶渊明行藏取舍的人生选择和对理想人生境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教育人生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生命哲学及其教育观启示我们: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必须以生命为根据,以生命为目的,在生命中安居。教育的生命意义在于实现真正的教育人生。教育人生是教育主体的自主精神、批判和创造精神不断建构的人生;是教师以诚实、乐观、坚韧为基本品质的人生;是师生的对话人生。  相似文献   

11.
"虚无主义人生现""相对主义""不可知论",是现代人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歪曲。庄子思想是对世界智慧地把握。他极力化解人们对利益纷争的执著,提出"道枢"论,不经由世人所谓的"是非"途径而以直接从"道"的高度明察万物本身。庄子向往的物我各有所得、自由和谐以至"至乐"的境界,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光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以纯真的热情,热烈的生命理想在世间高歌自由、仁厚、美丽的人生,对旧中国的社会现象,对西方资本主义扭曲变态的文明,展开了最猛烈的抨击,他的诗文,透放着鲜活理想的灵光。  相似文献   

13.
李应昇是东林诸贤中最能体现东林节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其事迹充分展示了东林志士的人格特征,理解李应昇对于东林节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应结合其一生的主要活动轨迹来探析。在上层政治层面,他严守"君臣之礼",坚持以"公言"论"国是",严申"君子小人之辨";在社会实践层面,他倡行关心民生、"惠商恤民"的清和之政,道德教化上"推明紫阳之教";在家庭伦理层面,他力倡忠孝一统和"移孝为忠",并把一腔正气和崇高的生命意识传承给后代,完成了其人生使命和节义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一个有着浓厚的自然崇拜情结,把"人与自然契合"美妙和谐的生存状态作为最理想的"人生形式"的作家。面对"文明与自然"、"文明与生态"二律背反的现实,在小说创作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日益疏离对立、生命本性失落和生命力萎缩等生态病症的"失乐园"景观,流露出深沉的生态危机意识和忧患情怀。  相似文献   

15.
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典,并因此遭受摧残。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领袖,又是杰出的诗人,在他创作的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白雪"、"寒秋"、"昆仑"、"长江"和"大海"等物象是他领袖气魄与诗人情怀的艺术显现和理想寄托.考察这几个审美物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他政治家和诗人矛盾的人生现象,揭示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灼热的生命光华,进而走进他独特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不断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女性是否选择成为母亲"这个问题,从过去男权社会阴影下别无选择的必经之路,发展到如今女性已经可以在两性关系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在妻子、母亲和职员身份之前,首先是她们自己。"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里一语中的,点明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自我蜕变,生育对于女性而言更是一个特殊的人生节点,意味着将她们原本自由的生活附带上责任的使命,与幼小生命之间的天然纽带不会因为一段婚姻或者感情的破裂而崩坏,  相似文献   

18.
人生阅历造就散文创作的基调和主题.明静散文的心境基调是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其主题包括:第一,对大千世界生命现象的执着思考;第二,对芸芸众生人生际遇的细致探索;第三,对主体生命自我心灵的自由畅想.心境基调和主题思路是一个创作系统,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非常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他以人的生存状态为立足点,将"自由"引入人的生存当中,通过陶冶来培养人的内在精神。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走一条实现精神生活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道路。当代大学很多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大学精神的丧失,具体表现为快餐文化成为时代意识的精神此在,商业化在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蔓延至大学校园,现代犬儒主义成为众多青年的内在状态,这些状况都是我们时代大学所面临的危机。雅斯贝尔斯陶冶思想对精神价值的强调对我们这一时代大学使命的重拾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借鉴来对自身理想及教育使命进行思考,从而重新焕发其对积极自由的向往和对学术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精神是其理想人格的展示,周恩来精神是个逻辑的整体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通过研究周恩来精神外延中的高远的人生理想、不馁的奋斗精神、朴实的精神风范和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等四个方面,为今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寻找理想的标杆,从而彰显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