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初礼学的复兴运动中,张尔岐所著《仪礼郑注句读》在对《仪礼》的整体把握乃至局部礼仪的研究、治礼方法的探索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到认知和特色,创见良多。将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置身于清初礼经诠释史的背景下进行观照,发掘万氏礼经研习的学术取向、注释体例和诠释特色,以及礼经诠释的校勘、辨伪情况,不仅有助于认知张尔岐礼经学的实际价值和贡献,更有助于重构与还原清代礼学研究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廷华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其研治《仪礼》在以郑玄注和贾公彦《仪礼注疏》之说为主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往哲时贤的训释成说,从辨明诠释是非入手,结合自身的诠释思考与理念,形成新的训释结论,广综博取特性鲜明。《仪礼章句》体例划一,着眼于简明疏解《仪礼》本经,在离章析句、校勘、释音、仪制训解等方面,皆形成了自身的诠释特色,为乾隆前期《仪礼》学的传播,发挥了其他著作难以替代的"学礼者阶梯"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江沈彤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研治《仪礼》并不宗主汉、唐、宋、元众多学者一家之说,而是善于运用考据手段,从郑《注》、贾《疏》、敖氏《集说》等各家训释分歧捕捉入手,剖析前贤各自立说的是非得失,进而形成可信的训释见解。《仪礼小疏》著述体例并不整齐划一,加之考据中偶有"过于推求,转致疏舛"之弊,并没有淹没沈氏在《仪礼》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它开启了乾嘉时期汉学考据派学者注重小学考据的研究学风,揭开了乾嘉时期《仪礼》今古文校勘和注疏类校勘考证的先河,对之后的《仪礼》诠释与校勘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的"张扬朱学派"《仪礼》研究学者中,盛世佐以独特的《仪礼》诠释方式,引起了许多礼学名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以"博综、折衷、自得"的穷经风格,继承和发扬了其师桑调元的问学主张。盛世佐对《仪礼》的研究,既有对《仪礼》本经及《记》文认知的独到见解,也有对《仪礼》诠释史上某些重要学者重要著述的清醒认知;由于不囿于前贤成说,他的"自得"研究成果中,对《仪礼》经文及其郑《注》的文字讹误进行了纠谬校勘,并通过文字的音韵训诂和传统仪制的文献考量诸法,攻驳错误诠释,大胆求证,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  相似文献   

5.
宋代朱熹及其弟子黄榦等人的礼学研究,通过调整礼经文本的篇章结构次序,按照一种以类相从的原则,对历代儒家典籍中有关礼制文化的篇章进行了一次新的纂辑与重构实践,达成了一种对礼经的新诠释,进而建构了一种新的礼学思想体系。受其影响,清代前期和中期出现了一股效仿朱氏、黄榦《仪礼经传通解》《通解续》的著述之风,湖南武陵学者杨丕复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杨氏的同名之作《仪礼经传通解》虽然在著书体例上颇多效仿之处,但却具有宏富的治学视野,同时在礼文纂辑重构的处置方式、礼文注释的处置方式、礼器制度的诠释视角等多方面具有独到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泛泛而论,“过度诠释”之说是有其道理的,但从《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来看,无论是艾柯立论的方式还是具体论证过程都有着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主要在于:将生活本文诠释、科学本文诠释与文学本文诠释混为一谈,从而抹杀了在文学解读过程中不可能撇开其第一阶段——文学欣赏阶段的丰富多采的感受、想象和联想所带来的结果这一根本特点,从而也就忽视了在文学解读活动中根本不存在的“过度诠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从汉到宋时期《周礼》相关论著中出现的"六诗"概念诠释进行梳理,特别关注其中学者对"兴"的感悟认知,从中提炼出注疏所关注的共同问题,揭示出学术脉络,展示了"六诗"之"兴"诠释史的一些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汉到宋时期经学思考的曲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原本是西汉时期纂辑而成的附属于”六经”之一《仪礼》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缔陛质的书。由于其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且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东汉时学习、讲研的人越来越多,地位也日益上升,不仅独立成书,而且由附庸而上升为大国,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为”三礼”。  相似文献   

9.
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以下简称《金典》),对于“金学”研究的开展和辞书的编纂,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其筚路褴褛之功,不可没也.”然诠释《金》书,且艰且巨,“不赅不备之处,在所难免”。(引文见《金典·序言》)今谨对其释义作以补正,献管窥之见,就教方家。一、训释失当泥土基意谓不牢固。〔例〕第一回:“听知:奴是块金砖怎比泥土基!”(232页,  相似文献   

10.
在乾隆中期礼学昌兴运动中,嘉善学者浦镗所著《仪礼注疏正字》一书开启了《仪礼注疏》类校勘的序幕。无论是校勘对象、校勘底本的选择上,还是校勘方法、校勘范式的实践上,都具有自身的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治学特色,创见良多,但亦得失兼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经学、小学的角度阐释了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问题研究现状,指出武威汉简本《仪礼》存在少量的古文现象,但以今文为主的主要特点,并就今文本的几种说法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指出需要从经学和小学的不同角度进人更深入的研究,或者需要更多的实证材料,才能判定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性质。  相似文献   

12.
新近发现的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清代徽州学者江永所著《学庸图说》一书,采用图、说并举的方式,诠释了《大学》《中庸》深厚的思想意蕴,这种图象诠释法为世人解读经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诠释方式、理论依据和实际效验三方面,对《学庸图说》一书"以象求理"的诠释法予以梳理、分析与探究,借以考察江氏对乡邦先贤朱熹理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红楼梦》全息性、多角度、立体化形态,表现出生活蕴涵的丰富性、主题立意的多样性分析,指出了诠释维度的多样化情状,沿用传统的微观性、单视角诠释的局限性,而《红楼梦》的立体化艺术构建与系统辩证法是息息相通的。进而指出系统辩证法可最大限度地把生活蕴涵的丰富性、艺术手段的综合性与传导意义的多样性化为一统,并尽可能吸取作者、版本的考证成果,形成多维度诠释研究,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研究气氛,开创诠释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具有边缘性特征的专书文献学,《仪礼》文献学都是专就有着一定内在系统性的学问而存在,但作为一门研究其所运用的方法技术以及理论系统等方面而存在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从学科理论建构层面而言,初步探讨《仪礼》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相关学科概念问题,及其讨论该学科的研究任务与作用等方面,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科学伟人在量子力学物理诠释问题上的学术论战,来展现老一代科学家之间的友好、尊重对方、同时在学术问题上绝不让步的学术风格,以期现代科学工作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经典解释的代表作,作者朱熹在解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天理---人欲”、“体用”、“本末”等多种诠释框架,重点分析其在“体用”诠释框架方面的特色。朱熹通过“体用”的诠释框架使得四书本身的义理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而且更加适应当时人对四书文本准确而深刻把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8.
诠释美德的具体含义及其德目之间的关系是美德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或核心内容。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人性提升、人的自我完善仍具有重要价值,相对于公民道德、制度化规则,美德伦理具有高尚性、自觉性的特点。诠释美德的工作不仅对美德伦理学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更为迫切的实践意义。对现代人应具有的人类基本美德的概括诠释,应以某种普遍的、恒常持久的历史标准以及现代伦理精神对现代人格的要求为衡量取舍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方法论诠释学以追求文本意义与作者原意为主要特征,即诠释者要与作者一样准确甚至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在具体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往往由于不能脱离自身的主观意识而对作者和文本造成误读,这一现象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即造成诠释者对作者的"被迫诠释"关系,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不解""误解""正解""曲解"和"创解"等五个层次。"被迫诠释"本身并不存在"好"或"坏"的价值判断,但从诠释者应更好地理解作者和文本这一诠释目的出发,在文本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应采取"各释其释"的诠释路向。  相似文献   

20.
李义凤所编《古今释林》广搜博取汉唐宋儒道释历代典籍,传承参仿《语录解》编排体例,汇《语录解》、《译语类解》、《吏学指南》、《吏文集览》等所释为一编。从《古今释林》所载诠释不仅可探我国传统文化在朝鲜的承创脉络,而且亦可探传播方和接受方的理念和观念异同,在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和汉语词汇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