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多年来对阿Q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形象的启蒙及象征意义方面去思考,因而,忽略了形象性格结构中的错位关系,以及反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事实上作正是通过反讽的艺术表现,揭示出阿Q精神世界与现实处境的极端错位,从而取得其象征意义的。本在对《阿Q正传》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指出,阿Q典型性格的实现,就是其精神与现实、不正常与正常、虚构与写实之间的对立错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物的典型化,作品的情节安排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对深入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三方面论述了《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小说,它的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民俗对增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民族化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各种艺术手法综合运用的成功典范,而心理描写是鲁迅小说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把握鲁迅小说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就其方式来说是多样的,它所体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并本是单一的为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鲁迅惯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为人物“写照传神”,很少以作者的Q气对人物作抽象的心理分析。在《阿Q正传》中极为典型。阿Q要技革…  相似文献   

8.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胡才高 《科技资讯》2009,(6):202-203
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不难发现大文豪鲁迅与他塑造的不朽艺术形象阿Q之间是一对塑造与自我塑造的互补关系。鲁迅试图通过解剖阿Q这个典型案例,在畸形的文化废墟中搜寻建设新文化的契机,并用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姿态塑造着尝试超越的“文化自我”。阿Q被塑造成一个文化的“异端”,倾注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劣根性全部的怒与恨。同时,阿Q不仅仅是被塑造,他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塑造。经济(物质)突围的溃败使阿Q不得不转向精神-文化层面的突围。在阿Q四次“堂·吉诃德”式的文化突围中,贯注了作者所有的哀与痛。  相似文献   

10.
一、老问题为何重提阿Q做革命党的问题,是《阿Q正传》问世后不几年就有人提出疑问的一个老问题。一九二六年,即《阿Q正传》发表后的第五个年头,郑西谛在一篇文章中就阿Q做革命党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对阿Q做革命党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11.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戏剧大师陈白尘对其进行的电影改编遵从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同时附加上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原著的理解。电影的直观性降低了原著的晦涩度,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在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观众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14.
阿Q形象分析     
鲁迅是一个深切理解和关心农民生活与命运的作家、其最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典范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阿Q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个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对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典型形象的评价,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阿Q正传》“主要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以后,人们的看法,趋向统一;但是在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上,仍然说法不一,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即是唐弢等同志的观点。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6.
申燕的《〈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一文是典型的时下流行的酷评,对《阿Q正传》进行了缺乏学理的质疑和批评。其主要论点是对前人错误观点的简单拼凑,缺乏原创性的新见,而且其认为的缺陷缺少客观依据、牵强附会,体现出相对狭隘、传统、僵化的文学观念。鲁迅研究需要创新、需要破除陈规。但更需要尊重基本事实的真正的学理批评。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品,但从小说的艺术技巧方面对其进行审视,会发现它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古文舜口生僻词的大量使用;第二,主人公阿Q没有统一的性格;第三,《阿Q正传》呈现的是一个灰冷绝望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好的动机。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它是鲁迅应邀创作的幽默小说,且在创作时,鲁迅正处于较差的精神状态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说自己的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见《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所谓的画魂灵,当然不单是指《阿Q正传》的创作,同时也指他的其他小说的创作。他的《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篇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幅幅魂灵画。  相似文献   

19.
试论“假洋鬼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洋鬼子”随同《阿Q正传》问世六十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一是一个别种意义的“熟悉的陌生人”。这里的“熟悉”是指这个人物已在几代读者的记忆里牢牢地刻下了他那鲜明的“尊容”,这个名字更在挞伐某种人们的场合成为有力的却又是信手拈来的专名;说他“陌生”则是因为在《阿Q正传》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史上,对作品中如此一个重要人物,很少有全面的研究。即使偶有书文提及,不仅缺乏深入的开掘,而且在形象的认识上也存有较大歧异。为此,本文试就“假洋鬼子”形象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些粗浅的探  相似文献   

20.
一般的人读书,只读个大概、读个意趣就行了,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而做学问,必须要“煮书”方可。对于“煮书”,王冶秋先生读《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