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伟 《科技资讯》2011,(35):90-90
阐述了变电站遭受雷击的原因和分类,分析了变电站的防雷设施现状,进而提出对变电站的防雷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通过保护变电站来减少和避免雷电灾害,保护电力系统的设备,全方位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2.
唐林友 《广东科技》2013,(22):91-91,90
变电站的稳定可靠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总体安全运行,但变电站极易受到雷电过电压的影响,特别是雷电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影响后果更加严重,为了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有必要加强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防雷保护,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分析了雷电入侵二次设备的途径,提出了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设计的总体要求、防雷配置、安装规范等。  相似文献   

3.
林银招 《科技信息》2012,(21):417-417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中对接地设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变电站接地系统直接关系到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更涉及到人身与设备的安全。而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防雷的重要保护部位。变电站接地。一般采用等间距和不等间距网格接地。接地网作为变电站交直流设备接地及防雷保护接地.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变电站接地包含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即在电力系统电气装置中.为运行需要所设的接地:保护接地即为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使其有可能带电.为防止其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而设的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则是为雷电保护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而设的接地。在变电站防雷接地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张汉思 《科技资讯》2013,(28):106-106,108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力系统的雷电灾害普遍存在,防雷工作既是传统的行业又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所以防雷研究在电力系统中意义十分重大.就电力系统而言,雷电可以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需要加强重视.该文针对电力系统对雷电的防护办法以及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向着复杂化、大型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各种电气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对实现工业自动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电力系统中过电压着手,结合雷电冲击波的基本特征和防雷装置,从对直击雷的防护、对侵入雷电冲击波的防护2个方面分析了工厂供电系统的防雷保护。  相似文献   

6.
雷电干扰对电力系统二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正确接地是提高抗雷电干扰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就提高二次设备防雷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首先分析雷电干扰对二次设备产生的影响,接着论述接地技术在二次设备防雷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应用等电位连接技术对二次设备防雷的保护原理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防雷是保证电力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介绍雷电的防范措施,提出有益的建议,从而增强电力系统对防雷设施的安全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电力系统中,微机保护是电网稳定运行的保护伞,自动化装置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装置处于恶劣的电磁环境之中,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冲击,尤其是雷电冲击,采取合理有效的防雷措施对于变电站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针对220kV变电站进线的防雷进行研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给出了完善线路防雷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给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光伟 《科技资讯》2009,(34):93-93
本文从安防监控系统进行防雷保护的背景出发,首先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及种类、雷电的特点及其危害,接着阐述了防雷保护装置,进而提出了安防系统综合防雷保护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张金凤 《科技信息》2011,(21):I0036-I0036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动化系统防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敏感电子设备的工作电压却在不断降低,这些高精度的微电子计算机设备内置大量的CMOS半导体集成模块,导致过压、过流保护能力极其脆弱。受到过电压特别是雷电袭击而受到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特别是雷电过电压对自动化系统回路的稳定性运行带来很大冲击和影响,甚至将电气装置击坏。本文主要介绍水利工程电力自动化系统的防雷方法,微电子器件耐雷水平,新型防雷器件TVS管的特性,过电压保护器的四级保护,防雷接地与屏蔽的有关要求,防雷综合措施及其实用效果等。  相似文献   

11.
10KV配电线路防雷保护间隙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0kV配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较靠近用户的一级,绝缘水平较低,且中低压架空线路一般无特别的防雷措施。本文在研究10kV绝缘导线的断线机理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仿真分析防雷保护间隙与绝缘子配合时遭雷击过电压放电过程及电压等级分布,确定了防雷保护间隙的大小。所设计的防雷保护间隙在非雷击状态不承载电压,雷击时先于绝缘子可靠放电,保护了绝缘子不受烧伤和击穿,保证了线路在雷电过电压下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子信息系统集成化的提高,电子设备耐受雷电过电压的能力也随之变弱.在防雷工程中,安装SPD是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电过电压的有效途径.电力系统中除大气环境中雷电所引起的过电压之外,电力系统的内部因素也可引起过电压,即内部过电压.结合防雷工程中SPD出现的起火问题与防雷图纸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从SPD的工作原理分析了SPD的起火原因.同时提出了SPD与熔断器的配合使用和SPD能量配合应用的方法,希望对防雷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力线路传统的防雷措施是基于“电力系统的雷电危害是云一地间线状雷所造成,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在较高点”这一传统的防雷观念,致使我国电力线路的雷电伤害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地得到改选和完善。本文以“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的雷电机理为基本观念,提出对我国电力线路防雷措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110~220kV电网雷电伤害故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输电线路防雷方式难以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分析发现,传统输电线路防雷方式仍停留在:"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绝大多数是由‘云——地’之间的线状雷所造成"及"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基本上是打击在较高点"的雷电伤害输电线路方式观念,存在较大的不足,忽略了"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这一原理对输电线路雷电打击的重要影响,阐明了其机理,并针对传统措施的不足探索性地提出了改进与完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5.
杨占雨 《科技信息》2009,(14):93-93
电子衡器防雷技术是一个性能先进的综合复杂的雷电保护系统,主要采用了传感器、仪表等电位保护、传感器电流泄放通道、电源多级防雷保护,尤其是安装防雷接地网等现代雷电防护技术。广泛适用于电子轨道衡、电子汽车衡和高炉配料秤等。  相似文献   

16.
做好防雷保护是防止和减少雷击建筑物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设备受损的有效措施.本文扼要说明了雷电对建筑的危害,以及雷击规律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防止雷电的侵害.同时就设计中建筑物防雷保护在防直击雷、雷电波侵入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熊国宏  张剑  张勇 《科技信息》2010,(17):354-354
雷电放电过程所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从而引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对电力系统来说,雷电放电可能在系统中产生很高的过电压,称为雷电过电压或大气过电压。如果对其不加以限制,将造成输电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配电装置等的绝缘故障,从而引起停电事故。此外,雷电放电所产生的巨大电流,也会因机械效应和热效应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有必要认识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危害和防雷保护。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输电线路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雷电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防雷接地在输电线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雷电活动的不确定性,因雷击而跳闸的现象常常影响着输电线路的安全。如果对输电线路进行防雷接地,不但可以预防雷击引起跳闸,还能够有效保护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电力系统能够持续可靠地供电。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防雷接地装置,加强对输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输电线路由于遭受雷击而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雷电在输电线路安全问题的危害,探讨防雷接地的重要性及预防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雷电侵入波过电压是变电站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500 kV的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枢纽,一旦发生雷击事故,必然照成大面积停电,引起严重后果。选择合适的雷电流、输电线路、杆塔,避雷器等模型,通过ATP-EMTP仿真软件对某500 kV HGIS变电站进行准确的仿真计算,避雷器的保护距离应尽量减少,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在母线加装一组避雷器,本文的防雷保护措施对今后500 kV HGIS变电站防雷和避雷器的配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输电线路因雷击引起的跳闸,不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供电,增加输电线路及开关设备的维修工作量,而且雷电流还会沿线路侵入变电站,引起电力设备绝缘损坏。目前输电线路常用的防雷措施有:架设避雷线、安装避雷针、加强线路绝缘、装设耦合地线、装设消雷器、升高避雷线减小保护角、使用接地降阻剂等。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常用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找到适合于修武县山区的防雷措施,解决山区及多雷地区输电线路的防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